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600000026

第26章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故事推荐(16)

仲秋的一天,孟泰来到铁厂西面的厂房附近。当时,这儿是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所谓有山,无非是些土包包;所谓有水,只不过是水泡子罢了;而花草呢?却是没腰深的野蒿荒草。孟泰来到这里,这里静悄悄的一片。没腰深的草丛里,时有野兔子蹿蹦跳跃。他望着附近的其他几座高炉,心情非常沉重:现在国家钱少,购买器材困难。2号高炉出铁了,可还有好几座高炉出不了铁呢!

他看了看小山包和蒿草丛,心想:没准这里藏着“宝贝”呢!于是,他猫腰钻进草丛里,开始了“寻宝”行动。

秋季的蒿草丛中,蚊蝇起舞,小咬成群。他顾不了这些,在草丛里用脚探着,用手拨拉着。突然,他的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拨开密草,见竟是一个三通水门。孟泰真是喜出望外,一下子把三通水门捧在手里,像捧着珍贵的宝物一般,乐得合不拢嘴。接着他又继续寻找,又找到一个大阀门,又找到一个小螺丝……

孟泰把这些“宝贝”用衣服兜着,用手拎着送到一块空地处,又钻进蒿草丛中。不知不觉西半天已被夕阳染得血红。

孟泰钻出草丛,浑身上下沾满了草刺,简直像个“刺猬猬”。脸上、手上也被蚊虫叮咬得一个个小包,一片通红。他用粗糙的大手抹了抹脸,看着这些“战利品”,咧开大嘴笑了。

孟泰转身刚往回走,突然发现水泡中有一个小铁角露出水面。“这是什么东西?”孟泰心想。“我得下去看看!”他把鞋一甩,衣服一脱,就跳进水中。刚走几步,水就已经没到大腿根了。孟泰不会水,他不敢往前走了。心说:这大把年纪的人了,不能冒冒失失的。便又上了岸,抓了一块石头和树枝试探了一下水深,约摸水泡中间的水只能没腰,就试探着向铁角靠去。走到跟前用手一摸,是个大阀门。这下可把他乐坏了:“这个大阀门再修高炉时准能派上用场!”

他开始用双手去搬,可一猫腰,头就进到水里了。他就憋足了一口气,把头探进水里,双手猛猛劲搬阀门。搬了几次却没搬动。

正巧有几名工人遛跶到这里。看见老孟泰在水里的狼狈相,便逗趣地说:“孟师傅,你在摸鱼呀?”“你咋跑到这里来洗澡呢?小心凉着。”孟泰可没有心思开玩笑,他认真地说:“快来帮一把,这里有‘宝贝’呀!”

听到有“宝贝”。大家不再开玩笑了。两名青年工人急忙跳进水里,连拉带拽把“宝贝”拖了上来。嗬!好一个大水门!

“我当是什么宝贝呢?原来是个大水门呀!”一位小青年嘀咕着。

“这不是宝贝吗?过些日子修复1号和4号高炉,它是宝中之宝呢!”

孟泰和工友们把这些宝贝运回来时,夜幕已经降临了。他们相互看看滚得像“泥猴”的样子,禁不住笑得前仰后合。

一天,孟泰来到厂部,听说公司决定在近期修复1号、4号高炉,厂领导已为缺少资金和难买到设备器材而发愁。孟泰赶忙来到厂长办公室,进屋二话没说,拉着厂长的衣襟就走,其他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随他们一起来到小铁房前,孟泰神秘地说:“厂长,你把门推开看看!”厂长推开门一看,不禁又惊又喜,满屋子都是修复高炉所急需的器材,厂长感动得紧紧握住孟泰的手,久久不放松……

果然,孟泰仓库在修复高炉中创造了奇迹,修复高炉用的管线,没花国家一分钱。这年8月,孟泰在鞍钢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老英雄孟泰和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孟泰精神像一面闪光的旗帜。指引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45.埋头苦干

老英雄郅顺义是董存瑞的战友,是战功卓着的战斗英雄。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作为师级首长他从不脱离劳动,越是艰苦的劳动,越是抢在前头。

