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12326100000066

第66章 全球性萧条及全球性重组(7)

●188◆ 关于中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正面重构,见R. Karl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Imperial Formations,” Historien: A review of the past (Greece), 2005. 这种看法同样在近年来诸多由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导演的关于秦始皇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得到体现。

●189◆ “政治无意识”的概念来自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Frederic Jameson)。 

●190◆ Aihwa Ong, Neoliberalism as Exception: Mutations in Citizenship and Sovereignt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

●191◆ Randy Martin, American War and the Financial Logic of Risk Management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7. 

●192◆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MA: Beacon Press,1957),29.

●193◆ Peter Osborned, “Marx and the Philosophy of Time,” Radical Philosophy 147 (Jan/Feb 2008), 16. 

●194◆ Mark Neocleus 对把Schimitt 作为一个危机理论家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批判。见Mark Necoleous, “Friend or Enemy? Reading Schmitt Politically,” Radical Philosophy 79 (Sept/Oct 1996), 13-23。 

●195◆ Carl Scimitt, Political Theology: Four Chapters on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trans. George Schwab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8), 5. 

●196◆ See Mark Neocleous, “Friend or enemy? Reading Schmitt politically,” Radical Philosophy 79 (Sept/Oct 1996), 15. 

●197◆ 同上,16。

●198◆ 见 Charles Taylor 被大量引用的著作,Multi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2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

●199◆ Randy Martin, American War and the Financial Logic of Risk Management, 37.

●200◆ 这种概念在否定意义上是Habermass 正面定义为“世界公民”[Weltbürger] 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通过扩张欧洲模型的机制而获得。见Nectarios Limnatis,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 philosophy,” Radical Philosophy 119 (May/June 2003), 29。

●201◆ Naomi Klein, 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

●202◆ 在对Harvey 的批判中亦提到了相似的话题,见 Boal & Watts,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Radical Philosophy 140 (Nov/Dec 2006), 40-45。

●203◆ Greg Grandin, Empire’s Workshop: Latin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Imperialism (NY: Metropolitan Books, 2006). 

●204◆ 见Mark Neocleous, Imagining the State (Lond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78ff。他对“资本人格化”(personification of capital) 作了令人信服的论断。

●205◆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20.

●206◆ Neoleous, Imagining the State, 78. 

●207◆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页、第86-87页。

●208◆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1122页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14页中译注。

4,(英)伊丽莎白.里德姆-格林著、李自修译《剑桥大学简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5页、6页。

5,和震:《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2页。

●212◆ 和震:《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2-3页

●213◆ 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76页,

●214◆ 《饮冰室合集》第一册《《饮冰室文集》之一第105页,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

●215◆ 《饮冰室合集》第一册《《饮冰室文集》之三第2页,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

●216◆ 《饮冰室合集》第一册《《饮冰室文集》之九第33页,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

●217◆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1月版,第27页

●218◆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1月版,第264-265页

●219◆ 《吴宓日记》第二册1919年12月14日条记载陈寅恪在哈佛大学对吴宓的谈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月版,100页

●220◆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9月版,第130-136页

●221◆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9月版,第5页

●22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9月版,第212页、271页

●223◆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页

●224◆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78页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作者感谢钟雪萍、廖可斌、曹天予及与会学者对本文提出的修改建议和意见。

●225◆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有几个基本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及中国特色为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226◆参阅梁治平著,《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27◆张文显, "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中国法学》 1990(4)。

●228◆ Mary Ann Glendon, Rights Talk: The Impoverishment of Political Discourse, Free Press (July 30, 1993).

●229◆张恒山,《义务先定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230◆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 (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31◆参阅中国政府的人权观:“中国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长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在积极参与国 际人权领域中的活动和对外人权斗争中,将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这种人权观主要包括 以下几方面:

????(一)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 第一是指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即人权是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国籍、社会出 身、财产状况、文化水平等,都应当享有的权利;从国际上说,则是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应当享有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第二是指人权原则和人权内容的普遍性。

??? (二) 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政治权利, 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

??? (三)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没有生存权、发展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

??? (四) 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我国人权观的基本原则之一。

??? (五) 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人权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主和法制的保障。

??? (六) 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 (七) 评价一国的人权状况不能割断历史,脱离国情。

??? (八) 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唯一途径——国际社会维护和促进人权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是对话和合作。我们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领域的对话和合作。”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2/content_702907.htm

●232◆彭真,《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3◆彭真,《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4◆杨维汉,“人民法院30年:在公平正义之路上奋力前行”,见新华网http://58.194.176.110:11/cms/News_View.asp?NewsID=71。

●235◆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36◆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37◆ 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在新兴时期或困难时期都曾借助集权或威权管制手段,如20世纪后半期的“亚洲四小虎”,又如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卑斯麦时期的普鲁士等。

●238◆ 不少学者分析论述、并对此“误读”有共识。见Ann Kent, Between Freedom and Subsistence: China and Human Right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7-41. Benjamin Schwartz,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上海书店, 2000)。

●239◆ Douglas Howland, Personal Liberty and Public Good: The Introduction of John Stuart Mill to Japan and China (Toront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5), 3. 以下这部著作在文中引文为“个人自由”。

●240◆ See Robert Fine, Political Investigations: Hegel, Marx, and Arend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47.

●241◆ G. W. F. Hegel. Elements of Philosophy of Right. Ed. Allen Wood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76. 此书PR引文页码见文中

●242◆ The Marx-Engels Reader. Ed. Robert C. Tucker (New York: Norton, 1972) 40, 42.

●243◆ Marx, Marx-Engels Reader,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