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600000011

第11章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故事推荐(1)

1.大禹治河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有口皆碑,从而他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水英雄。然而,他的分流治黄方案,却来自他少年时代的胆识和勤奋。

据说在舜做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泛滥成灾,淹没了庄稼,冲塌了房屋。为此舜心中很是忧虑,便任命一个叫鲧的人做治水官。由于鲧治水不得要领,九年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毫无成就,被舜处死。禹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禹,是鲧的儿子,幼而聪慧,善动脑子。鲧被处死前,其属下就曾多次议论鲧只堵不疏的治水方法不对,禹听到后,感到有道理,便去劝说父亲改变治水方法。

他说:“大家都说治水应修河道,把水引走,您光堵不疏,方法不对。”

但鲧固执己见,就是不听,并对禹大加训斥:“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水患,于是鲧被处死了。

鲧死后,禹自告奋勇要求舜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他。舜见禹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如此有志气,很为感动;但又觉得他年龄幼小,担负不起治水重任,便让众大臣讨论决定。参加讨论的四岳(即分管四方的官员)认为,禹年龄虽小,却胆识非凡,对治水的设想也很有道理,建议让禹去试一试。舜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也就同意了。

禹接受治水任务以后,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带领几个人,沿着黄河经过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认真分析他父亲治水时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这就是:黄河发源地很高,水流很急,水量又大,故多次温过堤岸或冲决河提成灾。于是,一个新的治水方案在禹的脑海中形成了,这就是修筑堤坝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治水方法。这年,禹只有15岁。

治水方案形成后,经报舜批准,禹便带领大军,在沿黄河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按方案开始治水了。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在下游将黄河分流,一条经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条从河南浚县、范县,途经山东临沂、滨县等地入海,水患终于制服了。

由于治水成功,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被称为“大禹”,并被推荐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了部落首领,并逐步大权独揽,行使了王权,后来史家称其为“禹王”。

2.善于学习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人,李耳童年的命运是不幸和孤苦的。在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去世了,据史书记载李耳生来禀赋气质就与常人不同,他额头宽阔,耳朵长得又大又重,四方大口,嘴唇很厚,牙齿却很稀疏。

李耳自幼就肯动脑筋,善于向自然学习。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野外看到了一棵大树,于是大家开始判断那是一棵什么树。一个孩子看到树的前面写着一个“槐”字,于是便叫道:“那是一棵槐树。”

小李耳看到树的另一面写的则是一个“楝”字,他反驳说:“不对,那是一棵楝树。”

于是他们争执不下,最后去问一个很有知识的老农,才弄清楚了既不是槐树也不是楝树,而是一棵合欢树。这件事让小李耳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

李耳从小就非常好学,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所以读了不少的书,由于失去了父母,他受了许多的苦。但是苦难更激起了他旺盛的求知欲。同族的人看他十分的好学,就为他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老师商容,李耳从商容那里学了许多礼仪方面的知识。有一次商容病了,李耳去探望他。进了门李耳问:“先生病情很厉害,还有什么话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说:“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个礼节吗?”

李耳答道:“大概是表示不忘根本的意思吧!”

商容听了非常满意。李耳从商容那里学了许多殷商礼制的知识。这为李耳以后反对“礼”和“仁义”打下了基础。因为他了解礼,非常明白它的症结所在。

李耳还很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学习书本以外的东西。有一次在野外他遇上了求雨的人们,因为天气干旱,种田的人为了求雨,就不停地磕头祭神,有的额头都磕起了大包,这使得李耳开始对水进行思考。他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生命,水看起来是那样的柔弱,却又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通过对水的思考,他进一步认识到了柔与刚的对比关系。李耳的思想渐渐地丰富完备起来。

后来李耳做了周王朝藏书史官,也就是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这使他有机会学得更多的知识,就这样,通过书本和现实多方面的学习,他终于完善了自己的哲学。在老聃看来,天下万物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这就是道,它广大无边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人只有找到生命的本源,生命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意义。

老聃是当时的饱学之士,他以渊博的知识而名扬天下。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了周的都城,向老聃请教“礼”的问题。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易经》等书,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并且拜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谁也没有采用我的主张。看来说服人们真是太难了。”

老聃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旧东西,就像是先人留下的脚印,你说那些能有什么用呢?”

临别时老聃告诉孔子说:“孔丘呵,你所要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烂没了,周礼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大的志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有好处的。”

孔子从老聃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老师,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孔子说:“我如果遇到某人的思想如同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似弓箭般准确的论点来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麋鹿一样快捷时,我可以用猎犬般的敏锐来捕获它;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于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诱捕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去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的老聃,思想境界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老聃满腹学问,很有远见卓识,晚年的时候他对统治者的腐败和淫乱越来越厌恶,他深知当时的社会条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就辞掉了职务,骑着青牛向西走去,在西行的路上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盛情地款待了他,并请求老聃将其学问写成一本书留给世人。于是老聃就坐下来写了一本《道德经》,全书大约五千多字。写了这本书后老聃就骑牛出了关,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能知道他的下落了。

