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卫生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初步建立以31个省级、218个地市级食品污染物监测点和312个县级食源性疾病监测点组成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已扩大到138个主要大中城市,监测种类达到6大类101个品种,监测指标86项;对外公布了5 130家符合资质的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区域分中心组建工作积极推进。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编制了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建设规划。
三是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发展。建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公布实施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诚信评价准则等行业标准,开展了乳制品和肉类加工行业诚信建设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订了粮食、马铃薯、生猪屠宰、肉类加工业等行业发展规划;在上海、大连等10个城市开展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组建食品行业专家库,建立月份运行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
四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2010年,卫生部联合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信息分类管理、分级公布制度,明确信息通报形式、通报渠道和信息发布责任。2011年2月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紧急联络员制度,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和沟通协调,规范信息公布管理。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卫生部在当次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集中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地做好2011年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10万套“食品安全系列宣传小折页”免费下发各地,同时,国家食品安全综合信息网(http://www.nfsiw.gov.cn)已于2011年6月13日正式上线运行。食品安全综合信息网包括新闻资讯、专题播报、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行政法规、行政许可、食品安全标准等七个信息板块。
3、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预案》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四级,同时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在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社会成员大量病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尽管2005年《预案》对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预防和预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并不能完全阻遏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能够提高食品安全应急能力,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2011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修订《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工作安排指出,一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包括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二是突出抓好重点品种综合治理,具体包括:加强乳制品综合治理、加强食用油综合治理、加强保健食品综合治理、加强鲜肉和肉制品综合治理、加强食品添加剂综合治理、加强酒类综合治理。三是着力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能力,要监督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鼓励支持食品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管理制度和技术,提高食品行业自律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应急能力。五是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和媒体监督作用。
根据工作安排,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预案明确了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评估,依法处置,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预案规定,当发生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进行处置;重大、较大、一般事故分别由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启动相应级别响应,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指挥机构进行处置。预案对食品安全事故的监测预警、报告与评估、应急响应、后期处置等机制作了详细规定,并进一步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在信息、医疗、人员及技术、物资与经费、社会动员、宣教培训等应急保障工作方面的职责。
预案要求有关方面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对食品安全专业人员、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促进专业人员掌握食品安全相关工作技能,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预案还明确指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食品安全事故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监察部门应当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华社,2011)。
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新挑战
公众还没有从“三鹿奶粉事件”的悲剧中解脱出来,瘦肉精、染色馒头和地沟油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又沉疴泛起,食品非法添加物和地沟油再次挑战国民食品安全的底线。这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形象,由此引起的公愤正在蚕食政府的公信力。这些问题对现行的监管体系构成新的挑战,同时也暴露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诸多弊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一)“瘦肉精”事件与食品非法添加物监管
因“瘦肉精”而造成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2006年,中国就相继发生过18起瘦肉精事件,中毒人数达1700多人,死亡1人。2006年9月中旬,上海一起重大“瘦肉精”中毒事故就造成200余人食物中毒入院(周勍著,2007:27)。作为回应,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的规定。但是禁令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关于“瘦肉精”的报道再次激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河南孟州、沁阳、温县、获嘉、济源等地,大批生猪养殖户违法使用“瘦肉精”已经成了当地公开的秘密。使用“瘦肉精”无论是当地养殖户、收购生猪的运输户,还是检验检疫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屠宰加工的负责人都心知肚明,可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却都视而不见,致使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竟然流入了全国最大的肉品企业河南双汇集团的济源分公司。双汇“瘦肉精”事件令政府和公众开始反思问题的症结,同时也促发了新的食品非法添加剂打击行动和监管制度建设。
1.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如我们所知,诚信是企业重要的良性资产,是企业持久利润和长远利益的根本。饲养者因受到了利益的驱动,而在养殖过程中添加“瘦肉精”,同样部分销售者片面追求经济利润,在明知“瘦肉精”有害健康的情况之下,却依然把这些问题火腿出售给消费者,最终使得价值实践活动产生了负价值。究其原因,是销售者和饲养者这两大价值主体在对价值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过分强调了主体客体化,忽视了价值客体的规律(陈春霞,2011:66)。
诚然,作为“经济人”的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企业不单是“经济人”,还应是“社会人”或“道德人”,追求利润不是企业的唯一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手段。然而双汇集团的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却颠倒了本末,把问题食品提供给消费者,这无疑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陈春霞,2011:66)。企业诚信缺失的最终结果是形成造成食品工业企业重大的直接的经济损失,据称双汇在此次事件过程中损失达到121亿元。事实上,受此事件牵连而产生的企业形象受损,其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因为消费者对企业形成信任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无论是从企业自身发展而言,还是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都应该常抓不懈,通过制度性建设令企业自觉培育自身的企业形象,包括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自觉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建立企业健康评估指示,让企业自觉担负其社会责任,成为消费者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在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如果企业难以自觉培育信用体系,政府和行业组织就有责任扮演构筑企业信用体系的推手。为此,食品监管部门成立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试图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QB4111—2010)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QB4112—2010)两个诚信建设行业标准,同时制订并印发了《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2011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完善诚信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建立并完善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加强诚信宣传与诚信文化建设,加快诚信奖惩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食品生产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2.建立健全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
“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再次提醒国家必须建立健全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所谓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是制定食品安全统一技术标准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旨在对食品领域涉及的所有原材料、添加剂、包装用品等风险对象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分析和管理,明确每一类或每一个风险对象的风险等级和风险关键点,从而为食品安全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立法提供科学参考。该体系既在横向上确定不同种类的风险对象的风险等级,又在纵向上对每一风险对象在食品链中的风险关键点进行评估(刘杰,2011:2)。在科学评估基础之上,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安全疾病控制的相关组织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及时提出预警。
依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2010年2月,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针对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32个省级、241个地(市)级和65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承担了监测计划确定的监测任务,通过对67种食品12.36万份样品157个项目的监测,获得了大量翔实的监测数据,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