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秘境追踪
12356800000013

第13章 地理秘境(3)

海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中慢慢地意识到,新洋壳的生长部位在大洋的中脊顶部。在这里,每年都会长出3平方千米、宽几厘米的新洋底条带。但是,地球表面的地壳却不会生长。所以,为了达到均衡,每年也应该有与新生洋壳等量的洋底洋壳消失。

科学家发现,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至少在地下100~200千米以外,那里炽热而柔软,不可能有地震的发生。而如果将坚硬的岩石圈板块下插入软流圈,就会导致中、深源地震的发生。全球最频繁、最强烈的地震就是海沟地带两侧的板块相互冲撞而引起的。幽深的海沟也是由沉潜的洋底板块所形成的。这样看来,曼纳兹的理论不无道理。

神秘的力量

那么,导致洋底板块俯冲潜入地下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呢?

日本有学者认为,岩石圈之所以很容易沉入软流圈,是因为软流圈的密度明显低于洋底岩石圈的密度。在整个的俯冲过程中,岩石圈的密度会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变高而增大。在生活中我们有类似的经历,将毛巾的一角浸入水中,浸过水的毛巾角很可能会把整个毛巾带入水中。在全球中,太平洋板块的运动速度最快,海沟最长,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很可能就是下插板块的下坠作用。然而近年来的测量表明,洋底板块内部占优势的是挤压应力,这个科学的事实对重力下沉的说法无疑有着很大的冲击力。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持地幔物质对流作用的观点:汇聚下沉的地幔流将洋底板块拉到了地幔中,因为海沟处于下降的地幔流区。

这一看法与上述万宁·曼纳兹的看法有共通之处。但是,对于地幔对流还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并且,有学者指出,地幔流的成分太过粘稠,要对流似乎很难。因而海底下潜的问题,仍需要科学家们付出长期的努力才可能解决。

相关链接——神秘莫测的“海底人”

近年来,出现了很过在各大水域发现高级生物的传闻。科学家们推测,可能真的有一些“海底人”生活在深海某处,并且他们拥有者高度的智慧。

影响力最大的相关传闻应该是1959年发现于波兰丁尼亚港的海底人。当时,人们看见这个人在沙滩上非常疲惫的走着,于是将他带到医院接受治疗。结果这个病人非常奇怪,不仅穿着无开口的金属衣,而且,手指、脚趾、甚至血液循环系统和器官都与正常人不同。就在人们想要进行一番研究时,这个人却忽然间不知去向了。

科学家猜测,可以同时适应空气和海水环境的“海底人”可能是史前人类的一个支系。人类起源于海洋一直是大家所乐于接受的观点,现代人身体没有很长的毛发、乐于吃腥味的鱼虾、必须摄取适量的食盐、以及能够游泳等特点可以作为海洋起源说的支撑点。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根本就以水、陆两个方向发展。陆地上的成为“人类”,水中发展的就成为我们所说的“海怪”。

然而,也有反对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这些海中的动物很可能是外星人,他们远比人类智能。外星人生活于深海,或许还建造了基地,并且对人类的动态密切地关注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将来,如果我们得以解释深海文明,不知是否能与“海底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呢?这个还真不好说。

南海的“魔鬼三角”

位于中国大陆、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南海作为我国的边缘海之一,还有一个名称叫中国海。它面积350万平方千米,最深处5559米,均深1212米。南海的东北部是台湾海峡,连着东海,东部与太平洋相隔巴士海峡,南部是马六甲海峡,是通向印度洋和安达曼海的枢纽。

神秘的失踪事件

世人没有关注曾经发生在南海的零星的船难事件。但是1979年5月后,三艘海轮在10个月内的连续失踪终于使人们震惊了。

首先遭噩运的是“海松号”。1979年5月,菲律宾货轮“海松号”航行在南海海面上。海面非常平静,天气也十分晴好,一切都比较惬意。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尼拉南港“海岸防卫队”却突然收到了一个紧急讯号:“海松号”遇难,在吕宋岛之北、台湾以南的海域与陆地上切断了联系。事情发生后,大规模的救援和搜索展开了,但都无果而终。重上千吨“海松号”神秘失踪,同时带走了25名船员,有菲律宾人,也有日本人。

