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12378600000056

第56章 鼓励孩子的人际交往

父母要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不要拘泥于自我的小天地,应该置身于集体之中,多与人沟通,多交朋友,尤其多和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孩子在面临困难时提供支持、安慰、辅助和信息,有效地避免孩子抑郁情绪的产生和恶化。

一个周日,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奶奶去邻居家串门了,读初二的瑞瑞想,以前都是我去别人家玩,有几位同学总想来我家看看,可爸妈一直不同意我带他们来,今天刚好他们不在,我可以让同学来我家玩。

有了这个想法后,瑞瑞立即行动,给附近几个同学打了电话,邀请他们过来玩。在他们到来之前,瑞瑞还搬出了自己的玩具摆在地上,又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和水果,摆在桌上。

同学们来了以后,他们一起玩瑞瑞的玩具,玩累了,一位同学提议道:“现在我最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开播了,我们看电视吧。”于是大家丢了玩具,都坐在沙发上,边喝饮料边看电视。

玩了一上午,同学们都回家了。爸爸妈妈回来后,看到屋子里凌乱不堪,地上到处丢的玩具、饮料瓶,就问瑞瑞是怎么回事。瑞瑞高兴地说:“我请同学到家里来玩了,今天真开心!”妈妈的脸却一下子拉长了:“看你们把家弄得跟猪窝一样,以后不准带同学来家玩!”爸爸也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又害你妈妈要收拾半天,以后注意了!”爸爸妈妈的话令瑞瑞感到非常扫兴,沮丧地走开了。

瑞瑞再也不敢邀请同学到家里来,渐渐地他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父母或者不让孩子带朋友回家玩儿,或者不让孩子出去和朋友玩儿,或者不尊重孩子的朋友,虽然父母的理由也十分充分,但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会给孩子的人际交往造成障碍。

孩子都渴望有朋友,若父母禁止孩子和同学或朋友自由来往,久而久之,孩子会和其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不合群。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离开了同学朋友,孩子只能独处,如果长期独处,容易形成孤僻、冷漠、不愿与人交往的不良性格,甚至产生忧郁情绪,这种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都非常不利。

据说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因为是私生子,就被祖父收养下来,一直藏在阁楼上生活。除了最基本的饮食起居,她不接触祖父以外的任何人,就这样独自一人在封闭的住所待了六年,后来被人发现并把她解救出来。但是,为时已晚,小女孩根本不会说话,害怕人,而且很冷漠。人们想方设法帮助女孩恢复正常人该有的生活技能和交流能力,但是没有成功。四五年后,小女孩离开了人世。据说,她死去的时候,11岁的她实际上只有相当于两三岁孩子的心智水平。

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20世纪初,国外的一位牧民无意中发现了两个女孩,她们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跟人类几乎没有一点相似性,却跟狼几乎一样,这令很多人感到震惊。原来,这两个女孩是由一头母狼抚养长大的,她们被牧师解救出来后,依旧保持着原有的习性:不喜欢穿衣服,喜欢吃生肉。白天的时候躲在阴暗处睡觉,到了晚上,却像狼一样出去游荡,并发出可怖的嚎叫声。大一点的女孩在大约十年后去世了,小的女孩在被解救后不到一年就死去了。

在巴西,有一个小孩自出生就被关在狗的笼子里,与狗朝夕相处,结果她日渐没有了人类的习性和特征,却发出了与狗一样的叫声,并时常伸出舌头。

上面三件事都反映出同样一个问题:集体性的社会生活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大多数孩子不可能处于完全与人类社会隔绝的环境中,但是必要的人际交往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刚开始接触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父母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的社交问题上会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孩子简简单单地抱着对世界单纯幻想,不走出“家”这个安全的栖身之地就是最好的了。即使上学,接触的也是没有什么危害的环境,而外界纷乱的环境和各色的人,还是不接触为好。殊不知,父母向孩子呈现这个世界的原本面貌,客观地把是非美丑告诉给孩子,然后让孩子根据平时自己的见闻和与人交往的经验来学习“社会”这门学科,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孩子慢慢会懂得,世界的整体面貌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又是如何进行转换的,甚至对自己未来的打算都会通过这些有所思考,即如何通过努力去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位置的角色。

正常的社会交往还会让孩子学会交流和自然清晰地表达自己,与其他人形成互动和沟通的基本技能,善于创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使别人轻松愉快。

据调查研究,半数以上的青少年有了心烦的事情时,倾诉的对象不是父母和长辈,而是同龄的朋友。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圈子,学习时共同努力学习、互相探讨问题的朋友,课间休息时有一起玩耍的朋友,放学后还有一起踢球的朋友。对于“同类”,他们更坦诚,互相交流自己遇到的困难,更加无所禁忌。所以,青少年的社交活动呈现出受同龄朋友影响很大的特征。

青春期孩子间的交往源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他们共同生活和学习,相互鼓励,面对失败,一同成长,很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而青少年把拥有朋友看得很重要,有一帮称兄道弟的铁哥儿们是一个孩子内心的骄傲,也是一种安全感的体现。我们在青少年时期为同性朋友的偶尔冷淡而伤心,为最好的朋友跟其他人也很要好而争风吃醋的心理,应该是很普遍的。

跟成年人之间的自我保护和相互防范的心理相比,青少年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友谊。他们不受多种社会条件和心理防线的限制,可能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对一件事情的共同观点就成为了好朋友,而且同龄的朋友间没有其他的关系,只是轻松地做着几乎相同的事,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更容易有共同的认识和意见,容易达成一致。

一个群体会有一个群体的价值认同。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之中,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基本处于同等的水平,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也会钦佩某些方面出色的同学,并将其当作自己要努力和超越的对象。在这个群体中,孩子们可以平等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觉得更加自在惬意。

人际交往时时刻刻都存在着,不是孩子毕业之后到社会闯荡之时才开始的。“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就是这个道理。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家长应该重视起来。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想:

一、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不妨碍孩子学习和影响孩子成长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有所了解;涉及孩子自身的教育和未来的问题,则更需要跟孩子商议后再作决定。

二、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对孩子远离青春期特有的孤独感是大有裨益的。父母要尽自己所能,虽然不能亲手带着孩子成长,但是要为孩子提供对孩子有益的空间和环境,把自己的关爱化作孩子健康成长的铺路石,保障孩子的正常需求可以得到一定满足。

三、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孩子渗透一定的交往技能。一个孩子曾对妈妈讲过的一个故事有着深刻的印象:一个小女孩在游玩的时候救下了一只受伤的小白兔,后来小白兔为了报恩,跟小女孩说,你可以许一个愿望,我来帮你实现。小女孩高兴极了,对小白兔说:“我希望自己永远快乐。”小白兔听了,对小女孩耳语了几句,便离开了。后来,小女孩果然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有人向她询问小白兔到底告诉她什么了,她告诉那个人说:“小白兔告诉我,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需要我的帮助和关心。”

妈妈对孩子讲完这个故事后,孩子想了很久,然后她似乎受到了启发,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总是积极地帮助别人,并很享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

父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一定会使孩子的性格和生活发生微妙的变化。也许是以往害羞内向、见了生人就躲的孩子,会主动与人打招呼了;在群体讨论的时候不再畏畏缩缩地逃避目光,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更喜欢参与大人间的对话,偶尔还会语出惊人,博得大人的赞赏了。此时的父母要继续鼓励孩子的正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