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来,野人山都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第一次入缅作战,只有新38师主力,以微小的伤亡代价,冲出日军的围追堵截,撤退到了印度。
两年后,当孙立人和廖耀湘率领的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的时候,他们也把日军赶进了野人山。日军在野人山中也遭受了两年前中国军队遭受的所有灾难。
这叫一报还一报。
孙立人在后来所写的《统驭学》中这样描述当年的情景:
我们既然知道第5军北撤的道路是绝地,现在113团询问第5军的方向,定是该团对我失去了信心,想靠近大部队,以资保障。我当时非常着急,即复电决不可北撤,以步入绝地。接着他们又来电说,拟化整为零。我想这更糟了,因为一团人,多少还有点力量,可以突破敌线。如果化整为零,而唯一可做向导的地图,又只一张,在异国穷荒僻壤之地,各人昏头乱撞,必死无疑。所以急电制止。
当年,113团的彷徨无助,可能比中国战争史上任何一次军队被围都要惊险。因为这是在缅甸的土地上,他们激战多日,疲惫不堪,弹尽粮绝,伤兵满营,连一点点帮助都找不到,只能不断地给孙立人发报。
113团遵照孙立人的命令,一路向西,来到了清德温江边。
此时,江边已有大队日军在集结,现在是准备拦截113团。113团想要进攻,无奈没有弹药。
刘放吾和各连连长开会研究对策,于是决定先沿着清德温江向北疾走,故意让日军发现,日军鼓噪追赶,113团派出小分队继续前行,大队人马埋伏在树林中。等到日军追过树林,113团飞兵直下,来到渡口,西渡清德温江。
李文才说,当时大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渡过清德温江,寻找师部主力。夜晚渡江,危险极大,江那边有没有日军,有多少日军,都不知道。反正那时候从上到下都杀气腾腾,一定要冲过江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死就死在一起,黄泉路上大家在一起也不孤单。
生死成败,在此一举。113团已经被逼上了绝境,没有粮草,没有弹药,人到了这种境地,身上的潜力反而能够全部发挥出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李文才说:“当时就是一个字,拼!如果遇到日本人,我们没有枪弹,也要扑上去咬他一块肉下来。”
蒋元连长这天晚上是以便衣队的身份,参加侦察的。
这天晚上,在渡河前,团长刘放吾召开军官会议,他将全部军官分成了三组,身穿便衣,沿着河岸寻找可以渡河的地点。全体军官饥肠辘辘地出发了,而所有的战士,都潜伏在树林里。
谁都知道,在这种强兵压境、敌情不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一旦与日军遭遇,就是死亡。要死,就让军官先死。
便衣队来到了一个叫作南先庆的地方,这里水流缓慢,地势平坦,适合渡江。
刘放吾命令第8连埋伏在南先庆的南面,第9连埋伏在南先庆的北面,密切注意河边的动向,如果日军来犯,就是用石头砸,也要砸退日军。
其余人马乘上竹筏,飞速渡河。
李文才和营长杨振汉坐上了第一张竹筏,他们趴在竹筏上,耳听江水从身下哗哗流过,江水带动着竹筏,漂向下游,他们以手做桨,拼命地划向对岸。
不到一百米的江面,他们划了将近两小时。
登岸后,他们立即建立桥头堡,严密注视着四周,看是否有日军。还好,一切都顺利。
一直到后半夜,全团人马才渡过了清德温江。
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营长赵玉戡,还有30多名战士。因为水流湍急,他们的竹筏被冲走了。一起被冲走的,还有几挺轻重机枪。
所有人都难过了很久。大家从国内一路走过来,经历了这么多磨难,都是生死弟兄,可惜这30多名战友,没有死在厮杀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了清德温江。
黎明时分,清德温江对岸出现了大批日军,他们在向北追赶未果后,连夜南返,终于发现了113团的踪迹。天空中,也出现了日军的侦察飞机。而且,清德温江的西岸,还有一个日军大队急匆匆地赶来——这是以后才得知的。
刘放吾命令全团立即开拔,向西疾走。西面就是印缅交界的大山,山大林深,易于进行游击战。
此时,113团没有弹药,没有粮草,无法与追击的日军接战。尽管每个人都已疲惫不堪,但还是搀扶着,逃离这个危险地带。
早晨9时,113团登上了印缅边境的第一座大山,回头望去,看到日军在山下焚烧房屋,浓烟滚滚,遮没了天空。
缅甸人住的都是茅草房,一点就着。
日本人点火烧房,历史悠久。早在明代戚继光抗倭的时候,那些日本人每到一地,就烧光房屋;抗战开始,来到中国,是这样;现在来到缅甸,还是这样。
日本人刚刚来到缅甸的时候,给缅甸人进行洗脑教育,缅甸有很多人就屁颠屁颠地跟在日本人后面助纣为虐,等到日本人在缅甸赶走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后,立即露出了本来的凶残面目,对缅甸人实行“三光”政策。缅甸人终于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他们愤恨日本人,甚于愤恨殖民者英国人——英国人只是要钱,可是日本人是要命。所以,当第二次缅甸战争开始的时候,缅甸人踊跃给中国远征军提供帮助,送信带路,还把日本探子绑起来,送给中国远征军。日本人被中国远征军撵得满山乱跑的时候,缅甸人伏击日本人,把日本人的耳朵割下来,送到新一军来领赏。
