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000000008

第8章 学生热爱父母教育理论指导(7)

(1)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

(2)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3)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

(4)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

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

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改变家教观念杜绝打骂训斥宠爱过浓。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②制订专门的训练项目以及定时进行考核。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般都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因此在孝敬父母教育中,心须加强对孝敬父母行为规范的训练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在一般的家庭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项目的训练,如尊重父母的态度训练,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同时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考核,以检查孩子在认知方面是否达到了学校和父母的要求。

③还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配合学校开展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家长应负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家长不仅应做好“父母”本身应做的教育工作,而且平时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形成最大的合力,产生最好的效果。

11.中学生孝敬父母的教育指导

据调查,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不知道孝敬父母。他们常常把父母语重心长的教导当成唠叨,动辄就顶撞父母,摔碟子撂碗;因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就不理父母,反目成仇;更有甚者,因父母不让他们“泡网吧”,竟然丧心病狂地弑父杀母,烧毁房屋……类似的令人痛心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在电视里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婴儿将要出生的时候,母亲忍受了难言的痛苦;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心急如焚,四处求医,昼夜守护;当孩子该上学的时候,父母即使卖血,也舍不得耽误孩子的学业……总之,父母愿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命,而且还为他们创造了健康成长和受教育的条件,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的一切。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一文中写道:“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遇到艰难险阻或疾病痛苦时,为什么总是向父母求援,这连平时跌一跤,也会不由自主地喊一声“妈呀”!这就是本能地追念根源。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便是一个无知的人,一个不可交往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道德低下的人。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祖国的重任必然会落到他们肩上。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在学校会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吗?他到社会上会尊重领导和同事吗?他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吗?当我的学生的家长对我说他们孩子不听他们的话,希望让我来管教时,我便感觉头疼,便一口回绝说:如果你们的孩子连你们的话都不听,你们也就别指望孩子能听老师的话了。

古圣先贤孝敬父母的佳话姑且不说,就在我们周围大家能耳闻目睹的孝敬父母的事例也不可胜数。

有一名小学生,她的母亲重病缠身。她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母亲买菜、做饭、抓药、端水……与母亲相依为命。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竟能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并尽心竭力地孝敬母亲,难道我们不觉得这种品质可贵吗?

据电台报导,一位记者问一名大学生,当你的妻子和母亲发生了不可调解的矛盾时,你将如何选择?大学生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当然是选择母亲,因为母亲只有一个。”另有一位女孩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但看到瘫痪在床的父亲无人照顾,有点茫然,最后决定“带父上学”。她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挤时间学习,还要精心地侍候父亲。这两位大学生的孝心使天下许多父母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还有一则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消息:有一位事业正兴旺的年富力强的律师,得知自己的母亲需要换肾时,将自己的肾献给了年迈的母亲,竟把自己的健康、生命和事业置之度外。这条新闻感动了全中国,谁能说他不是一个孝子呢?肯定的说,他是一个大孝子。

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大家熟知的真人真事,他们只不过是孝子群体中的几个而已。尽管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孝心,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他们的品德万人赞誉,他们的精神可与日月同辉。

那么,现代的中学生应该怎样来孝敬父母呢?

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

父母处处都是为孩子着想,谁也不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火坑里。如果父母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自己要耐心解释,不可冒犯父母,给父母脸色看,更不能以出走来吓唬父母,伤害父母。

(1)在精神上多给父母一点安慰。上学时对父母说一声“再见”,回到家向父母问好;见父母下班了,道一声“辛苦了”,送去一杯热茶,端去一盆洗脸水;父母生病了,带去一声问候,送去一束鲜花;父母生日时,给他们送去一份惊喜,最好的礼物是一张奖状,一份优秀的学习成绩单或用自己的稿酬、奖学金为父母买的生日礼物……虽然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父母会感到无比欣慰,激动得流下眼泪。

(2)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饭后或节假日帮助妈妈洗洗碗、扫地、洗衣服、擦桌凳、整理房间,或为爸爸捶捶背,为妈妈洗洗脚,农村的学生还要帮助父母干些农活。总之,根据自己的情况,会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只要你有一颗孝心,心里装着父母,报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是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的。

中学生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做起,然后再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走向社会之后,把人民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甘心情愿做人民的公仆。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尊重人民,热爱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中学生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以孝敬父母的典范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学赶帮,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节约开支,体贴父母,古代有句话“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说,当子女的自己要节约一些,省俭一点,这样就能有充分的物力来赡养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不需要上学的子女赡养,但需要子女的体贴与理解。

让班级干部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论节俭的警句和名人故事,接着让全班学生搜集父母为子女跟上“时代、潮流”而节衣缩食的事例,并在班会上交流,同学们听着一个个感人的事例后,都惭愧地流下了眼泪。随后,可以提出“生活节俭不向父母提出过份要求”的倡议,同学年们纷纷自觉执行,在全班引起反响。

现在有些孩子攀比之心太高了,不看家里的情况,一味的给父母“提要求”,记得有句老话“俭以养德”,可见节俭是检验一个人品性的标尺。大家想想看,时代总在变化,我们紧跟时代没有错,可是对于物质追求,考虑一下家里的负担情况,还是要量力而行,多为父母着想吧。

尊敬父母“敬”是“孝”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大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是,对于父母,不仅要“养”,更要“敬”,否则与犬马无异。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万般宠爱。也正是与此,造就了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

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些农村的家长到学校,孩子不愿意看到他们,甚至躲着他们,原因就是觉得父母穿着不够体面,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是不曾卑微,他们理应得到子女的尊敬。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杨怀保,每次穿着寒碜、满脸沧桑的父亲来学校找他时,他没有刻意回避出人们的视线,而是大大方方地“迎接”父亲。因为他明白,一个真正懂得孝顺的孩子是不该嫌父母的,即便他们是乞丐。

12.以“孝”为核心开展中学生感恩教育

“万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已深深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中学生,必须从骨子里感恩父母对自己最博大最无私的爱,才能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孝”为核心,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孝”是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核心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古人云:“孝,德之始也”。只有紧紧抓住“孝”这个切入点,才能使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

(1)“孝”是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慷,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恩情大于山,父母的恩情大于天。家庭是组成社会和国家的最小细胞,天伦之理是人间最重要的道理。一个人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所受恩惠最多的也是父母,这些因素决定了“孝”为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孝”是感恩教育的基石。

(2)“孝”是实现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