3.力担重任

1890年,清政府想要修一条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这条铁路由英国总工程师金达指挥。在经过滦河的时候,要修一座桥,这个工程却让这位大名鼎鼎的英国工程师大伤脑筋。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这位英国工程师只好把这个工程交给了日本和德国的一些承包人来完成,结果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中国早在1887年就已成立了自己的铁路公司。但是当时执政的清政府对自己的技术人员不信任,总是把修铁路的大权交给外国人。

对滦河大桥束手无策的英国工程师金达找到了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詹天佑,他一脸愁苦地对詹天佑说:“詹先生,这个滦河工程看来我们老外是拿不下来了,你看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有新的办法。如果能行的话我就把这个工程交给你了。”

詹天佑在看完金达的设计图纸后说:“如果你的设计方案能改动的话,这个工程我会很快把它完成的。”

着急的金达看见詹天佑已经同意承接这个工程,高兴得连忙答道:“可以,可以。”

詹天佑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考察,发现滦河的建桥地点选得不是地方,因为这一带滦河的土质有问题。詹天佑改变了建桥地点,并大胆地采用了压汽沉箱的办法,让中国的潜水员下河操作,结果终于成功地打下了桥桩。就这样滦河大桥在詹天佑的指挥下建成了,那些外国工程师都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中国工程师另眼相看。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童年在私塾读书。旧时的孩子上学主要的课本就是四书和五经一类的古书,詹天佑自小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喜欢的是用泥土做各种各样的玩具,并常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些工厂里去拾小螺帽,詹天佑因此收集了各种各样和不同型号的螺帽。

11岁那一年,詹天佑来到了香港,并考取了技艺学校,他在技艺学校刚上了一年的学,就碰上了清政府在上海设出洋局,政府需要招收一批儿童到美国留学。詹天佑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以后,便去替儿子报了名,就这样詹天佑在香港参加了考试,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72年7月,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官费生前往美国去读书,在那里他先后读完了小学、中学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取了着名的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里他攻读了土木工程和铁路工程专业,并于1881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那一年他只有20岁。

当时中国守旧派官僚们对于铁路修建事宜既恐惧又反感,认为是“破坏风水、冲动地脉、让我们的祖宗在地下不得安宁”。这一来就使得学业刚结束的詹天佑英雄无用武之地。詹天佑只好改行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海船,然后分配到福建水师“扬威”号旗舰上去担任驾驶官。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詹天佑驾驶的“扬威”号参加了战斗,因为“扬威”号的指挥官张成半路逃跑,詹天佑主动担任了指挥官,并将敌人的旗舰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几年后,随着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詹天佑才得以旧梦初圆。滦河工程的建成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同时也为詹天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这之后,中国决定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因为铁路所经之地是我国的经济和军事重地,所以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这一条铁路。后来双方争执不下,就对当时执政的清政府表态:“这条铁路除非由中国人自己来修,我们就不过问此事了。”

清政府于是决定自己来修建这条铁路。1903年,清政府终于起用了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来修建京张铁路。外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大为惊讶,他们认为按中国人的实力再过50年也完成不了这个工程。以至于詹天佑在给自己美国的一位老师写信的时候说:“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了,它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不幸,同时它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想我会用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这一工程,这也是我坚持担当这一工程的一个重大原因。”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全长200公里,这条铁路不仅要经过崇山峻岭的燕山山脉,同时还得穿过号称天险的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这些困难没有把詹天佑给吓倒,他决定用穿山洞打隧道的办法,穿过燕山山脉。京张铁路仅仅在燕山山脉就打了四条隧道,最长的隧道有1091米。

打隧道虽然是一个解决火车如何穿过燕山山脉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对贫穷的中国来说有些难处,因为这样一来,消耗的资金不仅很多,同时还占用过多的劳力。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以后,詹天佑在修建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时便采取了“人”字形的方法铺铁轨,让火车用两个大马力的火车头前拉后推,然后到交叉点以后再调换方向。这样循环交替,结果火车就能平平稳稳地上山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詹天佑的伟大壮举,在青龙桥车站为他立了铜像。

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终于完工通车了,并且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詹天佑的方法为国家节余了28万两银子。这条铁路的修建成功也使得外国人交口称赞。接着詹天佑又担任了川汉粤川铁路总工程师,并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夜捣敌巢

西汉时期,汉朝北部疆界长年受到匈奴贵族的侵扰。匈奴进犯汉朝边界后,不断掠夺人民的财物,杀戮汉族官吏百姓,使边疆一带百姓不得安宁。

这一年,匈奴右贤王又数次进犯汉朝边郡,边关狼烟冲霄,告急的文书频频飞往京师。汉武帝闻此消息后,怒不可遏,他立即决定:特派车骑将军卫青,率劲骑三万,径出高阙对付匈奴,并命令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李广、公孙敖、赵信等人,一同随将军卫青奔赴前线。

消息传到卫青的外甥霍去病耳朵里,他日夜坐卧不安。还是在很小的时候,霍去病就十分仰慕舅舅卫青的大名,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杀向战场,为朝廷立下战功。现在,霍去病想,自己年已十八,如果再不争取机会去战场,还谈什么战功。想着,他便跑到汉武帝面前,请求出征。武帝见他少年有志,胆识超凡,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了让他在沙场上磨砺意志,在战火中锻炼成长,武帝还特意让卫青挑选出八百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划归给霍去病。由他指挥,并赐封霍去病为骠骑校尉。

霍去病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第二天,他便随大军一同开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