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
12350200000026

第26章 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故事(17)

2008年,奥运会要在中国举行,全世界的人聚集在中国。而国旗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当中国的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的上空的时候每一个华夏子孙看到了自己的那个家,中国的五星红旗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东方有一条巨龙正在腾飞。此时,身为三军仪仗队的“首席执行官”李本涛,又成了国旗护卫队的队长,负责每周一次正式的升国旗仪式。“当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我很骄傲,很自豪,内心是无比的满足和欢快,真的。”李本涛说,在国旗班时,其训练虽说比不上三军仪仗队的艰苦,但是也可以说是磨练了,在这个由24名队员组成的方队中每一名队员都是很优秀的,为了训练他们,李本涛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

有一次,李本涛刚换上皮鞋,正打算和以前的同事好好地享受一次晚餐时,却发现一名队员的脚背皮鞋的钢板圪出了鲜血,凭着经验,他知道这位队员是在凭着坚强的意志继续训练……“像这样的事在我们护卫队里很常见。今天我想说每一个队员都是好样的,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执行着一项特殊的使命。”

一次又一次被委任为场上执行官的李本涛肩负着党和军队的信任以及历史的责任,而这也是他一定要出色完成任务的巨大动力。尽管参与了几百次司礼任务,然而,作为一个仪仗队执行官,李本涛面对每一次任务都是极其认直,都是付了出许多的刻苦训练,光每天完成军刀的系列动作也得上百次。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他那优美的动作与动听的口令,那只不过是一个辉煌的瞬间。

“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彩旗猎猎,礼炮轰鸣,那高亢响亮的报告声,在广场上空回荡。李本涛,这位三军仪仗队最年轻的执行队长,手持仪仗指挥刀,和着铿锵有力的军乐,伴随着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一次次走过红地毯。

21岁时,担任执行队长的李本涛开始迎接外国元首,无论从时间、年龄和首次执行任务的重大程度上来讲,这在仪仗队的历史上都前所未有。回忆起自己执行的500多次任务,李本涛颇为感慨地说:“我身处在特殊的岗位,肩负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我所取得的荣誉,离不开党和军队的培养。”

1997年7月1日凌晨,这是一个辉煌的历史瞬间,这更是一个民族骄傲的日子。在那一刻,世界上无数双眼睛都转向东方,聚焦在宽敞明亮的香港国际会展中心——这里正在举世瞩目的中英政府香港主权交接仪式,而担任指挥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任务的正是刚满24岁的李本涛。当时,两个国家的三军仪仗队同时出现,在世界仪仗史上极为罕见,在我国仪仗队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两国仪仗队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进行全方位的“国际大会操”,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较量。

当时针指向零时零分零秒,“敬礼!”随着李本涛的这一声撼天动地的口令,中国三军仪仗队举枪凝视,高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李本涛以完美无缺的口令和动作,指挥三军仪仗队以高昂的士气、威武的阵容圆满完成任务,展示了国威军威和军人风采。

交接仪式后,江泽民主席夸赞:“任务完成的好!”外交部长唐家璇激动却不无风趣地说:“李本涛的口令不愧是中国第一,赛过当阳桥上张飞那一嗓子。”

其实,可曾想过,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李本涛付出了多少。为了能在香港交接仪式上有一个完美的表现,李本涛在领受赴港参加交接仪式任务后,除了些许的激动,他更加清楚自己肩负的重任。他首先给自己制定了训练计划,进行了任务前的强化训练。那时,为了使自己口令完美,他加班加点,嗓子练哑了,痰里带着血丝,喝点水、吃几片润喉片继续练习;为了使自己的举刀动作更准确、大方,他每天坚持拔刀上千次。他的付出没有白费,连香港警察看到他精彩的拔刀动作时,都无不称赞他是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而英国仪仗队指挥官对他更是佩服有加。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都是刀刀见血的苦功啊!

