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12361500000011

第11章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故事(1)

1.苏武牧羊的故事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要派兵讨伐北方的匈奴,忽报匈奴鞮侯单于(匈奴最高统治者)已把过去拘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回来了,并奉书求和。武帝听了报告,接见了使者,又看了来书,见匈奴使者和来书均谦卑有礼,不禁欢喜起来,心想连年用兵,已使国库空虚,现在如果能同匈奴修好,的确是一件好事。于是,他下令释放汉朝拘留的匈奴来使,任命中郎将苏武为使送归。另外还特地修书一封,连同大量金银财物,令苏武一并带给匈奴单于,以表示修和结好的诚意。

谁知那鞮侯单于并不是真心同汉朝和好,所以送回汉使,自称儿辈,原来是缓兵之计。他见汉天子派苏武送逐使者,厚赠金银,认为武帝中了他的奸计,更加骄傲起来。苏武看穿了单于的真相,心想先不露声色,待返回汉朝再启奏皇上不晚。谁知,却偏偏发生了意外。

在苏武出使前,汉使卫律背叛朝廷投降了匈奴。他手下有个叫虞常的人,表面投降了,但内心却在等待时机,希望能立得功劳,重返汉邦。正好苏武一行到了匈奴,虞常便去拜访他熟识的副使张胜,对他说愿意杀掉卫律。张胜并不和苏武商量,擅自表示同意,逐送他许多财帛。不料机密泄露,虞常被捉。张胜害怕了,这才把事情经过告诉苏武。这时,虞常受刑不过,招出了张胜。单于听了大怒,立刻命令卫律召苏武受审。苏武叹道:“辱没了国家使命,还有何面目复归汉朝?”拔出佩剑,便向自己的脖子抹去。卫律大吃一惊,慌忙上前抱住,苏武已血流满身,直急得卫律命令左右,快马加鞭速去找医生。经过医生长时间抢救,苏武终于苏醒过来。单于非常佩眼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去问候他,暗暗地却打起了招降他的主意。

苏武的伤刚好,单于就派卫律通知他参加判处虞常的事,打算趁机迫令他投降。卫律从狱中提出虞常,当场宣告死罪,把他斩首。接着对张胜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大臣,本应处死,不过,如若投降,尚可免死!”说罢便向张胜举起了宝剑。贪生怕死的张胜连说愿降,做了可耻的叛徒。卫律冷笑着瞅瞅苏武,厉声喝道:“副使有罪,苏君理应连坐!”苏武正色回答说:“我本来就没有和他们同谋,又不是他们的亲戚,如何谈得上连坐?”卫律拔出宝剑直逼苏武,苏武把头一昂,毫不动容。在大义凛然的苏武面前,卫律的手反倒抖了起来,他忙把剑缩了回去,一改怒容,和颜悦色地说:“苏君,我卫律自从归顺匈奴,深得单于恩宠,不但受封为王,拥有数万人众,而且牛羊牲畜漫山遍野。苏君今日若肯降服,明日就可以与我一样。以血肉去滋润旷野,又有谁会知道你呢?”苏武听了,眼皮都没抬一下。卫律又说:“苏君若归降过来,我愿与君结为兄弟,若不听我劝,恐不能再见我面了。”苏武听到这里,不禁勃然大怒,站起身来,直指着卫律斥骂道:“卫律,你曾为汉朝臣子,如今忘恩负义,叛国离亲,甘心降敌,我要见你做什么?”一席话把卫律骂得哑口无言,脸由白变红,一直红到脖子根。

单于无计可施,只得下令把苏武禁闭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饭吃,不给水喝。苏武躺在地窖里,不由思绪万千,他想起汉皇给自己的使命,想起了家中的妻儿老母,想起了那雄伟壮观的长安城……他越来越感到饥饿难忍,但地窖里除了一块破毡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实在饿极了,他就撕块破毡放进嘴里,再把手伸向门外,抓回一把雪来,就着雪把毡吞下去……就这样一连过了许多天,竟然没有饿死。迷信的单于以为神灵在保佑苏武,不敢杀害他,就把他流放到北海那荒无人烟的地方,给他一群公羊让他放牧,说等到公羊下了小羊,才准许他回国。

在荒无人烟、茫无边际的北海草原上,要生存是极其艰难的。没有粮食,苏武就挖野菜、捉老鼠充饥。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着汉武帝送给他的使节,无论白天放羊还是晚上睡觉,这使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一连过去了十九年,十九年来,虽然单于多次派人劝降,但他矢志不移,他说:“我不能对不起皇上,不能对不起祖宗,不能对不起父母之邦。”他经常孑然一人,怀抱着旌节,凝神南望,心中反复地重复着自己的信念:“总有一天,我会举着这使节重返故国的!”

