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秘境追踪
12356800000018

第18章 自然之谜(2)

大海表面的风对海洋表层的运动有着重要的牵制作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暖水在信风的带动下到了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之后海面下的冷水就要补充被吹走的暖水,所以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就会低于西太平洋。一旦信风威力加强,赤道东太平洋的深层海水就会上翻,海表温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非常低,气流在这里也呈下沉状态。而在西部,气流呈上升状态且会加强,信风在此作用下也会加强。这就使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更为冰冷,拉尼娜由此产生。

可见,拉尼娜的“性格”与厄尔尼诺完全相反。拉尼娜紧接着厄尔尼诺而来,使全球很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拉尼娜的性情也很恶劣,虽然它的强度和影响力比厄尔尼诺要小,但是仍然给人类造成了很多损害和灾难。

但是,我们人类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20世纪以来会出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呢?

点击谜团——海底喷泉现象

在海洋学家巴勒的带领下,一队美国科学家于1979年3月对北纬21度、墨西哥西面的太平洋进行了水下考察。当接近海底时,科学家们从深水潜艇“阿尔文”号的舷窗望出去,看见了一个奇怪的场景。许多根大约六七米又高又粗的石柱显现在浓重的雾气之下,好像烟囱一样在释放着“浓烟”。潜艇慢慢地接近这些“浓烟”,并把温度探测器伸了进去。测量结果震惊了潜艇上的每一个人,“浓烟”中的温度居然有上千摄氏度。

科学家们对“浓烟”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石柱所喷出的“浓烟”是一种很热的金属液体。如果高热量的金属液体遇到冰冷的海水,铜、铁、锌等硫化物就会从液体中凝结出来,并在石柱的附近沉淀,成为小丘状。同时,在这些“浓烟”附近,聚集了大量的蠕虫类、贝类以及其他的动物,因为这附近的生存环境因为“浓烟”的存在比较特别,好比沙漠中的绿洲,很适宜它们的生存。

科学界很快关注起巴勒等人的发现,有科学家提出,地球气候的变化有可能是这种海底喷泉的效应之一。

经过对东太平洋海底的沉积物和岩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在这些沉积物中,有2000~5000万年的历史的有这比现在沉积物多4~9倍的含铁量、多2倍的含钙量。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含铁量和含钙量呢?科学家认为,海底的喷泉活动应该与这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此假设的基础上科学家继续延伸,他们认为,海水的硫酸氢钙会与海底喷泉释放的物质发生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如果析出的含钙量比现在多2倍,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随着剧增,从而影响到大气中的含量。温室效应会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而加剧,全球气温因此会不断增高,甚至于极地也可能温暖。

然而,这不过是一种猜测。其真正的原因,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奇妙的马特利现象

牧羊人拉西德·马特利生活在沙特阿拉伯腹地的哈迪岩村。1986年,开斋节刚过不久,马特利的小毡房遭遇了一场莫名的小火灾,夫妻二人协力将火扑灭。次日,他的小毡房居然再次起火,马特利深感奇怪,马上向村长反应了此事。

村长闻讯赶来,马特利已经损失了三间房屋。马特利深感不安,又当村长赶到时,来势凶猛的火一下子烧掉了三间房屋,这件事令马特利惊恐不安,继续向法赫德国王、内政大臣纳伊夫亲王和政府有关部门反应了自己的遭遇。政府派专家来到马特利家调查,却没能查出什么成果。事隔不久,马特利一家远迁至30千米以外的哈斯渥,重新支起了帐篷。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妻子和女儿居住的那座帐篷再次遇火,汽车里的衣服居然也莫名地发生自燃。

来自于伊斯兰联盟调查组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科学家又经过了一番调查,他们总结了一下失火的情况:火灾从未发生在晚上,多为白天,特别是中午和下午。多次失火的原因,科学家们没有定论。人们将这种无缘无故就起火的现象叫做“马特利现象”。

世界各地的“马特利现象”

除了中东,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出现过“马特利现象”。比如美国伊利诺斯州属于一家四口的一座豪宅。自从1989年3月,就一直出现莫名的起火现象。墙上的电源插座会冒火;被褥、家具、器皿等会不明起火。保险公司将整个宅内的线路进行了彻底的整改,可是在这之后,房子仍然经常出现怪火。