1998年6月27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执行队长李本涛再一次荣膺重任。欢迎仪式上,李本涛下达了“向右看——敬礼!”的口令后,即面向来宾,江泽民总书记像往常一样向李本涛挥手致意,让他感到亲切和温暖。当他又眼注视着克林顿总统时,李本涛从对方的眼里感觉到的是从未有过的审视。他双眼凝视着克林顿,单手挥出指挥刀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刀尖直指苍穹然后,他迈着铿锵有力的正步走向来宾,在距离克林顿总统3米开外的地方立正,完成托刀、撇刀、举刀等礼节性动作后向总统报告:“总统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克林顿似乎被这位“军中第一刀”风度感动了,他走下检阅台向李本涛鞠了一躬。还同江泽民主席会心地说了一句话,然后非常赞赏地朝李本涛挥手致意。接着,李本涛平移军刀,伴随江主席陪同克林顿总统检阅三军仪仗队——这一系列动作是那么地自然大方、潇洒漂亮。

事后,李本涛说,那一刻,久经“沙场”的李本涛也不由一阵激动,“我觉得我托起的不仅仅是一把简单的军用指挥刀,而是一个民族的力量和尊严。”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程志强说:“他(李本涛)不仅形象好、嗓子好,军事动作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强。不服输,他无论吃多大苦受多大累也要把任务完成好,让人放心。”这一句话是对李本涛再真切、恰当不过的概括了。这些年来,李本涛在历史永恒的瞬间展现出中国军人风采,执行500多次任务无失误,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军中第一刀”、“军旅第一嗓”的美誉,而且更为三军仪仗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13.以责任书写军人荣耀向南林

一个刚刚走出校门两年的普通学员,是何种原因使其成为官兵心中的“明星”?一个身处基层技术岗位的普通士官,是何种动力使其成为新一代青年士兵的榜样?

在向南林的学习笔记本上,清晰地写着这样一句话:“知识最诚实,学习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它,它就会变成不可估量的力量。”

巴山绵绵,蜀道弯弯。一个身穿单衣的孩子,肩挎书包,顶着寒风独自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山陡路滑,孩子在几次摔倒后又顽强地站了起来,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挪动。他就是向南林。

1981年,向南林出生于四川大巴山区的一个小山村中。在其刚刚懂事的时候,曾当过教师的父亲便给他讲述古今中外一些成功人士刻苦学习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知识不仅能够使他走出大山,还能改变他的命运。在向南林幼小的心灵深处,学校就是追求理想的天堂。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每天天不亮的时候,他就要起床,带上苞米与红薯,爬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前去上课。诸多次由于山陡路滑而跌倒,当饭盒滚至山沟的时候,他在一天中便饿着肚子。一起前往上学的孩子由于吃不了这份苦,均纷纷辍学回家,然而,向南林求学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

山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是尤为简陋的:一间四处漏风的平房就是教师,几十张“缺胳膊少腿”的板凳就是课桌。由于山里较穷,任何人均不愿意到其教书,唯一的老师就是村里的一名高中生。几个年级的孩子挤在一间破旧教室中,老师时常为低年级学生上完课后再紧接着为高年级的同学上课。尽管条件较为艰苦,但向南林的学习成绩却是异常优秀的,曾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

进入初中以后,学校离家的距离破远,50多公里的山路则要翻越10余座大山,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他学习的劲头。凭借这种刻苦的精神,一直以来,向南林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他又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与其综合素质,当上学生会主席,并成为十里八乡中出名的好孩子。

向南林的“学习小屋”,面积不足六平方米。在那片狭窄的空间里,书柜上却摆放着一摞摞烫金证书: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集团军“学习成才标兵”、“国家法律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国家二级篮球裁判”等共32本。

虽然只读两年高中便辍学入伍,但却以其实际行动赢得32本烫金证书。这组具有强烈反差的数字究竟印证着什么呢?师政治部主任鲍学军这样说道:“这就是向南林入伍七年以来勤奋学习的缩影与见证。”

自从走进军营的那天开始,向南林便暗暗地告诫自己:“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弥补知识方面的差距。”在当兵的第一年,他以减掉八斤的体重换来全营同年度士兵中第一个“全能炮手”,担任军械员的时候,他依靠整日一身油污的刻苦训练而掌握了武术方面初级修理技能,夺得全旅军械员比武第二名;2001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在入校后的第一次实装操作中,“知识差”便为向南林上了重要的一课。面对指挥仪一尺多厚的电路图与密密麻麻的元件,他不禁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对于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微电子应用技术等十多个学科专业知识,却从未接触过。那天晚上,向南林彻夜未眠。

