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360000000010

第10章 学生热爱父母教育理论指导(9)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心怀感恩,能够消解人们内心的愤恨、积怨,让我们胸襟宽广;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让我们正确对待生命,尊重他人,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与稳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馨。

但是,感恩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启发与引导,要通过教育来促使人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因此,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感恩绝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而是一种自立意识、自尊意识、责任意识的表现以及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高职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现状分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时起就有“隋侯之珠”、“子路负米”、“王祥卧冰”的感恩典故。意在教导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酬报恩德。然而,遗憾的是当今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感恩意识却非常淡漠,使他们成为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情感冷漠的一代。目前,高职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的状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轻视生命,随意自我放弃。生存是人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到感恩,然而,目前许多的在校贫困学生不理解生命的意义,采取极端的方式任意践踏父母给予的生命。面对问题,缺乏判断与处理能力,极易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产生忧郁以及难以承受的压力。对待挫折与失败,一蹶不振,毫无承担的勇气与重新振作的决心,往往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实在令人心痛。

(2)奴役父母,不敬不孝。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母将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培养我们,让我们成长。他们用无私的爱和不求索取的奉献,为我们成长的道路扫平障碍。因此,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激与报答。然而,2004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的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使我们意识到感恩意识淡漠问题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沉重问题。在信中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父亲质问自己的大学生儿子:“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或者说仅仅将父母作为满足自己物欲需求的“自动提款机(ATM)”的话,那么他根本无法感受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以及来自自然的恩赐。

(3)漠视师恩,没有礼貌。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的成长无不凝结着园丁们的辛勤培育。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通情达理”。然而,现在的许多贫困学生己经缺少了对老师感恩的情意,对待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随意缺课,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的存在,大声说话,对待老师的答疑解惑连句“谢谢”都没有,甚至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擦肩而过而招呼都不打,如同陌路。在今天的社会,像毛泽东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的人已经是很鲜见了。

(4)漠视社会资助,缺失感恩情怀。贫困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弱势群体,目前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高度关注和资助。对于各项资助的给予,他们常常认为是理所当然,无代价获取;有的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资助非我莫属;还有的认为自己受到资助是在帮助资助方获取好名誉,双方互利,不存在恩惠;更有甚者抱怨社会不公,将资助的善意视为自己不得不忍受的屈辱。2005年7月,丛飞事件报道之后,一些曾经受到丛飞资助的大学生的冷酷更让人们感到震惊。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自己却因胃癌晚期,欠下了17万元的债。但是在丛飞患病住院后,曾受他资助的、现已在深圳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教师的大学生,在网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甚至打电话质问丛飞:你把我的名字说出来,你这是什么意思,这使我很没面子,我现在已是一名大学教师了。可想而知,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大学教师又怎能教育出品德优良的学生?

此外,国家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辍学,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然而国家助学贷款开办至今,却有大量的贫困学生毕业后不偿还贷款,恶意欠款,2007年,原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季鹏飞等41人因为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提起诉讼。

可见贫困学生严重缺乏感恩意识,孰不知资助的来之不易,不知他们是众多需要资助的同学中幸运的受助者,也从未想过要报答,要感恩。

(5)铺张浪费,过度消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80年代后期出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他们喜欢展示自我,喜欢站在时尚潮流的最前端,而在校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往往自卑心很重但自尊心又很强,面对校园里可以“穿名牌”,“请客吃饭”,使用高档用品的同学,他们往往产生崇拜心理,竭尽所能的效仿,将得到的资助金任意挥霍,因为他们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愿意让人冠上贫困的帽子。

高职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引发感恩意识缺失。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虽然激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导致了一些人只看重金钱,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道德滑坡现象。而这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身处其中的当代高职贫困学生们,使他们缺乏感恩意识,不知感恩,不懂报恩。

(2)父母过分溺爱,弱化感恩教育。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因此,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分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更不要求子女回报。对子女来说“只要学习好”就是对父母的交代,以致无形中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促使他们成为不懂得感恩、不会报恩的“冷漠一代”。

(3)学校的教育片面,忽视感恩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以应试教育作为主要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主要以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感情冷漠、道德沦丧。马加爵杀人事件深刻揭露了我国高校感恩教育方面的缺失。

如何加强高职贫困学生感恩教育或者培养感恩意识

(1)以人为本,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强化教师的人本思想,强化全校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其贫困学生较多且生源的复杂性,在全校范围内强化服务意识,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用爱心帮助学生,用情感温暖学生,用科学的管理与严格的教诲引导学生,使学生远离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为贫困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感恩育人环境。

(2)改革两课教学内容,融入高职课堂。目前,在高职的德育课程中感恩的教育内容甚少,且感恩的理论讲解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是微乎其微。那么,面对当前高职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现象,笔者建议将感恩内容融入高职课堂,这种融入不单单是两课的融入,更应当渗透到高职课堂教育的方方面面。即在两课教育中,引入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感恩内涵的理解,强化对学生感恩意识培养。

此外,针对贫困学生可以以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感恩例子现身说教,触动学生心灵,激发感恩意识。在其他课程中,适当添加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优秀品牌企业人文精神及运营理念的介绍,重点强调感恩意识在企业中的体现与转化,培养学生的爱心、敬业精神与感恩情怀。

(3)改进学生资助模式,以行动促感恩。目前,我国所采取的资助模式普遍是以金钱方面的资助为主,而这一资助模式往往削弱了感恩意识的养成,极易使贫困学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建议在未来的资助中,采用资助与义工相结合的方式,即贫困学生在上一学年末或者新学年初期完成资助申请,并在得到资助的一年间无偿进行一定数量的义工服务,每学期服务至少包含两个领域,每个领域每月至少服务一次。且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三个领域的义工服务。

如学校、社区、孤儿院或是社会公益场所。并由所服务场所对贫困学生的服务进行评价,学校根据评价决定新一年是否对其进行资助。以此使贫困学生了解工作的辛苦,父母的辛劳,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受到资助的幸运,从而在贫困生心中形成知恩、感恩的良性的循环。

(4)加强学生心理干预,用真心化解“冷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同时,也应注意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干预。针对刚迈进大学校园的贫困学生来说,自卑、心态不平衡、人际交往不顺畅等情况,相比其他同学更容易产生。他们急需老师以及同学的呵护和帮助。如果可以经常与他们交流,适时给予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关心他们、肯定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正确指导他们成长,那么,高职贫困学生的心将不再“冷漠”。

(5)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触动学生感恩情怀。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那么,巧妙的将校园活动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不但能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比如,可以在师生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贫困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关怀;可以在母亲节、感恩节等具有感恩意义的节日,开展“鸿雁传书”、“帮父母实现一个愿望”、“爱心接力”以及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贫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针对毕业生可以收集他们用过的教科书,免费发给贫困新生,与接受赠书的贫困新生签订使用协议,要求其保持书的整洁与完好,以便在他们毕业时此书可以继续传承,且毕业生可以在书的扉页上留言,以警示后辈。

此做法不仅传承了文化,延长了书的使用价值,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同时扉页上的留言以及使用要求的签订对学生是一种触动,使贫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强化高校感恩教育,探索新时期感恩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培养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将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