1979年12月16日,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台湾的“安古陵明号”货轮神秘消失,地点与“海松号”为同一海域。

1980年2月16日,东方航运公司的“东方明尼空号”改良式货轮正在香港与马尼拉间的海域航行,这艘货轮设施非常先进。东方航运公司马尼拉办事处接到货轮发来的求救信号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船上人员。载重上千吨的“东方明尼空号”消失了,30名菲律宾船员也消失了。

这些事情之后,南海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被称以“魔鬼三角区”。

谁在“魔鬼三角区”兴风作浪

南海三角区的海难事件频出,有心的人们发现了这些事件的两个特点:一点在于,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任何的预兆,船员没有任何准备,事情发生得相当突然;一点在于,船只和船员失踪得神秘而彻底,不会留下任何一点痕迹。所以南海“魔鬼三角区”的恐怖可窥一斑。

其实,南海“魔鬼三角区”的事情早在距今700多年时已为古人发现并记载,比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趾海,中有三合流,波头喷涌,而分流为三,其一南流,通道于诸藩国之海也;其一北流,广东、福建、浙江之海也;其一东流,人于无济。苟入无风,舟不可出,必瓦解于三流之中。”其大体的意思是说南海的交趾海域中,分别有一股南流、一股北流和一股东流。即使海上没有什么风浪,船只也无法从其中航行出来,一定会消失在三股河流之中。

那么,到底谁是什么东西导致了在南海“魔鬼三角区”的船难事件呢?对此,专家们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

天体因素:少数学者认为,当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会对地球产生物理影响,增大地球局部区域的引力,比如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组合,或者月球、地球与一个强宇宙射电源星体的组合。南海“魔鬼三角区”因为处在“引力点”上,拥有巨大的引力,船只受到引力的作用而遇难。

洋流因素:南海海域比较特殊,沿岸流、南海暖流和环流、黑潮分支等都在南海海域交汇。加之又有台风和季风的作用,上升流和海洋漩涡便会频繁地形成,这些很有可能导致海难的发生,而不是什么魔鬼在操纵。

地形因素:南海海域的地形非常复杂,而且有着大量的岛屿,还有一个珊瑚礁遍生的大平原,总之险象环生、峡谷纵横。科考人员勘察认为,这些因素使南海有了“魔力”。

外星因素:有些研究人员发挥想象来解释南海“魔鬼三角区”的失踪事件。他们认为,南海海域藏着一个外星文明建造的基地,好像百慕大一样。外星人将经过的船只和船员掳走,所以才不会留下痕迹。

新知博览——神奇的“迪安圈”

在1986年7月6日的一个深夜,英国温契斯特镇的彭奇波尔山坡上,作家安德鲁斯和电机工程师迪加多安静地坐着,他们携带着聚光双眼望远镜、照相机和录音机,关注着山坡下的玉米田。凌晨4时许,毛毛雨下了起来。小雨停后,天空有点白,此刻他们忽然发现,300米之外的玉米田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圆圈,他们看见画圆的过程,却看不见是什么将圆画了出来。

他们跑过去观察,发现圆圈内的玉米呈旋涡状倒伏在地上,玉米秆压得很平,却没有折断,图案看起来很整齐。压痕呈顺时针方向,圆圈外的玉米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然直立。

人们最早发现迪安圈时时1975年,一名英国的农夫在英国罕普什尔郡的田野中发现了漩涡圈,圈内植物的倒伏方向。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1978年。

经过对迪安圈的多年关注和研究,迪加多和安德鲁斯总结出一个规律:终于归纳出一条规律:迪安圈的出现之地一般比较固定,如彭奇波尔、罕普什尔郡和威尔郡,而且出现之地通常是意外事故的多发地。比如威尔郡,人们在1987年夏天发现了迪安圈后,没多久就出现了事故,“海鹰号”飞机的飞行员从机舱内弹了出来,诡异的是,他的尸体横在了威尔郡的迪安圈旁,飞机最罗在了大西洋里,距离爱尔兰45千米。

