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300000023

第23章 学生遵守法律教育理论指导(11)

例如,西方近代代议制政治发源于13世纪的英国,经过了漫长的6个世纪发展,直到19世纪中期,代议制政治才在西方普遍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和平解决国内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西方国家内部政治的稳定,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这是进步的。

但是,600余年来,不少仁人志士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英国的民主政治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3至17世纪,经过和平的、暴力的斗争,建立了议会主权,其中就包含了克伦威尔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的艰苦斗争,到18世纪,形成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到19世纪中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其中就经历了普通工人参加的宪章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末,18岁以上的男女公民才获得了普选权。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的民主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人民参与逐步建设的。中国新式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也要有中国公民,包括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正确的参与。这样就养成了学生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参与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民主和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我国现代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理解与支持。

选择典型材料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前文谈到的英国,其民主与法制建设经历了7个世纪之久。标榜最民主的美国,其民主政治也经历了几个世纪,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781年,美国宣布建国,1783年宣布独立,1787年制定宪法。此后,经过多次修订,直到1992年还产生第27条修正案。尽管美国在法律上比较完善地解决的民主与法制问题,但美国社会的传统势力依然根深蒂固,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依然有待加强。

据报道,尽管美国早就废除了种族制度,但美国着名黑人球星科比·布莱恩特于2001年4月18日与白人女子瓦妮莎·莱娜结婚,立即引起美国社会的争议,此前,科比·布莱恩与瓦妮莎·莱娜的恋情只能秘密进行。这不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讽刺吗?结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中遇到过文革的破坏。所以,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了解这些情况,对我们今天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就有了理解与支持。

(3)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和尊重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力与义务,增强学生参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使命感。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由每个人组成的。每个人既是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参与者,又要尊重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果。这方面的事实很多,前人已经做出了表率。苏格拉底、华盛顿都是例子。今天看来,苏格拉底“不信神”和“误导青年”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罪名,雅典民众法庭却判处他死刑。苏格拉底的学生为此替他说情,本可以免死刑,但苏格拉底尊重法庭审判。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位选举上任的总统,连任两届总统之后,他不再连任。其间,有人劝他与大多数国家一样,称君主,建立家天下,华盛顿进行严厉批评。

一个社会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就是公民自己民主与法制意识加强的结果。这就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这种教育,具有选择性,以事实为依据,事例典型,与教学紧密结合,针对性强,说服力强,教育效果当然就比较理想了。

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讲求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教育,并将受教育的成果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教育的实效性才会最高。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的示范。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依据做的法子。为此,他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

民主与法制意识教育,是一个严肃而枯燥的话题。只有借鉴六大解放思想,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个教育过程才显得生动活泼。

(1)结合教学内容,推荐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思考、感悟人类民主与法制建设成果,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时,我们不光列举建国后的成就,还推荐学生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原文,推荐学生看凤凰卫视播放的“李敖有话说”栏目,学生对民主与法制建设就有一个时间、空间的比较,形成感性认识。

(2)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这个同年人群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提高学生的个体认识。

例如,我们学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个单元,给出了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不是民主”、“苏俄政权的建立是不是新型民主的发展”等,指导学生访谈老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并就此开讨论会。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对民主的认识。

(3)组织学生参加调查、参观等活动,了解中国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情况。

组织学生上网了解现代中国立法情况、香港、澳门基本法执行的情况,参观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民主选举情况,旁听学校领导定期进行的述职报告等。

上述活动,落实了六大解放,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民主法制意识的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深入到学生心底,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对高中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意识教育,是落实历史课程三位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其教育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8.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法制纪律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遵纪守法是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正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而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深化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不仅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发展态势的现实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更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百年大计。”

由于我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少年儿童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我们所教的学生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那么如何才能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既学到了知识,又不走错路呢?我想就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小学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要贯穿法制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感人至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篇范例。在教学时,我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理解烈火烧身是,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呻吟,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引导学生理解邱少云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的。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渗透点。我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样做,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另外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条比规定的捕捞时间早了两个小时的大鲈鱼,“我”和父亲的态度一样吗?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这个问题。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慢慢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父亲的动作“划着”“看了看”“盯着”“看了好一会儿”,想想此时父亲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从而让学生理解父亲从小严格教育“我”,是想让“我”成为一个不贪便宜,诚实守纪的人。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在教《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消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同学们都为之叹息,惋惜。大家都说小山村的人们呀,你们真的不该这样做,多么美丽的村庄就这样毁于一旦。使学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讲到了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森林保护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就傲雪的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吧作文教学是为教育的重要课堂。正如一位同学在学完《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谈到:我敬佩文中那位父亲。看到他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的一生是平淡的,没有什么财富可得,但他正直诚实,他用很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我无时无刻不在受父亲的影响,慢慢地拿他的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我不会在无人看管的信号灯前违规,不会随手丢掉任一张纸屑,不会把多找回的零钱据为己有……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一道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