这一天终于被他等到了。汉武帝死了以后,汉昭帝继位当了皇帝,经过几年努力,汉朝终于与匈奴恢复了和好关系。汉朝要求匈奴归还苏武,匈奴单于撒谎说:“苏武已经病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到匈奴去,让当年苏武的副使、坚决不降、被罚做苦工的常惠听说了,他设法见到了汉使,细述了详情,并同使者一起商量好了救出苏武的计策。第二天,汉使又去见单于假说皇帝打猎的时候,射下一只雁来,雁腿上缚着苏武书信,说他正被流放在北海。因而天子要求单于,立刻放苏武回来。单于终于无话可说了,只好下令放出了苏武。在汉使的坚持下,常惠等人也都获得了释放。

坚强不屈的苏武终于回来了,长安人民听到消息后,都自动拥到大街上迎接。当年苏武出国时年方四十,现在已步履蹒跚;当年跟随他出使的共有一百余众,于今生还者只有九人。人们望着须发尽白的苏武手执光秃秃的使节,带领着饱经磨难的同伴们一步步走来的时候,无不感动的热泪滚滚。

苏武拜见汉昭帝,交逐使节。年轻的昭帝手抚旧节,听着苏武的叙述,眼泪禁不住扑簌簌掉下来,大臣们没有一个不流泪的,人们被苏武和他的同伴们深深地感动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已经过去二千多年了,却一直在民间流传;苏武那不屈不挠、爱国报国的赤胆忠心,永久地留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2.唐太宗以民为重

公元627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接替父亲登上了皇位。当上皇帝以后,他开始感到肩上的这副担子实在不轻啊。

当时的唐朝,是在隋末天下大乱的基础上建立的。连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以北许多地方,旷野千里不见人烟;江淮之间,田地里到处长满野草。全国人口只有三百万户,只及隋朝极盛时人口的五分之一。庞大的军队,众多的官员,只能靠苛捐杂税维持。老百姓受不了,只好弃地逃亡,流浪他乡。土地荒芜太多,又造成了粮食奇缺,长安粮价最贵时,一匹绢才能换到一斗米。

如何把国家从危机边缘解脱出来?李世民冥思苦想,逐渐悟出了“民为邦本”的道理。他对大臣们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靠剥削百姓来事奉君主,等于割自己的肉充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自己造成的,人君贪欲太多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多加重税收,税收加重了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国家就危险。”“治国好比种树,树根牢固,树叶就茂盛了。所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于是,他听从大臣魏征与民“安静”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措施:

第一是减轻赋税。对山东等一些受灾严重的地方,甚至免税一年。个别地区,他还安排救济饥民。

第二是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

第三是想方设法增加人口。他派使者与突厥谈判,让其归还掳去的中原百姓;同时下令放逐长期被关在宫中伺候皇上的宫女三千人。另外,还规定凡是到了一定年龄未成家的男女青年,由州、县官帮助他们及时结婚。

第四是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他提倡节俭,反对奢费,不但自己住在前朝留下来的旧宫殿里,不劳动百姓大兴土木,而且还规定了王公以下的住宅、车服、婚嫁等的标准,不准任何人超越规格。

第五是认真贯彻他父亲制定的均田制,实行计口授田,规定每个丁男应有田三十亩,努力使老百姓有田种,有饭吃。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他不但组织委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而且还亲自在宫廷后面开了几亩地,带头种起了庄稼,他的妻子长孙皇后见皇帝在“躬耕”,便也立即组织起后宫的妃子、宫女,学农村妇女的样子,养起蚕来。皇帝和皇后的行动,不但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亲身对劳动的体验,也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辛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同劳动人民感情上的距离。有一次,他对即将分赴各地“劝农”的使者说:“我才试种了几亩地,就感到很疲乏。我想,农夫种田几十亩,终年不息,他们就更加辛苦了。所以你们列州县去,一定要亲自到田头垅间去看看,不得叫人迎送。如果送往迎来,误了农时,这样的劝农还不如不去。”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如果没有亲身的劳动实践,是说不出这番话的。

