书城历史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
12392900000018

第18章 缅北战场(1)

老兵口述

吴作勇

中国军队要反攻的时候,在贵阳征兵,我看到大街上张贴的告示,就去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是坐飞机到印度的,然后跟着部队又从印度打回了中国。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上过高中,懂一点英文。

我分在新一军谍报队,接受各种训练,射击、刺杀、爬树、逾越障碍、游泳、徒手捕俘……反攻开始的时候,我们谍报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但不能暴露目标,是偷偷地进行侦察,哪里有日军的碉堡,哪里有日军的哨兵,哪里有日军的驻扎,哪里有日军的仓库,然后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后面的部队,让部队做出相应的准备和措施。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夜晚,我们摸到了日军的库房里,那里储存着日军的汽油和弹药,我们把那个库房给点燃了。我们翻过了一座山后,看到火焰还在跳动,还能够听到爆炸声。

丛林侦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一定要八面都是眼睛,浑身都是耳朵,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日军的狙击手就藏在大树上,他能看到你,但是你看不到他,而且随时都有可能与日军小股部队遭遇,一旦遭遇,距离就只有几米或者十几米,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我们这支部队从缅北打向滇西,另一支中国军队从滇西打向缅北,最后会师。会师的那天,大家非常高兴,知道离抗战胜利的日子不远了。潘中岳

我当时是新一军第50师的军需官。我们的师长叫潘裕昆,副师长叫杨温。

1943年,为了加快缅北反攻的进程,第50师要从国内运往印度。当时在国内机场上,有三架飞机输运我们那一批人。我坐的是第三架飞机,但是坐好后,飞机迟迟没有起飞,一问,原来是第三架飞机上多坐了六个人,而第一架飞机没有坐满。于是,我和杨义富等几个人被换到了第一架飞机上。

到了印度汀江机场,我们下了飞机,却发现第一架飞机和第二架飞机飞到了,而第三架飞机没有跟上。后来得知,第三架飞机在飞到西康上空的时候,被日军击落了。

我们到了印度后,要适应新的丛林战的战法。师长将我们编成若干个分队,进行集中培训,为其一个月。前半个月,我们学习搜索、警戒、渗透、埋伏、奇袭、突围、伏击、打援、迂回、转进、筑城、攻坚、战斗射击和白刃肉搏等战术演练;后半个月,加强野战训练,针对阻绝道路之前进、伤亡人员的处理、铁丝网的破坏通过、口令命令的传达等进行训练。

在缅北丛林作战,和在国内战场不一样,所有人都要重新适应这种战斗环境。

陈纳德与驼峰航线

说到抗日战争,不能不提一个名叫陈纳德的美国人。

史富余在沾益机场见过陈纳德,这个身材魁梧、面貌凶恶的美国人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后,史富余还能描摹出陈纳德的容貌。史富余说陈纳德的长相就像一头老鹰,眼睛深陷,鼻子高耸,整个面部就像刀砍斧凿的一样粗砺,脸上疙疙瘩瘩,就像用粗砂子刚刚打磨出来的,看起来令人恐惧。

1938年史富余参加修建沾益机场。沾益机场是当时中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新一军老兵吴作勇当年和战友们就是从这座机场出发,坐着飞机,飞越重重关隘和喜马拉雅山的寒冷气流,躲避日军高射炮火的攻击,来到了印度蓝姆伽,成为了新一军中的一名军人。

第一次入缅战役结束后,云南成为了滇缅战场和滇西抗战的最前线。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云南人在修建了滇缅铁路、滇缅公路后,又出动150万人,依靠着双手修建了28个飞机场,还对原有的24个飞机场进行了扩建和加固。这样,云南成为整个“二战”时期飞机场最为密集的省份,多达52个。

史富余就是这150万人中的一名,他担任绘制图纸和机场建设的指导工作。

史富余说,陈纳德是一个对滇缅战争作出过贡献的美国人。

陈纳德在来中国前,在美国空军中只是一名上尉,郁郁不得志,他当时已经年过不惑。而且,种种迹象表明,陈纳德上尉在天空晴朗无战事的美国,再没有升职的可能。那时候,他可能已经做好了归隐江湖的打算,在自己家的农场里开着拖拉机,春种秋收,颐养天年。

就在这时候,陈纳德在美国遇到了一位名叫毛邦初的中国将军。毛邦初是蒋介石第一个夫人毛福梅的侄儿,在国民政府空军任职。抗战前夕,蒋介石深感中国的空军根本无力与日本空军对抗,就派毛邦初去美国游说愿意来中国作战的美国退役空军。

