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经学博采录
12325700000029

第29章 卷六(3)

[2]“《许氏说文笺疏》”,即“《说文解字注笺》”。《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及民国四年补刻本影印作“十四卷”。

、《许氏说文笺疏》三十卷[2]、《九数比例》十四卷。又纂辑近世经师之说,为《群经辨志》若干卷。君熟于经训,兼通算学,故考订经书、天文、算术最为精审。如《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传》云“鸟,南方朱鸟七宿”“春分之昏,鸟星毕见”“火,苍龙之中星。虚,玄[1][1]玄原刊作“元”,避康熙名讳,现改正。下“郑玄”同。武之中星。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正义》曰“马融、郑玄以为星鸟、星火谓正在南方。春分之昏七星中,仲夏之昏心星中,秋分之昏虚星中,冬至之昏昴星中,皆举正中之星,不为一方尽见,与孔异也。王肃亦以星鸟之属为昏中之星”[2][2]《正义》原文“王肃”句前有“至于举仲月以统三时亦与孔同”句。。君谓:“中星自指南北正线中之一星,此当以马、郑、王诸儒之说为是,伪《孔传》误也。自注:《传》所以致误者,盖以经言星鸟合七座之星乃得名朱鸟,不知星宿之中不可以言星,星故变文言鸟耳。又马、郑、王但云正中之星而《正义》谓不为一方尽见,亦未分明。星鸟、星火之属皆居七座中间,当其在正线中时,前后各星固无不一方尽见者也。然《礼记·正义》又云《月令》‘仲夏昏亢中’,《尚书》云‘日永星火’不同者,《郑志》答孙颢云‘星火非谓心星也。卯之三十度总为大火,《月令》举其月初,《尚书》总举一月,故不同也’,则郑说亦自相违异。盖汉人不识岁差,故未能了然。[3][3]清人蒋湘南作有“岁差说”,董以宁作有“测岁差一”,陈汉章作有“周人知岁差说”,分载《七经楼文钞》卷四、《文友文选》卷三、《缀学堂初稿》卷三,可参考。今以算术推之:自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上距唐尧元载甲辰,凡四千二百有六年,推得春分初候酉初三刻六分八秒,七星中;夏至初候酉初三刻十分九秒,心星中;秋分初候酉初二刻八分十三秒,虚星中;冬至初候酉初一刻九分五十秒,昴星中。并在昏时,自注:古人无岁差、里差之术,其二分、二至、日入时刻及朦景十八度之限,可勿烦细推。与《尧典》合。自注:尝因是而悟古人所以分二十八宿为四分者,以中星分之也。属之四时者,以岁首所见为定也。仲春之夜,星宿居南方之中,角、亢在东,觜、参在西,虚、危在地平下之北。故以角、亢、氐、房、心、尾、箕为东方七宿,命曰苍龙。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七宿,命曰玄武。奎、娄、胃、昴、毕、觜、参为西方七宿,命曰白虎。井、鬼、柳、星、张、翼、轸为南方七宿,命曰朱鸟也。《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四月:初昏南门正;五月:初昏大火中;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十月,初昏南门见。’夏时去尧不远,故其象略同。五月大火中,即‘日永星火’也。《月令》著在周秦之际,恒星每岁东移,约六七十年而差一度,故其时仲春昏弧中,仲夏昏亢中,仲秋昏牵牛中,仲冬昏东壁中,与《尧典》、《夏小正》不同。孔冲远不明推步,其不能详说宜也。[1][1]清人汪琬作有“书中星解”,凌廷堪作有“书汪苕文书中星解后”,戴震作有“书尧典中星”钱塘作有“中星郑义”,俞正燮作有“中星郑义”等,分载《尧峰文钞》卷四、《校礼堂文集》卷三十、《湖海文传》卷三十九、《溉亭述古录》卷一及《癸巳类稿》卷三,可参考。

[2]“旁”,《正义》原文作“傍”。清人邹伯奇作有“廿八宿当赤道说”,吴汝伦作有“廿八宿甘石不同考”,分载《学计一得》卷上、《桐城吴先生文集》卷四,可参考。”

又如《毛诗·大东》篇“维南有箕”、“维北有斗”,《正义》曰“二十八宿连四方为名者,唯箕、斗、井、壁四星而已。壁者,室之外院;箕在南则壁在室东,故称东壁。郑称参旁[2]有玉井,则井星在参东,故称东井。推此则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王氏怀祖曰:“经言‘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南斗之柄常向西而高于魁,故云西柄,又云揭。揭,高举之名也。若北斗之柄固不常指西,即指西亦不得云揭也。且经先言南有箕,后言北有斗,明箕、斗南北相连也。”君谓:“《诗》中天汉、织女、牵牛皆举一时所见而言,不必斗柄常指西乃言西柄也。启明、长庚则兼昏旦而言,故又曰‘有捄天毕’,天毕亦旦见,自注:《月令》孟秋“昏建星中,旦毕中”,《三统术》“七月节,昏斗四度中,旦毕八度中”,建星附南斗魁,上与南箕同时并见,故知天毕为旦见。不必皆相连也。孔、王二说皆未确,朱子《集传》以斗为北斗是也。南斗在箕左上,偏吾粤北极,出地二十三度,举头即见。若山东济南府北极,出地三十六度,自注:“《序》云:‘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春秋》庄十年‘齐师灭谭’,杜注‘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案今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东南七十里有谭城。”北斗愈高则南斗愈下,岂得谓南斗在北乎?今夏秋之交,时加戌亥,箕在南方,其时北斗西移,柄高于魁,故曰‘西柄之揭’耳。[3][3]清人邹伯奇作有“终日七襄解”,俞正夑作有“启明长庚古义”,分载《学计一得》卷上、《癸巳类稿》卷二,可参考。”