李世民登基当了太宗皇帝的这一年八月,夏天的酷暑还没有消去,连绵的秋雨就接着来了。李世民过去在战斗中多次负伤,每逢阴雨天气,伤处就隐隐作痛。有的大臣提议建一座高而干燥的新宫殿,让皇帝避潮湿。李世民也希望改换一下住所的环境,当时也就同意了。可事后他找了几个工匠计算了一下耗费,需要花不少的钱。李世民犹豫了,他想,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国库十分空虚,为了自己舒服,花这么多钱值得吗?他联想起汉文帝的故事来。当年汉文帝曾打算建一座露台,后来听说要花费一百斤黄金,就舍不得了,认为“一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不想劳民伤财,就把那个项目停了。李世民对建议修殿的大臣说:“我的功德不如汉文帝,但修殿耗费却超过了一百斤金子,这件事还是不要办了!”

由于李世民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加之他本人能够以身示范,以民为重,爱护民力,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慢慢地复苏起来,并以较快的速度得以发展,终于达到了唐代政治、经济的最高峰,那就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

3.张巡拼死拒叛军

张巡原是唐玄宗时的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安禄山叛变以后,他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了安禄山,逼他为长史,命令他带领千余人去迎接叛军。

张巡带兵路过雍丘(今河南杞县),当时的雍丘县令也已投降了敌人,因押送囚俘外出未归。这使暗暗立下舍身报国决心的张巡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立即率军袭取了雍丘。

雍丘县令令狐潮闻讯以后,勾结叛军回来夺城。叛军一下子来了四万多人,把个小小的县城团团围住,连续攻打,形势十分危急。但张巡却不惊慌,他一面用保国保民的大义激励将士,一面沉着冷静,严密防守,竟成功地把四万余敌军拒于城外,不能攻进一步。几天过去了,城中的箭用完了。张巡就让城中军民扎了一千个草人,给草人披上黑色的衣服,用绳子拴了,夜间从城上缒下。叛军发觉了,以为是官军偷袭,一时万箭齐发,纷纷向草人射去。等到叛军发现上了当的时候,草人已被收回城上去了。这一次得箭数十万支。过了几天,张巡命令把城上的草人再缒下去。叛军上了一次当,这次便不肯再射,还嘻嘻哈哈地向城上笑骂。张巡见敌人麻痹,便动员了五百名敢死壮士,趁一个漆黑的夜晚,缒下城去,以迅猛的声威,突然杀入叛军营中。叛军毫无准备,一时间大乱,许多帐幕被烧毁,许多敌军被杀,败退出十几里才站住脚。等到叛军缓过神来的时候,张巡派出的五百名官军,早已安全返回城中。

叛军围困雍丘四个月,城中以千余守军抵抗四万敌人的攻打,不但县城岿然不动,而且还连连打了几次胜仗。最后令狐潮不得不撤围而去。后来附近的州县先后都沦入叛军之手,叛军又去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太守抵御不住,派人向张巡求救。张巡考虑到睢阳地势险要,又在运河中段,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地位比雍丘重要得多,所以便率领部下,沿运河向睢阳转移。这时他的队伍已扩大到三千人,经过宁陵(今河南宁陵)的时候,和叛军杨朝宗相遇,张巡率麾下大将雷万春、南霁云等身先士卒,攻入叛军阵中,左冲右突,拼命冲杀,他的一口大刀,所向披靡,敌军碰到的,非死即伤。将士们越战越勇,直打的叛军大败而逃,死伤一万多人,尸体扔到汴水里,竟把河水都堵住了不能流淌。张巡终于赶到睢阳,实现了跟许远的会合。

不久,朝廷下诏,拜张巡为主客郎中(礼部官员)兼河南副节度使。许远自知军事方面不及张巡,便主动把军务全部交给张巡主持,自己全力负责粮饷工作。张巡和许远的团结对敌,导致了官军上下一心,士气大振,共同坚守着这座重城。朝廷对他们的指挥很满意,又一次下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

后来,长安失陷了,玄宗奔向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书上称他为肃宗。由于睢阳像一颗钉子一样,横插在叛军地盘里,影响了叛军向唐军的行动计划。所以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派大将尹子奇率兵十三万来攻睢阳。

睢阳守军只有六千八百人,两军对比是一比二十。但是,由于张巡善于守御,加之全军上下,同仇敌忾,所以士气极高。双方昼夜苦战,攻城的叛军遭受了重大伤亡,十六天中竟损失战将六十人,士兵两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