所以,邪恶的洗脑,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进入山中,刘放吾让报务员与孙立人取得联系。
可是,电台无法使用。
没有了电台,就等于没有了眼睛。印缅交界莽莽苍苍的大山,与喜马拉雅山相连,如果迷路,就是走一年也走不出去。
李文才说,当时报务员急出了一头汗,鼓捣来鼓捣去。后来,把电台放在太阳下暴晒,居然能够使用了。
这是电台第二次出故障。
第一次出故障是在温早。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背着电台的人一跤摔进水坑里,电台也摔坏了。新38师师部联系不到113团,113团也联系不到师部,双方都心急如焚。白天,部队与敌激战,不停地赶路;夜晚,师部话务员彭启梓、齐声烈守候着师部电台,113团话务员罗好鸣、邱光第守护着团部电台,不断地呼叫,终于在一天午夜联系上了。于是,113团开始了向西转移。
这一天是1942年6月1日,新38师113团暂时摆脱了日军的追击,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新38师112团和114团走上了通往英帕尔的道路。
英帕尔没有日军,只有被新38师救过的英军,他们已经先期到了那里。
英帕尔是印度边境城市,那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七天后,新38师113团来到了英帕尔,终于与112团和114团会师。
这是中国远征军中最早成建制撤退到安全地带的部队。
此时,新38师摆脱了危机,而远征军其他部队却陷入了重重危机。
带给他们危机的,不是日军,而是比日军更严酷的缅北野人山。
在英帕尔,孙立人问刘放吾:“齐学启副师长在哪里?”
刘放吾不知道。
在温早,孙立人派齐学启去卡萨增援113团,自己带着114团解救包围圈中的112团;在卡萨,刘放吾带着全团在后面阻击日军,而让齐学启带着重伤员先行撤离。
然而,这么多天过去了,他们都找不到齐学启。
全师大部分将士,都来到了安全地带,唯独找不到副师长齐学启。
这位中国清华大学和美国西点军校的双料高才生,他在哪里?
行文至此,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新38师还有一部分士兵没有撤到印度。
当初,新38师刚刚来到印度的时候,进驻腊戍和曼德勒,孙立人被任命为曼德勒卫戍司令。然后,前方告急,英军第1师被围,113团昼夜兼程,赶赴营救,随后,孙立人单枪匹马,赶去指挥,而112团也在赶去增援的路上。剩下的114团,两个营守卫曼德勒,一个营守卫腊戍。
后来,战事越来越不利,虽有孙立人取得仁安羌大捷,但是无法扭转整个战局,守卫曼德勒的114团两个营找到新38师,而113团又被杜聿明调走,给第5军断后。
现在,113团终于回来了。
新38师到印度
1942年5月27日,孙立人率新38师进入印度。沿途仅用18天。
四天后的5月31日7时,被困在缅北野人山中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接到蒋介石密令:“该军应即向印境或印度东北之列多转进,暂事休息……”之所以用密令,是因为担心日军会截听。从5月18日,蒋介石发出“中国军队无撤入印度之意”的电文,到5月31日的这封密令,说明经过漫长而艰苦的13天的思索,蒋介石和军政部终于想通了,尊严其次,生命第一。
进入印度后,孙立人清点人数,从入缅作战,到撤出缅甸,大小作战数十次,跋涉山峰河谷数十道,9000人损失了1000多人。
但是,副师长齐学启依然没有找到。
孙立人准备派出小分队返回缅甸寻找齐学启。小分队还没有出发,一队全副武装的英军出现了,他们奉有英军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的命令,要求新38师就地缴械。
杨伯方说,那时候部队有一条规定,上了战场,枪支一刻也不能离身。当时,新38师义愤填膺,排成方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严阵以待。有的战士喊着:“想让我们缴械,就放马过来!”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看着这支虽面黄肌瘦但斗志昂扬的军队,看着他们挺起的寒光闪闪的刺刀,看着他们视死如归的神情和怒火燃烧的眼睛,英国人害怕了。在西方人的眼中,生命高于一切;在东方人的眼中,尊严高于一切。聪明的英国人明白,如果要让这支军队缴械,势必会引起一场战争。然而,尽管这些刚刚从原始森林中走出的人饥肠辘辘,他们却仍然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这场战争,英国人不一定能够胜算。英国人胆怯了。英国所谓的警备军,说白了就是城管,城管的战斗力能够胜过军人吗?