毛邦初的姑姑毛福梅是蒋介石当初由父母包办的妻子,是蒋经国的母亲。抗战初期,毛福梅在蒋介石的老家慈溪溪口被日军飞机炸死。

在美国,一个偶然的机会,毛邦初看到了陈纳德的飞行表演,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飞行表演结束后,毛邦初邀请陈纳德奔赴中国,陈纳德没有答应。他觉得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家不是他施展才能的舞台。

事实上,当时的陈纳德有他骄傲的资本。空军上尉陈纳德已经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空战技术,只是还没有得到验证和实践。

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出现在了战场上,主要做侦察敌情用。听说那时候的飞机上没有任何设计装置,双方的飞行员如果在辽阔的天空中冤家路窄邂逅相逢,就互相用手枪射击,如果手枪子弹打完了,就互掷物品攻击对方,飞机上能够丢的东西,都丢给对方。东西丢完了,就吐口唾沫羞辱对方。口干舌燥后,双方展翅分飞,各回各家。

陈纳德创立了飞行编队。陈纳德认为飞行在天空中的飞机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舰队一样,作战时也应该按照战术和编队攻击对方,或者躲避对方,迷惑对方,而不应该一对一死拼,这种村夫互殴的作战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军事需要。

但是,陈纳德的空军作战思想没有人愿意听。在美国军队里,陈纳德只是一名脾气暴躁的上尉;在当时阳光普照的美国,战争是没有人愿意谈论的话题。陈纳德没有用武之地。

陈纳德时刻盼望着他创立的以多打少的空战战术,能够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机会来了。

有一天,在美国空军界怀才不遇的陈纳德接到了宋美龄的来信,询问他是否愿意来中国展示自己的才华。

陈纳德没有想到宋美龄会来信邀请他,宋美龄在美国生活过,她的美貌、气质和才华多年来都是美国上流社会谈论的热门话题。这封跨越了辽阔太平洋的来信,改变了陈纳德的一生。

陈纳德答应了。

那时候,美国还没有卷入中日战场,山本五十六的联合舰队还没有从日本兵工厂造出来;欧洲的天空中战云密布,希特勒的装甲军团正在夜以继日地打造……但是这一切与遥远的美洲有什么关系?那时候美国已经从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中走出,享受着难得的安详。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陈纳德护照上的职业一栏填着:农场主。

“农场主”陈纳德来到中国。

蒋介石任命陈纳德为空军顾问。名义上为顾问,实际上行使着中国空军训练、调配和作战的职权,相当于中国空军的副司令。陈纳德没有想到中国这样看重他,而他在美国只是一名上尉,相当于营长。从营长飞跃为副司令,连升很多级,让陈纳德无限感慨,他表示一定要为中国训练出一支“空中装甲军团”,不负厚望。

然而,陈纳德在考察了中国的空军后,才知道当时的中国空军有多落后,有多衰惫。中国空军号称拥有500架飞机,实际上能够起飞的还不到100架,而能够参与作战的更少。当时的日本能够参与作战的飞机就有4000架。100架对4000架,陈纳德感到任重而道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美国人陈纳德虽然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孔子,但是他用孔子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他就要用中国孱弱的空军力量与日军作战。

陈纳德加紧训练中国空军。

日本人知道了有美国人帮助中国人训练空军,就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抗议,要求将陈纳德叫回去。美国政府把日本的抗议告诉了陈纳德,陈纳德回答说:“等到中国的土地上最后一名日本人离开了,我也就离开了。”

那时候的美国是中立国,在中日战争中不能偏向任何一方,陈纳德的出现会授人以柄。在中美双方的协商下,陈纳德转入幕后,继续帮助中国人训练空军。

他等待着中国空军能够上演奇迹。

然而,陈纳德的空战思想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全面抗战就爆发了,中国空军很快消耗殆尽。

日军的飞机全面轰炸中国,不但轰炸前线的中国军队将士,还轰炸后方的平民百姓。

史富余说,那时候昆明的上空经常出现日本的轰炸机。日本的轰炸机非常狂妄,连战斗机都不带,就直接飞到了昆明上空,狂轰滥炸。按照空军的教程,轰炸机必须在战斗机的护航下,才能执行任务,因为轰炸机本身没有自卫能力,一旦被攻击,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可是日本的轰炸机就敢不带战斗机护航,独自执行轰炸。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天空中没有中国的战斗机,日本的飞机在中国的天空中畅通无阻。