在他担任管理科副科长的时候,有一次,他带领一支小分队破冰打鱼。当时,正值数九隆冬,滴水成冰,天气十分寒冷。他一边指挥战士们破冰,一边挥动着冰穿子干得满头大汗。捞鱼的时候,防护手套不够用,他就把自己的手套给别人戴,自己却光着手干,手上沾的水被西北风一吹,结上了冰碴,两手都冻得又红又肿,不知有多疼呢。第二天,他照样又干了起来。郅顺义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了全队战士,他们艰苦奋战了两个多月,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战士们都说:“和老英雄一起干活,我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郅顺义担任师后勤部副政委时,他带部队到某工厂执行任务。他很少坐在办公室中,而是经常深入车间,在车间里同工人一起劳动。有很多活他都很在行,因而,与工人之间的感情很亲密。老英雄郅顺义不论担任什么职务,不论走到那里,都是这样以自己的亲自劳动带动大家。下厨房,他争着淘米做饭;到了养猪场,他抢着煮猪食、起猪粪;住在招待所,他主动打水扫地。勤劳节俭,埋头苦干,是他的革命本色。

熟悉郅顺义的干部和战士们都说:“老英雄总喜欢和我们一起劳动,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46.回乡劳动

早年参加红军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李承祖,不讲功劳,不要待遇,于1959年离开了部队,把行李背回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第二天他就到公社去报到。年轻的公社书记在满头花发的革命长辈面前,面有难色地说:“老李,您看搞什么工作合适?”

李承祖爽快地说:“一切听从党安排!”

公社书记想了想说:“公社鲜鱼加工场,您愿意去吗?”

李承祖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从小生在水乡,知鱼性,识水情,合适,合适。”

从这天起,李承祖担任了这个场的场长。他这个场长并不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每天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很快就掌握了场内的生产情况。

几天过去了,他开始对工场的工作进行改进:鱼缸要分类排队;晒鱼要大小分开;晒鱼和收鱼都必须注意卫生等。他每天都参加加工场里的劳动,剖鱼、刮鳞、盐腌,他样样在行,而且干得比别人还快。大家都说:“他呀,还是当年红军那个样,劳动本色没有丢!”

后来鲜鱼加工场停办了,他又去澹水河上摆渡。站在澹水河边,他想起了当年和战士们划着竹排抢渡金沙江的情景。心里想,那时是为了革命胜利而“抢渡”,如今,是为人民的方便而“摆渡”,一定要拿出当年的劲头,撑好这只船,不能让人民感到有一点不便。

他撑船极为尽心,把铺盖也搬到了船上,还让老伴把饭送到船头。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有人要渡河,他就什么时候把船划过来将人送到对岸。

越是节日来临,船就越忙。李承祖从不肯休息。1965年的中秋节,李承祖的孩子得病死了,他把孩子安葬后,就含着眼泪上了船。下午他的姐姐来了,老伴几次催他回去,可他只顾在河中往返地划着船,直到两岸不见一个人影才离开。

在这条河上,在这只木船上,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李承祖不居功自傲,不求特殊,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寒暑,在风风雨雨中,一摆渡就是5个年头。有人扳着手指算了一下,这5年间他渡送客人达20万人次,在水上走了25000多里路。

人们都称赞李承祖,说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上又走了一个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47.廉洁奉公

陶铸出身于一个贫苦的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苦,六口人全靠父亲教书的微薄工薪度日,虽然节衣缩食但还是朝不保夕。贫苦的家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俭的习惯,以至他参加革命后成为国家领导人,但他仍保持着勤俭的良好作风。

陶铸在广州工作期间,正值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他每天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可在生活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坚持以身作则,节衣缩食,不要特殊照顾。他规定家里吃的肉、油、米,“要和老百姓一样”。有一次厨师找到点瘦肉,炒了一碟他爱吃的瘦肉辣椒端给他。他发了火,批评厨师说:“这个月我的猪肉已经吃完了,我说不多吃就不多吃。”说完坚决要把这碟菜退回去。这使厨师很为难。后来这碟辣椒炒肉只得端给工作人员吃了。事后,厨师说:“首长真厉害,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干了。”那期间,他始终坚持不搞特殊化,还常对家人说:“有碟辣椒,再来碗青菜就够了。吃东西以填饱肚子为原则,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怎么接近群众呢?”他对穿着也从不讲究,他的内衣裤总是补丁叠补丁。但他始终忘不了群众的疾苦,并把家里的衣物寄给灾区群众,他常说:“我们身上穿暖了,不能忘记老百姓生活还很苦。”