然而,大英帝国的军队毕竟也是有尊严的,英国东方警备军军团长艾尔文的命令已经发出,要求缴了这支中国军队的械,大英帝国的军队总不能空手回去说,这个任务无法完成。这是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上,堂堂大英帝国的军队,怎么能够容忍这支穿越了原始森林的弹尽粮绝的中国军队“撒野”?
怎么办?英国军队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双方相持不下。
老兵们说,新38师的战士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文化水平是比较高的。大家都明白“军队代表国家权威”的道理。走出国门,军纪涣散,军容不整,人家笑话的不是你个人,不是这支军队,而是国家。新38师跋涉缅甸,转战河川,阻击丛林,穿越沼泽,这一路上尽管忍饥受饿,片刻得不到休息,但是从上到下,军容严整,纪律森严,成建制撤退,井然有序。
印缅边境的当地人,他们见到过不久前的英军进入印度的样子,他们枪支也丢掉了,帽子也找不到了,三五成群,踉踉跄跄,衣衫褴褛,狼狈不堪,一个个就像濒临死亡的病人。而掩护英军逃亡的新38师,在日军的追击中,日夜激战,进入印度的时候,仍然精神焕发,斗志旺盛,除了衣服破旧外,依旧纽扣齐整,军帽端庄,而且他们还喊着口号,唱着军歌,步履整齐,枪械明亮。
这种情景,让印度人大为惊异。
这种情景,也让看到了英军逃亡,又看到这支中国军队的英国东方警备军大为惊异。
他们在心理上,对这支穿越了无数道生死线,依然战斗力强大的中国军队心存恐惧。
亚历山大和史林姆赶来了,亚历山大让英国东方警备军找到了台阶下。
仁安羌战役中,被孙立人救出的英军第1师7000余人在师长斯高特和第1军团军团长史林姆的带领下,以前所未有的英勇,一路狂飙,赶到了印度。因为一路风寒和惊吓,史林姆将军生病了,他躺在英帕尔的一家医院里。
艾尔文准备“围剿”新38师的消息传到史林姆耳中的时候,史林姆大为惊异,他扶病坐上了吉普车,一路摇摇晃晃地找到了艾尔文,神情激动地向在后方担任警戒而不知道前方战事情形的依旧傲慢无理盲目自大的艾尔文陈述了仁安羌的战况,他说,中国这支军队是英军的救命恩人,绝对不能恩将仇报,而且,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战事一开,大英帝国的军队肯定占不到任何便宜。
艾尔文犹豫了。
史林姆说,如果不相信,可以去新38师那里看看。
亚历山大也听到了这个消息,英国缅甸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没有去找艾尔文,而是直接去找新38师,他清楚地知道那支骑在印度人头上作威作福的英国军队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中国新38师的对手。
亚历山大的到来,让英国军队拾起了面子,他们一见到中国军队,就明白了自己不是对手。但是大英帝国的军队怎能轻易认输?亚历山大的到来使他们找到了向下的台阶。
艾尔文也来了,他一看到驻扎在山坡上的新38师阵容严整,服装虽破但衣扣齐整,枪械虽旧但擦得铮亮,面有菜色但精神饱满,就一下子感到了后怕。他赞扬了新38师几句后,回头对自己的手下说:“你们以后多向这支中国军队学习。”
此后,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都对这支中国军队仰慕不已,每天前来参观和看稀奇的人,如同过江之鲫。
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装甲部队
几天后,美国总统为孙立人将军颁发了勋章,颁奖词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