那时候中国的防空能力同样非常薄弱,昆明连打飞机的高射炮都没有。日本人的轰炸机来了,防守部队就架起机枪打。机枪的射程才有多远啊,在不考虑地球引力的情况下是1500米,而对空扫射,考虑到地球引力,估计还不到1000米吧。而日军的飞机在1000米的高空随意游弋,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怎么投弹就怎么投弹,地面上的人只有挨炸的份儿。

史富余至今还能记得日本飞机在昆明上空追着逃亡的人群轰炸的情景,站在地面上的昆明市民连日本飞机上的徽章和日本人的脸都能看清楚。日本的飞机飞过,地面上的树木像波浪一样被吹得倒向一方。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杀戮,是恶狼对羊群的杀戮,是老鹰对兔子的杀戮。

而且这场杀戮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他们想什么时候来杀戮,就什么时候来,想杀戮多久,就杀戮多久。

空军上尉陈纳德悲愤不已,他回到美国,向罗斯福要500架飞机、1000名飞行员、2000名地勤人员,要求带着他们去保卫中国领空。

索要500架飞机、3000名人员,即使对于飞机众多的美国来说,这也无异于狮子大张口。而向美国张开大口的,居然是一名地位卑微的小小的美国空军上尉。

很多人认为这名空军上尉很狂妄,他们对这名狂妄的空军上尉嗤之以鼻,认为野蛮的东方让他成为了疯子。更多人认为陈纳德是在异想天开,他在徒劳无益地做一件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是,极富韧性的陈纳德没有疯,也没有异想天开,他不断地奔波在美国国会大厦的各个部门之间,运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在那些勋章闪烁的将军们面前,上尉陈纳德没有丝毫胆怯和懦弱。

在这些将军面前,甚至在罗斯福面前,尽管陈纳德热情澎湃,据理力争,但还是没有人敢答应陈纳德的请求。

那时候,美国是一个中立的国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陈纳德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这个法案的内容就是美国可以为盟国提供战略物资。

这是1941年3月,太平洋的这边,玫瑰花盛开在温暖的阳光下;而太平洋的那边,废墟下的瓦砾间,野草还没有吐绿。此刻,中国已经独自支撑了艰苦卓绝的四年抗战,用一次次血战,用几百万大好男儿的血肉之躯为矛,用大好河山做盾,与日军的飞机、坦克拼死厮杀,终于保得半壁江山。这四年来,我们孤立无援,我们弹尽粮绝,我们用最后一丝残余的力气支撑着遍体鳞伤的身体,不让自己倒下。

此时,我们终于迎来了美援。

当时,美国军界虽然没有完全同意陈纳德的战争清单,但也愿意提供给中国100架飞机,100名飞行员和190名地勤人员。陈纳德非常高兴,因为中国空军当时已经丧失殆尽,而这些美国飞机和人员,对于中国无疑是雪中送炭。陈纳德在当天的日记中兴奋地写道:“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我第一次有了我们需要用来打败他们的一切东西。”

史富余说,当时美国和日本没有开战,所以只能暗暗地支持中国,100架飞机只能拆卸打包,以货物的名义,用轮船载运到仰光后,又转运中国昆明,重新组装;而290名人员,只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而志愿者,又不能是美国现役军人。所以,这290名人员都办理了紧急退休的手续,然后像当初的陈纳德一样,怀揣护照登上轮船,先转道澳大利亚,再登陆中国,而这些美国人护照上的职业一栏五花八门,有的填写建筑师,有的填写音乐家,有的填写农场主。而这些飞机和飞行人员,对外号称是陈纳德以个人名义用重金从美国购买和招募的。

290名飞行人员,并不都是训练有素的空中精英,他们中,有的是冒险家,想去遥远的东方开开眼界;有的是刺儿头,在美国军界让上司焦头烂额;有的是赌徒,想用生命去中国赌一把;有的是幻想家,幻想着载誉归来荣耀故里。

所有人都不看好这批人,因为他们很像是一群乌合之众。

事实上,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然而,就是这一群乌合之众成为了“二战”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空中英雄。

290名飞行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叛逆性,而叛逆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敬佩强者。

陈纳德就是一名强者。陈纳德的坚韧和意志,还有陈纳德崭新的作战理念,让他们敬佩。他们不听从那些古板的美国将军,但是他们都听从陈纳德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