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000000002

第2章 学生热爱父母教育理论指导(1)

1.学生热爱父母的教育指导

在电视节目中,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母亲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古时候有所谓“孝为百行首”、“人生五伦孝当先”的说法;孝,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实质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不断增多,人们的孝敬意识逐渐淡漠,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不断升级,造就了一个个“小皇帝”,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宠少有余的风气。表现在学校,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爱劳动,不尊重老师和长辈,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等。

在新时期,孝敬父母已成为评价公民道德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结合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就当前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

(1)教育的具体内容

①明礼-首要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从而能自觉地做到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②激情-过程实施。教育学生倾注情感与父母交流,激发其内心的亲情。

③导行-完美人格。教育学生继承孝、敬的优良传统,让其最终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育的过程、操作策略

①家庭、学校“一体化”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孝父母,献爱心”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取以学校倡导教育为主导,以家长评价为依据,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②少先队主题队会融情。少先队组织要定期围绕孝敬父母这一主题,结合实际事件开展活动。例如开展“妈妈,您辛苦了”、“今天我当值”、“我为父母敬孝心”等活动,组织交流探讨,在少先队活动情景中教育。

③学科渗透。科任教师要利用好品德课、语文课上的一些内容、故事来加强对学生孝敬父母的教育。明确地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该做什么等。

④实践强化。它是指,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在常规训练中,每月安排孝敬方面的主题,进行集中训练,要求学生做到:讲礼貌,让父母舒心;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好学习,让父母开心等。在过程中,做到有指导,有督促,有检查,有记录,将这些内容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定期评选孝敬之星,予以表彰。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美德,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在实践中摸索,带动素质教育的提高。

2.学生热爱父母的教育实践

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漠不关心,都不爱,那么,很难指望他将来到社会上去关心别人,去爱祖国。一个人懂得孝敬父母,这是他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而孝敬父母又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顺从只意、敬爱之心和侍奉供养只行。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应着重抓住三点:

(1)教育学生谨身节用,懂得体贴父母。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作:“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说,当子女的自己要节约一些,省俭一点,这样就能有充分的物力来赡养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不需要子女赡养,但需要子女对父母的体贴与理解。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电视广告上最新推出什么,他们就攀比着吃喝什么,什么最流行,他们就穿什么;什么最高档,他们便用什么……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欲望只得勒紧裤带,那些亏损企业提前下岗的学生父母更是苦不堪言。所以,应教育学生要懂得体贴父母,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2)引导学生仿效榜样,学会尊敬父母。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一个因患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的家长曾声泪俱下他讲述了她的孩子张X嫌她在邻居面前丢人现眼,经常在家摔盘子、砸碗。针对着些情况,课外时间接集一组名人孝亲的故事,品德课上给学生讲房玄龄为继母尽孝、陈毅亲手为病母洗尿布等古今名人孝亲敬母的故事。让全班同学每人讲一个在家“孝”、“敬”父母的实例等。

(3)激励学生多做家务,学会关心父母。古人云:情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现在的父母为了子女更专心于学业上的竞争、包揽了一切家务,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弱,有些学生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却很少关心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为了促使学生将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转变为关心父母的道德行为,让“孝”与“敬”能真正落后到实处,可以设计一份学生在家操行“一日规”,其中包括每天早起必须自己叠被,自己收拾房间,自己烧早餐。还有必须自己动手刷鞋、洗袜子和内衣裤。制定“双休日家务劳动安排表”。内容包括帮父母买菜,打扫家庭卫生。暑假里我精心设计了假期作文题,如《我给妈妈当帮手》、《我学会了……》、《今天,自己也露一手》。目的在于让学生写自己亲手做的事、亲身经历与感受。

总之,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孝敬父母之花将永开。

3.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所谓“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在心灵深处不断培育强大学习动力的自我教育。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报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想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究其原因:

一是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由于家长过于溺爱,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致使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养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

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有多年。“不考则不教,不考则不学”成了学校的普遍现象,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新鲜了,但是一些苍蝇和蚊子也进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朴素美好的情感被淹没,感恩情愫缺失。

感恩是人类最美的品德之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态,是人性的高贵灵魂,是道德的良性互动,是孕育学习动力的润滑剂。感恩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有这么一个规律,即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感恩的心改变我们态度,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健康的性格收获我们美丽的人生。然而,在我们的校园里,感恩缺失是一大顽疾,它腐蚀良心、伤害爱心、赶走善心,如任其蔓延,校园将成为感情的荒漠,学习将失去动力之源,教育将会失去根基。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会对家庭充满眷恋,对生活寄予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学校怀有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

呼唤感恩的回归,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成为目前德育领域最为迫切的一项任务。作为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效率。

(1)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父母给予孩子生命,抚养孩子成人,用毕生精力为孩子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学校要充分利用升旗、班会、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教育,教育学生要以实际行动感谢父母,要做到“六心孝敬”,即讲礼貌、常问好,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

学生要自主自强地生活,自己的事自己做。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让父母少一些辛劳;求上进,走正道,修身养性,言谈举止上养成良好习惯让父母宽心;勤学习,刻苦钻研,让父母放心。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中学生对父母孝心的突出表现,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具有真才实学;遇难事,多商量,让父母称心。

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烦心事、难事,都要和父母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最终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让父母少一份烦恼,多一份称心;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要多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宽容父母过分的爱心,在宽容中学会感恩,让父母顺心。

(2)教育学生感恩学校、老师和同学。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应对学校充满感情,热爱学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要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作为学生要感谢老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感谢老师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感谢老师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让教师的情感始终和学生处在同一感情线上,形成共鸣,使学生学有榜样,逐步形成学习进步的内驱力。感谢同学,同学之间亲如兄弟姐妹,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彼此感谢,关系和谐,感情融洽,更有利于各自健康愉快地成长。

(3)教育学生感恩社会。家庭幸福、学校发展、个人健康成长都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学校要充分利用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雄心壮志。

(4)学校要营造感恩教育的文化氛围。感恩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学校感恩教育的理念、内涵和特色,学校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精神文化的总和,对全校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学生形成能动积极的学习动力机制。为此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是强化感恩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校刊中开设感恩教育板块,充分利用校园的每面墙、每处景点、每一个宣传栏、每一块黑板,充分展示伟人、名家的成功足迹和感恩方面的名言警句等,让校园处处时时都能育人;

二是通过班会、课外活动、阅读课等途径向学生讲述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感恩的道理,使学生知道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与图报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使学生懂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亲人、师友、社会、祖国、人类、自然心存感激,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报答;

三是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滴点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同时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学校、老师和同学。

总之,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紧紧抓住感恩教育不放松,长抓不懈,卓有成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感恩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德而努力!

4.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