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静待花开: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的日子
12325800000003

第3章 人文阅读:在静静品悟中涵养(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与之相类似的,我们还有一句通俗的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近而不相同,相异而相得益彰。前者质问“福祸”间的转化可能是在什么时候。众所周知,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但到底什么时候是盛的极限呢?老子又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许在其他学派的生活哲学里有那种超越“往复”的思维,也许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超越一个较为低级的“极限”进入一个更为高级的竞争模式中,但若纵看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总有些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如意与失落交错正像是连绵不断的潮流,互相推助着前进。所以,福至莫喜,祸来莫悲,取得成绩时不可狂妄,一时背运也莫丧志,一切都是辩证的,做人要怀一颗平常心。

《道德经》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也是很灵动的文学作品。老子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尽善尽美,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一完人。不过,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之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少一点强求,多一点平和;少一份浮躁,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计较,多一些豁然;少一点异想天开,多一些脚踏实地,从而拥有更加幸福、和谐、美好的人生。

3. 经典名著: 悲剧性格下的悲剧命运

——我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为读者塑造了无数人物,其中典型的英雄人物也有数十人。作者笔下的英雄有不少被命运捉弄而走向了悲剧结局,例如诸葛亮、赵云、孙策、吕蒙等。在这些困于“命运罗网”中的英雄之中,有的来不及反抗就成了命运的祭品,像孙策、吕蒙、颜良;有的则是穷其一生的精力都在同命运做着斗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诸葛亮。

细读这本名著,让我对自己曾经非常崇拜的人物悲剧命运的缘由有了更透彻的了解——诸葛亮性格的悲剧应该说是其主要方面,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缺失的社会环境,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人不免扼腕叹息。

(1) 知其不可而为之——自信过度,逆天而劳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诸葛亮不仅主动选择“明主”,而且主动选择了失败。小说写道,徐庶要去许昌之前,专程拜访诸葛亮,告诉他:“庶临行前,将公荐与玄德。望勿推阻,可往见之,当展平生之大才,不负夙昔之所学也。”诸葛亮“闻之,作色而言:‘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你这不是把我当作祭祀时用的牛羊吗?说罢,“拂袖而入”。可见诸葛亮心里非常明白,徐庶把自己推荐给刘备,是把他往火坑里推,成为刘备的殉葬品。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刘备,选择了明知会失败的事业。

诸葛亮选择的是失败的事业,小说还通过侧面加以描写。比如,诸葛亮的朋友司马徽在他未出山时,就深深地感叹:“虽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同为他朋友的博陵崔州平,对刘备说:“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司马徽、崔州平能预见到的结果,诸葛亮当然也能预见。“得其主,不得其时”,构成了诸葛亮政治选择内在的一种不可解脱的矛盾。他的确找到了一个能够尽他之才的君主,却没有赶上好时机。

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是天意注定的,当然也是历史注定的。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历史叙事总是由果溯因的,所以这种历史事实被后人视为“历史宿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诸葛亮无疑是个君子,而且聪明过人,料事如神,他的智商应该还高出一般的君子,不可能“不知命”,包括知天命。

诸葛亮虽然知命,却不惜违抗天命。诸葛亮明明知道自己出山跟随刘备,面对的可能是失败。如果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他不如跟随曹操,或者跟随孙权,胜算更大。但是他偏偏选择了胜算最小的刘备。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经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所以他不可能不预知,选择了刘备,也就选择了失败。实际上,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对扶汉兴刘的结局,对自身的悲剧命运,他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否则他就不会对徐庶说出“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这样的话了。

既然失败是天命注定的,那么,诸葛亮假使信从天命,可以放弃这种选择,也可以不去“六出祁山”,反正最终是失败的,还折腾什么呢?但是诸葛亮努力地跟命运抗争,自愿承担起演绎悲剧的重任。他对自己过度自信,要通过这种事业,去考验自己的能力、意志、道德和信念。一个人能够在别人都不看好的事情上,甚至自己都不看好的事情上,去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需要很大的能力。谁也不看好,甚至连自己都不看好的一番事业,却能搞得轰轰烈烈,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谱写出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来,才是英雄本色。