又如《周礼·保氏》“九数”,郑司农云:“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旧说“重差”即刘徽《海岛算经》之法,“夕桀”乃“互椉”之讹。然《海岛》只测量一术[1][1]原刊作“冲”,现据《通介堂经说》卷十六作“术”改。,互乘则散见于差分、均输、方程、赢不足诸章,既以旁要当句股,而复出句股,与重差、夕桀继九数之后,实有难明。君谓:“重差即西洋四率之理,而四率又即古之异乘同除也。测量之法,立两表以求其前后相差之较,而得其所测高深广远之度,与四率两两相比,其法正同。盖一率与二率相差几何,则知三率与四率相差几何,故谓之重差。而四率以二三相乘,一率除之,即犹之异名相乘,同名相除也。自注:说详《九数比例》。重差为数学钤键,凡有数相求皆可驭之,其法通乎《九章》,测量特其一事耳。至若数有参差,或奇不受除,则必先互乘以齐其分,而后比例以求之,是互乘亦通乎《九章》而为万算之枢纽也。《九章算术》不外重差、互乘,汉时算家盖有以此二法总括《九章》,又兼句股而自为一书者,故于九数之外别而言之曰‘今有’也。其兼句股何也?《周髀》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又曰‘折矩以为句广三,股脩四,径隅五’,盖句股者,度算之纲领,凡求线、面、体诸形皆本乎此,自注:三角形以中垂线分为两句股,方求斜法:倍方、积开方得斜弦与并句股、积开方得弦同。割圆亦用句股,是句股之法无所不包。与重差、互乘相为表里者也。句股即旁要也,自注:要、,古今字。三角形大小两边谓之两,故曰旁要。句股为直角,旁要有锐角,有钝角,而仍以句股为用,故其法同也。九数之目列旁要,以旁要包句股也。今曰句股,所以别于九数之目也。此于九数之外,别自为书,故不嫌其复矣。[2][2]清人邹伯奇作有“终日七襄解”,俞正燮作有“启明长庚古义”,分载《学计一得》卷上、《癸巳类稿》卷二,可参考。

[3]《正义》原文无“炫”字。”

又如《春秋左氏》襄三十年《传》“于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杜注“周七月,今五月。降娄中而天明”,《正义》曰“《月令》‘旦危中’者,据夜有长短及星度有广狭,是细计之数。杜据大略而言,故与《月令》不同。刘炫[3]以《月令》之文而规杜氏,非也。”君谓:“刘光伯规杜固谬,孔冲远亦未知其故而漫为之说耳。窃尝于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测算中星表,夏至五月中辰初三刻一分二十秒降娄中,今上推鲁襄公十九年,自注:子葬在是年。凡二千四百有三年,减岁差变时八刻十三分二十六秒,得夏至五月中卯初二刻二分五十四秒降娄中,元凯实不误。《月令》,吕不韦所作,距鲁襄时三百余年,故仲夏旦危中,不得据彼为证也。”此皆以天文、算学说经者也。

注释

①仪甫,指薛凤祚(1599—1680),字仪甫,山东淄川人。少承家学,从学于孙奇逢游、魏文魁。顺治年间,又随传教士穆尼阁、汤若望等人习算学,曾翻译穆尼阁《天步真原》及《天学会通》。康熙三年(1664),将所著汇为《历学会通》。著有《求岁时》、《太阳太阴诸行法源》、《两河清记》、《圣学新传》等。

②南成烈,曾为芜湖县令,同治九年(1870)修《芜湖县志》。

③孔宪庚,字经阁,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二代孙。工诗,善画,作《水诗瓢图》、《观海图》。又与弟宪彝合作《淮阴鸿爪图》,又与孔昭熏辑《至圣林庙碑目》。

④孔宪谷,字玉双,号阆仙,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二代孙。咸丰五年(1855)举人,六年(185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吏部掌印给事中等职。幼好学,工诗文。著有《岱麓诗稿》。另订《别订炊经堂支谱》一卷,参订《圣门礼志》、《圣门乐志》各一卷。

⑤汤文正,指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国史院检讨、潼关道副使、江西岭北道参政。康熙五年(1666),师从孙奇逢,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讲,参修《明史》。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出为江苏巡抚。著有《汤子遗书》。

⑥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号愚山,又号蠖斋,安徽宣城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讲,参修《明史》。二十二年(1683)迁侍读,不久病逝于京邸。清初以诗名,被称为“宣城体”。著有《愚山先生文集》、《诗集》、《别集》、《遗集》、《矩斋杂记》、《青原山志略》等。

⑦吴任臣,指吴志伊,以字行,号托园,浙江仁和人。明诸生。后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参修《明史》,分修《律历志》。著有《十国春秋》、《周礼大义》、《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字汇补》、《山海经广注》、《托园诗文集》等。

⑧冯景(1652—1715),字山公,又字少渠,浙江钱塘人。国子监生。康熙时举博学鸿词,荐之不就。无意仕进,归家设教,一意著述。汤斌见其书,叹为不朽。所著《幸草》、《樊中集》、《解舂集》等均散佚不传。

⑨陈兆仑(1700—1771),字星斋,号句山,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以知县分发福建。后授内阁中书兼撰文,充军机章京。乾隆元年(1736),诏试博学鸿词,授翰林检讨。历任《世宗实录》、《三朝实录》、《大清会典》、《明纪纲目》等纂修官,官终太仆寺卿。著有《紫竹山房文集》、《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