更奇怪的是,每次发生奇怪的失火事件时,还伴以浓重的黑烟,滚滚的浓烟可以淹没整座豪宅。这一家非常的惊恐,最后只能是保险公司将豪宅买下、铲平。

一个名叫萨沙的男孩被送进乌克兰的一家医院,原因是他导致了100多场火灾的发生,亲戚朋友们都因此而举家搬迁。原来,每当萨沙进入房间的一瞬,地毯、电器和家具就会莫名起火。这样的“起火人”也不光萨沙一个。数年前,人们在意大利的旅游胜地发尔米雅,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少年,他的眼睛可以喷出热火而不被人们发觉。曾经有一次,这个少年在牙医诊所就诊时,阅览一本杂志,结果杂志突然起火。晚上他刚在床上躺下,又点燃了被单。

探寻怪火的奥秘

有的专家认为,一些自身可以起火的人“放火”的行为引起了“马特利现象”。之所以这么神秘,是因为“起火人”对自身的这种“起火”能力没有意识到,所以“放火”也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结果就是“马特利现象”到处发生。

美国纽约布鲁克村理工学院的毕奇教授对“马特利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人体释放了携带的高强静电而导致了“马特利现象”。他说,人体在干燥的冬天可以携带几千伏特的静电。每10万人中,会有一个人因为自身皮肤的异常干燥而携带异常多的静电量。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一旦他身上的静电释放出来,遇到存在于空气中的过量的可燃气体,就能够引起火灾。

俄亥俄州的一家电机厂,也曾经历了一段火灾频发的时间,有甚者一天内起过8次火。毕奇教授来到电机厂,做了一个实验。他请员工们手持一块电板站在金属板上,然后仔细观察静电电压表。结果有一名女工,携带了3万伏特的静电量。毕奇给予电机厂的建议是将她调到没有易燃品德车间。之后,此电机厂没再传出莫名起火的消息。

除了与人体有联系的解释,也有其他关于“马特利现象”的说法,比如法兰西大学路易教授提出的著名“燃粒子”说。他认为,地球中的一切物质都还有这种比原子还小很多的“燃粒子”。如果这些粒子不知什么原因过多地聚集,就有可能导致莫名之火。

当然,不论这些火灾的原因是人体自燃,还是“燃粒子”,现在看来还都属于人们的假说,仍然没有为科学证实。

新知博览——璀璨的玛瑙湖

玛瑙虽不是很稀少之物,但如果看到玛瑙布满了几十平方千米甚至更大面积的地域,仍然是很令人震惊的事情。然而,就有一个璀璨的“玛瑙湖”藏在内蒙古西部的戈壁中。湖中的玛瑙石布满了整个湖底,有大有小,晶莹璀璨,散发着浅黄或浅红的光芒。

玛瑙湖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这些光芒四射、大大小小的玛瑙石子铺满了湖的底部和四周,形成了壮观的景象。其中更震撼人心的是,夕阳西下、晚霞初降之时,玛瑙湖中的玛瑙将晚霞染得更红,并且光线射向天空,几十千米以外的人都可以看见。当有白云从这片天空经过,白云也会染上色彩,非常漂亮。

科学分析显示,玛瑙湖周边多是1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火山气体的高速运动,将岩石穿出很多气孔和空洞。流淌的火山热液就填补了这些由火山气体造成的气体和空洞。漫长的时间过去了,火山热液变为玛瑙和碧玉。大自然的风化作用,使得玛瑙和碧玉与玄武岩相分离,并暴露在沙漠中。在狂风暴雨的带动下,它们最终到了湖中,在干旱的环境中,湖水逐渐干涸,玛瑙从湖底显露出来,也就形成了奇异的玛瑙湖。

大漠中的绿色魅影

撒哈拉给我们留下的普遍印象,一般是漫天黄沙。阿拉伯语中的“撒哈拉”本身也有“大荒漠”之意,所以其名称对它本身的地貌特征也有所反应。

撒哈拉大沙漠总面积有800万平方千米,西部的源头自大西洋开始,往东一直延伸到红海的海边,虽位于非洲北部,却占据了大西洋沿岸到尼罗河河畔的广大非洲地区。这里的平均海拔为200~300米,起伏着大大小小的沙漠,中部有高原和山地。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最高温可达58℃,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高温状态一直持续着。

那么,漫天黄沙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不是由古以来都这样的荒凉呢?