(2) 巧者劳而智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尽乎人事”的过程中,诸葛亮不仅要考验自己的能力,也要考验自己的道德,考验自己能不能忠于一个注定要失败的王朝,能不能忠心耿耿地辅佐一个根本扶不起来的阿斗。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临终时把诸葛亮叫到面前来,语重心长地说:“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如果阿斗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可辅佐,你可以自己当皇帝。这句话实在说得太重了,诸葛亮听了以后,震惊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马上对刘备表示自己的赤胆忠心。他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罢,跪倒在地,“以头叩地”,磕到两只眼睛都冒出血来,真是诚惶诚恐。当然诸葛亮说到做到,此后一直没日没夜地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件事使我们不免产生疑问: 刘备这么说究竟是为什么?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刘备可能早就估计到了,也可能真的没有估计到,像诸葛亮这样的士人,是永远不会去篡位夺权的。他们能够有志于为“帝王师”、登宰相位,却从来不曾想到,更从来不会去做“帝王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知己者死”原本就是“士”的本色。我觉得刘备有可能没有估计到这一点。正是因为没有估计到这一点,他才会拿这么重的话来激诸葛亮。他知道诸葛亮的道德人品,逼着他在自己临死的时候,许下“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诸葛亮既然说了这话,就一定会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诺言,而不会有二心。

但是刘备实际上没有想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和一般的政治家有极大的不同,即他是一位士人政治家。说白了,他们在骨子里,在本质上,不是政治家,而是士人。士人虽然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有着“补完天地之手”,但是对于篡权和当皇帝,他们连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后代很多文人墨客歌颂诸葛亮,就是看中他的这种品格,把他塑造成一个忠臣的形象。其实,如果从现实功利角度来看,诸葛亮忠于刘氏王朝,忠于刘备,甚至忠于刘禅,都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刻地看,诸葛亮真正看重的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追求,看重的是他自己一生的辉煌事业,而这才是士人立身之本。

对诸葛亮来说,出祁山的整个过程当中,最困难的是粮草问题,粮草跟不上。因为他的战术是进攻型的,粮草要一直跟上,不像防守型的,守在那儿不动,粮草可以源源不断地运来。你是进攻型的,一直往前打,粮草的保证就非常重要。而对此诸葛亮一直拿不出很好的办法。诸葛亮有个很大的失误,就是用李严。李严是个贪贿之人,作为管粮草的后勤部长,最忌贪贿。他的贪贿,致使粮草不能及时运到,好几次使诸葛亮有后顾之忧,无法继续进攻。甚至有一次,李严明明知道自己贻误粮草了,为了瞒住诸葛亮,他向后主献谗言,愣是把诸葛亮的军队从前线召回来。

最后一次出祁山,在五丈原,诸葛亮死在战场上。他临死的那一幕非常悲壮,他深深地感叹:“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攸攸苍天,曷我其极!”诸葛亮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追求的人生道路,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年他五十四岁。他一生叱咤风云,罕逢敌手,临终却有如此凄凉悲苦之叹,不正是对挑战自我却难违天意的悲叹吗?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诸葛亮的一生的确是悲剧的一生;同时也感受到,诸葛亮自己也在品味这种人生悲剧,在咀嚼人生悲剧,在体会当中,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升华,实现了生命的升华。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作为一位独特的士人政治家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最感人的地方。

当然,诸葛亮的悲剧命运也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做着“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不易之工。“安居平五路”之时,朝廷上下全都把希望寄托于诸葛,竟无一人与他分忧;征南之时,“七擒七纵”虽然精彩,却有“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的感叹;祭泸水则更表现了他作为悲剧英雄的“伟大的痛苦”。为尽忠心,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报先主之恩,他“六出祁山”,意图收复中原,而实际却穷兵黩武,耗损了蜀国的元气。蜀后主刘禅又是庸碌无能之人,只因宦官一句话便召回了胜利在即的大军。君主的不堪也导致了诸葛亮的悲剧。

