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12378600000012

第12章 孩子自我意识开始不断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逐渐迈向成人的世界,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我意识逐渐苏醒,个体价值观也逐渐建立,并会不断地反省和分析自我,改善自身。

父亲:闺女,放寒假了,以前都是我和你妈妈带你出去玩,你长大了,这次,就由你自己选择怎样过好这个假期吧。

女儿:太好了,但是你不许参与,也不许干涉。

父亲:既然让你自己选择了,我就不干涉了,你说说看。

女儿:我和班里的几个好朋友早就想去哈尔滨看冰灯了,这次就去那里吧。

父亲:太远了,就在家附近玩不行吗?你一个女孩子出门在外太危险了。

女儿:不算远啊,坐火车两个小时就到了,再说,还有很多男同学和我们一起去呢,放心吧。

父亲:你的男同学也都是孩子啊,还是我带你们去附近的公园玩吧。女儿:那我还是自己在家看电视吧……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身心的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主判断能力不断提高,对父母的依附性逐渐弱化,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可以任父母支配的“孩童”,不再是对老师和长辈的话一味言听计从的乖孩子。他们强烈地反抗以往自己的形象,要重新塑造自己,用自身的力量去发掘个体,探索生命。

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也标志着孩子开始走向成熟,对自身的评价和定位都会有所改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评价是很独特的,他们的性格逐渐稳定和独立,对别人的看法和言辞不会轻易地全盘接纳,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二、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走向全面。孩子在幼年时期,会十分天真。一次小小的成功就会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超过所有人了,而一次小小的失意也会打击他膨胀的自信心,认为自己永远一事无成,什么都做不好了。但是在青春期,以往对自己的极端认识会有所改观,他们学会了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和自己。

三、对自己的评价从身体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孩子在以往比较专注于外在的因素,如外貌、穿着和行为举止等。到了青春期,他们会转向关注自我的人格培养,如个性、品质、理想、幽默感等,为自己规划美好的愿景,努力让自己成为期望成为的人。

综上所述,孩子在青春期性格上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但是除了积极认识自己和形成个性外,同时会伴随着诸多的困惑和内心冲突。此时,就更需要父母帮助孩子作好这种转变,引导孩子在走向成熟的路上向健康、深度的自我发展。

在上面的故事中,父母口头上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孩子自由。但是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想法时,父母又顾虑重重,总是担心孩子会发生危险,不相信他们会做好那些事,便提出各种问题和条件加以阻挠,不听孩子的辩白和意见,结果使孩子兴致全无,也因此加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孩子在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增强会使他们希望过一种能够自主的生活,从以往的被父母管教的生活方式中挣脱出来,挣脱他们认为的种种桎梏,做自己的主人,但这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不听话”。这时,父母应该多理解孩子,加强引导,让孩子保留“不听话”中有利的一面,去掉不利的一面。只要父母“爱之尽其才,策之尽其道”,那么,“不听话”的孩子将来就很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千里马”。

生活中,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独立性,忘记了孩子已经渐渐长大,有主见和独立的心理需要。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永远是膝下那个乖乖的可爱宝宝,懂得父母的爱和心情。然而,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性所表现的排斥和叛逆会伤害父母的心。但是父母一定要清楚,这是特殊的时期,要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

父母可以仔细聆听孩子的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在孩子能够支配和完成的范围内,如果可以,再给孩子一些中肯的建议;如果不可以,不要一味地果断拒绝,而是尽量帮助孩子完成这个梦想,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这样还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和互相理解。

父母要客观面对孩子的成长需求,不要再用安全的羽翼护着他们,不让他们走出自己保护的领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面对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性要求都会强烈地加以压制,不容分说地予以否定,甚至怒目相对,认为孩子不懂事。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父母就会明白,在成长的分水岭上,有了主见和创造性的孩子正处于他们人生中灵动而富有旺盛生命力的美好时期,何不让他们迸发的热情和自我意识创造一个更加成熟而稳定的自我呢?作为有生活经验的父母,应该用自己的成熟和智慧给予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和最贴心的帮助。

父母应该以冷静、民主的态度,在心理上对孩子加以关心和爱护,不能强行压制,以免矛盾激化。

首先,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妄加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需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如“一定要这样”或“不许那样”等,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要求是否合理,语气是否容易接受,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无所适从,也能更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

再次,少命令,少说“不”。经常发命令给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太受控制和约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经常否定或者对孩子说“不”,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父母应分出轻重缓急,平时不要轻易命令,也不要轻易说“不”。

最后,用语言和行为鼓励孩子。常用口头赞扬、满意的表情或拥抱加以赞扬鼓励,及时肯定孩子的恰当行为,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不应该坚持的,从而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