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雪域驴行十日谈
12335800000006

第6章 驴者日记 “国家地理”也会犯错

2008年7月19日 晴转中雨

早上从稻城出发,向西藏正式挺进,今天出了四川省,进入西藏第一站芒康,停驻。

出发的时候天气很好。我们告别了“雪狼子”大哥,坐着胡师傅的“TAXI”飞快地离开了稻城。高原上随处可见奔跑的旱獭,他们笨拙极了,以至于成了不少当地藏民猎杀的对象。当地人不管它们叫旱獭或土拨鼠,而是有个诱人的名字“雪猪子”。据说它的肉能治风湿,它的毛皮又可以用来做手套,所以即使已经被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是逃脱不了被贪图利益的人捕捉的命运。

在我们行驶前方的公路上,正有一只懒惰的旱獭,在晒太阳。或许是太胖了的缘故,这只旱獭并没有注意到正有一辆飞驰的汽车向它开去。而我们的司机也压根没有减速,于是“砰”的一声闷响之后,司机才刹车,下车一看,那只旱獭躺在了车的后面。虽然没有遭到车轮的碾压,但被高速运动的汽车撞到,这个小生命恐怕凶多吉少。司机一把抓起旱獭,就像抓一只猫那样,把它扔到了汽车的后备箱里。看来,这只旱獭成了他意外的“收获”,等到了集市上,起码能卖个200元钱。

司机说,这里的草原上旱獭多得是。旱獭多了,对草原也会造成伤害,它们把草原上打的到处是洞,你在草原上走,一不小心就会被那些洞崴到脚。可怜的“雪猪子”,谁让你把自己吃的那么“肥”呢?

伤害生灵,是会遭到报应的。我一直这么觉得。我们的汽车并没有行驶多远,就爆胎了。司机不得不换上备胎。我看见那时候,他把已经断了气的旱獭从后备箱转移到了那个坏了的轮胎里,用绳子捆绑好后,藏到了车子的底盘处。原来他心里多少也是有忌惮的,前面就有检查站,查到了恐怕会被没收吧。

《中国国家地理》有一期拿海子山古冰帽遗迹作为杂志的封面,但是却把拍摄它的地点标注为稻城的海子山。这一错误是在我们行驶到巴塘的“眼镜湖”时发现的。因为前后两次去稻城的时候我都特别仔细,一直没有发现《中国国家地理》介绍的这个所谓的在公路边就能看到的海子山。“雪狼子”大哥也告诉过我,海子山确实有不少海子,但规模较大的海子都远离公路,在山坳的深处。直到巴塘,我们才发现了两个巨大的海子,像蔚蓝色的眼镜,一对双子湖,我们把它叫做“眼镜湖”,这是巴塘的海子山古冰帽遗迹。巴塘的海子山,稻城的海子山,都是海子山,却有两字之差,难怪我在稻城苦苦寻觅不得见。其实,是《中国国家地理》犯了一个小错误,将海子山张冠李戴了。像我一样去稻城海子山找双湖的驴友恐怕不免要失望。

没想到自己跑一遍川藏线,还能发现并纠正书本上的“地理错误”,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