当然,诸葛亮的一生虽是悲剧,但是辉煌的;他的功业虽然失败,但是不朽的。诸葛亮正是在悲剧的一生、失败的功业中,证明了自身的能力,锤炼了自身的意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发扬了自身的道德。后人歌颂诸葛亮,把他这一生的辉煌事业和他所表现的道德品质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极完美的道德人格,这就是毛宗岗所谓“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而这种人,恰恰不是一种官僚似的政治家,而是一种士人政治家。所以,作为士人政治家的精神典范,是诸葛亮形象的一个显著特点。历代以来,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已经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借诸葛亮形象寄托自己救国救民的怀抱。陈寿著《三国志》,称诸葛亮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杜甫热情地歌颂,“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个尽忠尽仁、尽职尽责的千古贤相,他的悲剧人格下形成的悲剧命运,给人一种凄怆悲壮之美。这种凄怆美就是悲剧本身带来的。因为悲剧不是悲哀、悲惨,不是叫人们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愤、悲壮,能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了解诸葛亮悲剧更能增加我们对历史的思索,对人生的思索,使人们懂得历史,懂得社会,懂得教育,不但要关心孩子的成绩如何、健康问题,更关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培养其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智慧,善待他人,善待自身,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

(二) 涵养品性与情趣

1. 诗词品悟: 此情无计可消除

——我与宋词的心灵之约

凭栏临风,一杯清茶半日闲。枕书听雨,万卷诗书润心田。漫漫假期,我特别喜欢品读透着悠悠古韵的诗词,长长短短的句子,深深浅浅的情韵,那么细腻,那么温婉,那么悠长,读来真正是口颊留香,余味无穷。有时读着读着,人就痴了醉了,仿佛自己魂儿魄儿被吸到了书卷里,正亲历着那千年萦回的相思情!多少次,叹息着睡去;多少次,伤感着醒来,千回百转,意犹未尽,此情无计可消除,那么就沉浸其中抒发一下这份欲罢不能的情意吧!

(1)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诚,自十八岁与你喜结连理,我的世界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我们品茶下棋,煮酒论诗,沉醉于金石古玩之趣,快乐得如神仙眷侣,每每不知今昔何昔了。

昨日,你提出要外出寻访秋色,我无意阻拦。只是离别在即,我一怀情思已萦绕胸际,难以释怀,那就诉诸这方小小的香罗帕,连着我的心,牵着我的情,伴你一同上路罢!

正是荷残席冷、万物萧条的季节。身边没有了你,一切了无生趣。仿佛有一股莫名的寒意如潮水般淹没了我们的小屋,让我感到彻骨的冷。我轻轻地换好衣服,登上小舟,不想惊动任何人。就让我一人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咀嚼那离别的伤情,那铭心的思念。

曾经,一张张,一页页,写满了彼时的初恋,让我留恋着那份绵长的甜蜜与忧伤;一字字,一行行,蕴藉了痴情与懵懂,让我体验着爱情如烟花般绚丽绽放。而今,只剩下片片回忆,如蝶儿在我眼前翩然飞逝。多么希望雁儿们还能带来你的只言片语,让我们的小屋时时浸润着柔情蜜意的月光。

哦,岸边又一瓣美丽的花儿凋落下来了,河水无语,默默东流。这一切多么令人伤感,可叹这明媚鲜艳能几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啊!我的美丽,今生只为你一人盛开,灿烂容颜,稍纵即逝,但愿你能珍视。

相信,在那头的你,也会如我这般千回百转,放不下相思意。眉间心上,无计可回避。想家了,就早些回来,看一看,我深情的眼。

(2) 江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