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200000006

第6章 学生热爱环境教育理论指导(5)

中学生虽然对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碰到具体环境行为时,往往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中小学开展的环境教育多集中在环境知识教育和环境危机教育上,缺乏必要、深入和系统的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实效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德育只在课堂上传授,缺乏与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学生没有情感体验,就无法对讲述的内容产生触动,更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要使环境教育富有成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1)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

道德认知理论把人的道德形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如何把认知通过情感上升到意志落实到行动上,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正是基于此,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组织学生到水泥厂、砖瓦厂、膨润土厂、活性炭厂附近实地考察,测定附近河水的酸碱度。当同学们看到污浊的河水、工厂上空滚滚浓烟和排出的污水,看到厂子周围树木枯黄,公路上厚厚的尘埃,深深体会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每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到:“看到冰溪河的污染情况,不禁使人十分担心,难道玉山的母亲河就这样被蹂躏吗?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会为此不安。我们年轻人更有责任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为努力改善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此,同学们在全校师生中发起倡议,要求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不能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随时关灯和水龙头、节约使用练习本、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而且在具体的情境里唤起学生热爱家园、爱护环境的情感,激发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对环境的责任落实到行动上,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2)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具有特定心理特征,他们逻辑思维的辩证性有了很大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会要求自己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还会要求自己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他们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希望有机会让他们独立地观察、分析,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资料、调查研究,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关爱地球,拒绝一次性用品”的课题组成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庭、社区、餐馆、学校食堂及同学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情况,通过实验法了解塑料制品的降解情况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学生们自己寻找事情的原因,自己去探究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亲历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并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国家、企业的行为,而且每个人的生活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到环境的改善。

在环境教育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能使学生通过亲身发现环境问题诸要素的内在因果关系,产生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的动机及良好技能,增强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符合中学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研究性学习发挥了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课题研究中,老师几乎不给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走,从制定研究计划到问卷设计、外出调查、资料整理、撰写论文,都是学生边思考、边实践。

自从参加环境道德研究活动以来,同学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活动中,他们进行了垃圾分类、环保漫画、绿色希望工程等宣传活动及校外的环保考察和交流活动,逐渐改变了同学们对环保的态度,从环保的门外汉变成了热心的环保小卫士。多次的环保讲座、实践,使学生了解了酸雨的成因,了解了农药污染,更了解了冰溪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13.采用多种手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基本和最关健的一步,只有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知道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从心理上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直观生动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如工厂的烟囱冒黑烟、小河面上浮满垃圾、被砍伐的森林等,告诉学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

还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自己身边的事例等,集中起来在班中展示,学生对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往往更加相信,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通过不断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就会渐渐产生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利用课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课堂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晨会课、班队课、思想品德课以及我们的语文、数学等课上都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如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课本中课文《我真希望》《清清的小溪》等,就非常适合开展环保教育,我备课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环保教育的渗透,把它上成一节环保教育课,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在备课,需要细水长流。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学生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开展活动,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多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也是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意识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比如,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制定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学校要制定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规范条例,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在学校的宣传阵地和当眼处张贴标语,让学生时时不忘环境的保护,养成环保的习惯。

(1)从小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品德,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2)节约用水,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长流,提倡一水多用。

(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节省一度电,减少一份污染。

(4)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水,提倡重复使用练习本,拒绝接受随处散发的无用宣传品。

(5)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珍惜我国有限的耕地。

(6)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桌椅门窗,保护有限资源。

(7)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主动捡拾果皮纸屑,减少垃圾灾难,提倡垃圾分类袋装,集中堆放,防止再次污染。

(8)控制噪音污染,做到轻声、轻步、轻拿、轻放、轻开、轻关。

(9)关心大气质量,负起监测和维护洁净空气的义务。

(10)爱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拒食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教育孩子做起,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14.思想政治课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指导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环境教育应重点从未成年人抓起。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环境保护教育更具有影响力和教育作用。

(1)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人格

①通过初一的心理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明白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也是爱集体做主人的一种表现。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②通过初二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使学生通过所观所感认识到滥砍滥伐、乱排废气废水……等,对环境的影响及由此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既可在学生思想上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又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使学生能自觉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通过初三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通过对初级阶段国情的了解,明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同时认识到我们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而要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2)畅通主渠道,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环境教育因素,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凡教材中涉及人口、资源、城市、土地、古迹等蕴含环境教育的因素,都要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挖掘本地所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研究环保方面的课题。

②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机、有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渗透环保知识教学时,以培养理性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为主,逐步使他们掌握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方法。注意科学性,避免为环境教育而进行环境教育,导致教育内容的随意性和牵强附会。注意处理好渗透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关系,不主次颠倒,注意课内外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适当把教育向课外延伸,做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如:课内渗透了防治噪声的内容,课外就可要求学生对市区的噪声进行调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3)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寓环境教育于活动之中。

①专题讲座。可开设“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水“通化水资源状况及对策”等活动课专题讲座主讲者以本校政治教师为主也可聘请一些学生家长。

②参观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性参观调查,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环境的现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生动的教育。

③纪念活动。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4月22日是地球日……这些纪念日都与环境保护这一教育主题有密切的关系。利用这些纪念日的教育作用,活动课中组织学生配合社会开展一定的活动,如:演讲、板报、手抄报等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可使学生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教育自己,也可强化对课本中环保知识的理解。

④模拟场景。活动课中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和律师,围绕“池塘被污染”的事件进行庭审等。

⑤征文比赛。学习完环境保护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征文,如:“我看保护环境零点行动”、“环境保护与我”等,可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将环境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①严格训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学生在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方面应养成的习惯。

②环境熏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利用活动课结合学科中的知识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标语牌,如:“请手下留情,爱护一花一草”、“爱护花草树木,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等,警示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爱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