陶铸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勤俭节约,做到一丝不苟,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他经常告诫周围的人:“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有丝毫的特殊”。他回家乡祁阳,总是穿着粗布衣,吃大锅饭、蔬菜、豆腐乳,绝不准许为他搞丰盛的饮食。五一年那一次,县军管会曾为他办了一桌“接风”酒席,他连门都不进,多次催请也不去,却到祁阳一中和师生们一起用普通餐,叫人把办酒席的物品卖掉了。他六一年来祁阳,更是严令不准招待,不吃鸡,不吃肉,不吃鱼,只吃素菜,发现超过规定的饭菜,立即令人撤去,态度十分坚决。他无论到哪里一贯廉洁奉公,生活简朴,坚决抵制那种慷公家之慨,用来请客送礼的坏风气。1958年,陶铸带领一些干部到粤东检查生产,有的县大摆筵宴,表示“欢迎”,他见到这种场面非常气愤,匆匆吃碗饭就退席了。从此以后,他每次到各地调查、访问,总是事先约法三章:不准迎送,不准请客,不准送礼。说了还不够,还要随身工作人员督促检查,具体落实。这个“约法三章”,后来实际上成为一条严肃的戒律,谁也不敢在他面前搞什么特殊照顾了。

陶铸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在工作上艰苦深入,有时简直到了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地步。整风整社时,他到番禺县大石公社住了一段时间,坚持同其他干部过一样的艰苦生活,每餐吃的都是见不到多少油花的萝卜、白菜,别的同志有时还可以加一点鱼、肉,他坚持不要,拿出自备的辣椒、腐乳佐餐。长期的艰苦和劳累,使得他经常吐血,体质比较虚弱,同志们见了莫不为他的健康担心,都说:“他宽阔的心胸中,确实只有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陶铸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对他的亲属也同样如此。他母亲长期住在农村,陶铸每月给寄15元生活费。有个时期老人埋怨钱给少了,不够用。陶铸一再恳切地对母亲说,目前群众生活水平还不高,我们干部家属生活上不能脱离群众,人民给的钱,要讲究节约,直讲到母亲思想完全通了为止。他还经常教育他的至亲要安心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勤俭节约过日子,在任何时候都要防止特殊化。那年石洞源修水库,包括陶铸的母亲、堂弟在内的一些社员需要搬迁住房,陶铸约法三章,教育亲属搬迁住房要先人后己,厉行节约。做到:一不准比别家早搬一天;二不准所盖新房比别家高一尺宽一寸;三不准建房材料比别家好一分。后来这些亲属虽然都是最后搬迁的,但其中堂弟一户实盖成的新房略为高大些,陶铸严厉地批评了堂弟,要他跟别的社员调换。陶铸这种胸怀宽广,心底无私的高贵品德,赢得了周围群众的钦佩。大家都说,陶铸爱亲人,但他更爱广大劳动人民,他决不因为自己职务高而给予亲属半点特殊的“照顾”。

陶铸家住的房子是一所年久失修的旧房,一下雨就会漏水,阴天进去非开灯不可。在国家经济困难的那几年,机关几次提议要翻修,他都不同意,直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才在机关两次三番地要求下同意翻修,并具体规定了翻修的用费。那时他和夫人恰巧都不在家,机关翻修时把标准提高了。他看到后,很不高兴,说是修得超过了他定下的标准,又说:“既然是给我个人修的,我就该自己出钱。”于是要警卫员小曾送去了他积存的几乎全部工资。机关觉得公家维修房子,私人出钱,这既无先例,也不符合收支规定,表示为难。他说:“那就算是我捐献给公家的吧”,硬是不让退回。这件事在当时震动很大,许多同志都深受教育。然而翻修好的房子,他连一天也没住上,就奉调北京去了。

陶铸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一生勤俭为民,做到心底无私,廉洁奉公,不愧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