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完善人格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500000008

第8章 学生完善人格教育理论指导(7)

(3)推进美术教育体制,提高艺术素质修养。美术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评价学生时要美育与德育并重,着重考核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创新力以及艺术领悟能力,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学生的人格修养;其次美术教育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与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成败,因此社会要加大对美术事业的投入,重视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美育氛围,总之美术教育若能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对我国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0.小学生的个性培养指导

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品质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作用于社会。

为此,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认清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病:“重教不重学,只着眼点是应付考试;重知不重能,造成高分低能现象;重灌不重趣,把学生当容器,靠外力把学习内容强制性地压给学生;重绩不重德,着眼考分,不管育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能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现实情况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严格管束下尚能搞好学习,一旦离开这种管束,需要学生自己决策、自我管理的时候,多数学生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遇到不如意的事,碰到较难克服的困难时,就没有了主张,有的甚至选择了出走、轻生自杀等做法;为了表现自己的“成人感”,一些学生却选择了抽烟、酗酒、打架、斗殴;为满足好奇心,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机室里……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的素质有待提高,而其个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误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发展全面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要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更要吃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全面性

它强调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文化,人人能成才。这里的“全面”,不只是指共性的全面的基础发展,还有因人而异的个性特点。如果只有共性的发展,而没有个性的发展,对一个学生的素质来说,还不是全面的,对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不利的。

合格性

它强调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以学会做人为首要任务。提倡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而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则是学生做人的最重要的基础。

主体性

它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优化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良好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便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

开放性

它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社会。教育是为了培养21世纪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新生代。它重视人的发展后劲,即个体的潜在创造性。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素质,有利于个体潜在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优化性

这种优化强调教育财力、时间、精力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最有效。它强调师生劳逸结合有度,劳动时间集约化,为学生赢得自由支配时间,以利于学生个性优化发展。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强化内驱力。兴趣是学生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是不可忽视的。在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以引人入胜的导入,新颖有趣的设问、生动形象的电教、变化多样的游戏、扣人心弦的表演等引发学生兴趣,效果显着。兴趣从活动实践中形成,也可以在活动实践中发生变化。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兴趣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同时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能片面地强调只对某种活动有兴趣,而拒绝参加其他有益的活动;要引导学生善于强化和发展自己有益的兴趣,以化着强有力的内驱力,促使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

(2)指导学法,确保自主性。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为主,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因而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使学生从这一“苦海”中解脱出来呢?主要方法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

《学习的科学》一书中,强调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比如课前有计划的预习,课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有指导的个人复习等。在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就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培养能力,注重个性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能力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无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在当前科学飞速发展、知识剧增的情况下,学生具有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个性得以优化。

(4)优化情感,发挥推动力。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动力功能、定型功能和补偿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过程、学习成绩能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个正确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乐于奉献。这样的情感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既能自尊、自爱、自律、自立、自强,又能尊重、关心、爱护、同情和帮助他人。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情感因素,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11.技工学校学生人格教育

技工学校的学生相对于中学生已不再是“做题机器”,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展现自我。可一旦失去约束,目标不明确了,反而突显了他们自身人格上的一些缺陷,比如说,目无尊长不听劝,无心向学无志趣,逃避责任不诚实等。来到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在中学里成绩不优秀,不受老师待见的学生,并不是他们天生愚顽,而是那套体制局限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优势,一直成长在那些尖子生的影子里。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人格教育作为首要,但千头万绪,我们该从何入手?

明确学生应该养成什么样的品质

首先要明确技工学校的学生应该养成什么样的品质:

(1)是遵纪;

(2)是爱感,学会感谢、感恩,热爱自己的班级;

(3)是诚实;

(4)是责任;

(5)是团结;

(6)是爱好劳动。

逐步实施人格素养工程

其次,针对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制定计划,逐步实施人格素养工程,其步骤如下:

(1)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进而理解他们。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有时磨破了嘴皮子也不管用,实际上是开错了药方,我们把问题简单化、公式化、模式化,多年如一日,习惯了定势思维,这是不可能走进学生心灵的。

我们要学会思考,要有人际沟通的能力。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大家交流的话题和媒介,我们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人与人的交流。面对不顺心的学生,重要的不是我们的感觉,而是他们的感觉,决定下一步如何动作的不是我们的心态,而是他们的心态。哪个学生不知道上课不该说话,他之所以还说,有别的原因,你要解决问题,就要在那个原因上下功夫。感叹学生“明知故犯”,完全是浪费精力,浪费感情,你非要和学生较劲,那你的思路立刻就从“维持纪律”转变成了“维护个人威信”。

因此必须了解学生现时关注的问题、心理特点,把好他们的脉,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

(2)唤醒学生思考。模范教师王西文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只有触及人的灵魂并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走进学生心灵,了解理解他们,下一步就是影响他们。学生崇拜老师,并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教师正直的为人,坦荡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办事的胆识,处事的干练,崇敬的是一颗永远真诚、热情、年青的心,老师的人格力量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学会明是非、知荣辱、守诚信、讲奉献、能吃苦、懂节俭、有情义。这中间学生是主角,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些道德两难问题,激发他们的道德思考,形成他们的道德能力,他们要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格素质,明确努力方向。

(3)共同塑造完美人格。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言行评价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学生非常看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平,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期望,并努力奋斗,以实现老师的期望。

所以特级教师李镇西提出这样的观点:“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我们也常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让师生携手共塑完美人格,成就美丽人生。

12.中职学生的人格教育指导

在中职院校大力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阐述了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并对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是适合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青年。不仅要具有高度的人文知识,更要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指高尚的人格。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今天,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中职语文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总称。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对“人格”的涵义作如下阐述:“人格首先不是指个别心理特征,而是个体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其次,个体的人格特征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贯的稳定特征。最后,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一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根据皮教授的阐述,我们把人格作如下定义: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格教育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塑造健全人格是教育目标之一。

根据心理学家对人格及人格教育涵义的阐述,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涵就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