此外,车祸、飞机失事等事故在出现迪安圈的地方经常发生,并且还与怪圈伴随出现。至于究竟为何会出现“迪安圈”,“迪安圈”的出现又有怎样的规律,还需要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南极奇湖——热水湖

白茫茫的雪、坚硬的冰、彻底的寒冷,大概是南极洲给人们留下的普遍印象,再者就是极光、极昼、极夜、冰盖等一系列自然现象。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一个热水湖被发现在南极洲,水温居然高达25℃。

这个被称华达湖的热水湖是一个咸水湖,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5~6倍。它位于南极洲威特尔冰谷中央,湖深66米,表面也有极薄的冰层,冰层下为0℃。但到了水深1.5~40米之间,水温就达到了7.7℃,再往下到达66米的湖底时,水温忽转为25℃。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在干冷的南极洲出现这样一个热水湖

关于热水湖的两种学说

围绕着南极为何会出现热水湖的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并对形成原因争论不休。其中,太阳辐射说和地热活动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持太阳辐射说观点的科学家认为,热湖是太阳原辐射能量的积蓄。夏季时,湖面接收比较多的太阳辐射能,湖面的水温于是升高。南极的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也较多,从而导致湖面水温升高。冬季时,水面结冰,密度变大。再到夏季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然很大,于是温暖的表面水下沉,湖底水温升高。

对这一说法,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按照这一观点,虽然夏季相对较长,但天气却不晴好,阴沉的天气状态下,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就少;而且冰面的反射能力强,能反射90%以上的辐射能,所以水温不可能升的很高。另外,即使密度大的暖水下沉,根据热传递的原理,水温应该是整体的升高,而不可能只是湖底水温升高。

这样,太阳辐射说就很难站住脚了,因而地热说逐渐占了上风。

地热活动说则认为,华达湖与罗斯海相距50千米,罗斯海则靠近默尔本火山和埃里伯斯活火山,这两座火山都处在活动期。这一带的地底岩浆活动频繁,经常会有岩浆上涌的现象。考虑到地热因素的话,湖水出现上冷下热现象也属正常。

这一直观的解释更易于为人接受。但是,之后的国际南极干谷钻探计划表明,华达湖周边地区不存在地热活动,那么地热说也被否定了。

太阳辐射新说

随着地热说的否定,太阳辐射说重新被人们提起。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也就是太阳辐射说的主力派。而且经过多年研究,他们还提出了新的论点,从而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们认为,在夏季的终日阴沉,冰面的强烈反射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极地面只能接收到极少的太阳辐射。但是,由于冰释透明的,拥有一定的透射率,湖水表面下的冰层也可以获得一些太阳的辐射能。加之华达湖地区常有大风,风会将冬季留下的积雪吹走。积雪层会变薄,岩石会裸露出来,这样的结果就是地面热量在夏季会增多。经过长期的作用,湖面表层及以下的冰层会升温,直至融化。这时由于湖底有密度大、盐度高的特点,处于底层的水就不会上升,高温就得以保留。同时,湖面表层在冬季时虽然会结冰,但却对下层的水形成了一种保护层,下层水不会散掉很多热量,底层就更有可能有高温。

科学家们发现,华达湖底层的水温仍然在逐渐增高。在水中,科学家们检测到盐类溶液氯化钙的存在,这很利于积蓄热量。科学家的这些发现为太阳辐射心说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

然而,太阳辐射新说也有反对者。曾经作为地热说拥护者的学者就认为,太阳辐射新说掺有太多的想象成分,至于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则基本没有。比如,虽然冰层有透射率,那么十几米厚的冰层又能有多大的透射率呢?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以证明是阳光透过了冰层将水温升高的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热水湖就不会只有华达湖这一个,应该会有很多,那么现实又怎么样呢?出于这些考虑,地热说的支持者仍然坚持地热说,即使有干谷钻探计划的证明,他们认为只是因为钻孔太少,也没有达到深度,否定南极游地热活动的说法未免太绝对。看来,谜团至今还没有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关链接——海底玻璃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在大西洋深海的海底少有花岗岩的存在,但是科考人员却在那里找到了很多玻璃块,而且体积巨大,这不禁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