与此同时,他深深地意识到,只有疾速地奔跑,才能缩短其与目标的距离;只有跨越重重高山,才不会抵挡勤奋的攀登者。

于是,向南林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份魔鬼学习计划:节假日不休息;白天上课,看挂图、记数据,晚上就学习新知识,默默地演习电路图。当熬夜困的时候,就嚼一口红辣椒,提提神儿。由于辣椒吃得过多,向南林时常流鼻血,为此曾先后两次住进医院。

曾在高炮团的时候,由于经常熬夜,向南林的眼圈总是黑黑的,为此,学员们均开玩笑地称之为“国宝大熊猫”。就这样,两年下来,向南林不仅自学了《电工原理》、《模拟电路》等30多本书记,还曾写下近20万字的学习笔记。

在一个不断学习的社会中,学习应该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生态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走出校门的向南林,步履日益急促。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小屋”的灯却依然亮着。在其书桌上,两摞厚厚的专业书籍抵挡着向南林的上半身。灯光下,他总是在聚精会神地整理一天以来的工作笔记与学习体会。正是依靠这种独具一格的“灯光精神”,他才在全团推广“指挥仪故障修理排除法”等近13项革新发明,才在《军械士官》等杂志上发表《信息战中信息技术对装备保障的影响与对策》等6篇研讨文章。

当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之时,处处都是吮吸知识的课堂。每次观看新闻的时候,他总是带着纸笔,随时记下一些前沿信息与新的论点;每当上街购物的时候,他总是奔到附近的书店转转,视察一下是否拥有新书上市;每当外出演习的时候,他总是在包里塞上几包蜡烛与蚊香,熄灯后前往帐篷外面看一下;即使在送修装备这种苦差事中,他也从不忘记披着大衣躲在平板的货车上瞄几眼书。

有一次,向南林探家归队转车至沈阳的途中,望到离发车的时间还有很长,就前往周围的书店进行翻阅。在密密麻麻的书架上,《十六届六中全会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等两本书深深地吸引着向南林。当时,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他一直在寻找着这方面的书籍,然而,身上只余下十几元钱,连买一本书的钱也不够。在其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女朋友最近送给自己的“好译通”学习机。这可如何是好呢?在一番认真思考之后,向南林便狠下心,用其“好译通”跑到三好街电子市场换回200元钱,又返回书店买下那两本书。

一个多月后,向南林用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再次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好译通”,并将此事深深地掩藏在心底。

孙殿文曾这样说过:“青年人不断跻身时代前列,因为朝气和血性,也因为学习和积累。”虽然对于爱情而言,它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但从求知方面来说,它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

向南林曾经说过:“选择了军营,就是选择了战场,就要为战争而准备,义无反顾地去迎接雷霆与朝阳。”

向南林的家乡是四川大巴山区,那块革命的热土,曾孕育出其沙场点兵、驰骋疆场的梦想。然而,在新兵营的首次摸底测试中,共抽考了五个科目,他却仅有一门勉强及格。

于是,向南林便横下一条心,并为自己制定出这样的目标:队列、射击、投弹等,各项成绩均要全部达到优秀行列。

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向南林就干脆收拾好内务,在腿上绑上两个粗布缝制的大沙袋,然后围绕操场重复地奔跑。每逢节假日,有些新战士请假外出逛风景,他却在营区对面的山坡山练习冲刺;每天晚上,他坚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还吩咐战友坐在自己的肩上,练习蹲下起立,锻炼腿部与腰部的力量。当手榴弹投至不远的时候,他就坚持反复练习,每天比别人多投两三箱,直至练得手夹不住筷子为止。

曾有这样一句俗话:“不服输,才不会再输;不言败,才能反败为胜。”三个多月以后,向南林由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而转变为一个“小老虎”般的士兵。在新兵结业考核的时候,他以各科全优的成绩而荣获新兵营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