科学家的探索证明,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这里其实是一片绿地。土地肥沃、树木葱茏,非常适宜人类生活。并且,在这里生活过的早期居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在非洲最为古老。

撒哈拉的“前世”

19世纪中叶,德国探险家巴尔斯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19世纪中叶,探得撒哈拉的前期情况。

曾经,巴尔斯独自行走在撒哈拉荒漠中的恩阿哲尔高原地区,他忽然看见一道高大的岩壁,并且画有许多图案。巴尔斯接近岩壁,仔细看了上面的图画,人、马、水牛等形象皆有,并且可以看得很清楚。一个疑问产生了,干燥缺水的荒漠中,岩画上怎么会画有水牛呢?

事隔不久,巴尔斯又在撒哈拉沙漠的其他地方也看到了画有水牛的岩画。因此他开始联想:这样的岩画,应该说明在撒哈拉荒漠里曾经有水牛这种动物。以此类推,应该会有一个需要水牛的游牧民族。所以,远古时期,撒哈拉这里很有可能是类似大草原的有水有草之地。

法国科学家亨利·诺特于1956年组织了一支考察队撒哈拉沙漠考察。他们在阿哈加山脉和恩阿哲尔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条隧道,幽深而狭长;同时找到了一些山洞,应该属于古代的遗留。大约1万件壁画呈现在他们眼前。上面画有狮子、河马、羚羊、大象等诸多种类的动物,并且还画有人们狩猎的场景,画上人们正在协力围剿一些动物。

诺特还注意到,这些被重叠在一起的壁画有着不同的风格,应该不是出于同一个年代。人们有可能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度过了人畜兴旺的年代,那时的撒哈拉一定是一个有水有草的绿地。如果这些壁画的创作年代得以确认,撒哈拉的绿洲年代也随之可以确定了。

另外,考古人员在撒哈拉地区发现的墓葬中,有很多人和动物的骨骼化石,动物化石包括大型鱼类和鳄鱼。这些数量繁多的化石又给撒哈拉的“绿色时期”提供了证据,只有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才会有大鱼和鳄鱼,人们和动物才得以生存。在这些葬墓的附近,曾经有古湖泊。

但是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出土的人类骨骼、器物等包含了2个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中间相隔大概1000年。早的人类文化大约是8000~10000年前,晚的则是4500~7000年前。

并且,在较早的文化时期中,人们狩猎来维持生存。他们擅长捕鱼,还发明了长木鱼叉,或者进行一些其他的捕猎活动,那时的撒哈拉应该是最湿润的时期。在较晚的文化时期中,人们不再单纯依赖狩猎,放牧的证据也已为科学家找到,这就是“绿色撒哈拉”后期人们的生活。

那么,撒哈拉的绿洲和文明具体的转衰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是怎样的原因导致撒哈拉由绿洲变为现在的荒漠了呢?

撒哈拉的“今生”

据科学家的发现,公元前3000年左右,水牛、河马和犀牛形象开始从撒哈拉壁画里淡出。这很可能意味着撒哈拉的自然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到公元前100年时,再也找不到壁画了,所以撒哈拉的史前文明很有可能就在此时完全走向了衰落。

至于原因,科学家估测,可能是水资源出现了干涸,气候开始变干,或者人群中产生了瘟疫和饥荒灾难,总之是很不利于人们继续生存的。

气候应该是最先改变的因素。降水量顿减,少量的雨水因为强烈的阳光照射而难以保存。或许有雨水进入了内陆盆地,但由于水量太小而滞留。盆地一旦增高,滞留的雨水就会四溢,沼泽由此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沼泽中的水蒸发,又成为了沙丘。这样一来,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就会越加恶劣,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风沙。加之人类砍伐树木和过度放牧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撒哈拉终于成为沙漠区。

经测定,壁画中的骆驼形象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年。这意味着,撒哈拉在公元前200年时,很可能已经没有了一丝绿洲景象,完全成为了沙漠。

新知博览——“指南树”

印度扁桃树在东南亚各国很常见。它有着奇特的外形——树枝与树干以直角的形态生长,而且只会指示南北方向。于是,印度扁桃树有了“指南树”的称号,因为人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点很快的识别出方向。

另外,生长于马达加斯加岛的“指南树”也很有意思,在高8米左右的树上,人们发现上面的细小针叶总会指向南极,并不以生长环境和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树怎么会有这种指示方向的本领呢?人们感到非常不解。

神秘的“死丘事件”

曾经在印度河的中央岛屿上有一座古城。3600年前的一天,灾难突然降临到古城的居民身上。几乎只是一刹那的时间,全城所有的居民死于同一个时刻,偌大的古城灭亡了。

1922年,这座古城的废墟为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才首次发现。古城之中,布满了人体的骨骼,此城于是有了“死丘”之名。“死丘事件”也成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