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满分作文分类大全
12324900000061

第61章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1)

(2003年全国卷)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分析

200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智子疑邻》,语出《韩非子》,曾编入初中语文教材,是一则浅显易懂、知者甚众的寓言故事。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话题是个并列短语,不同于以往的词语“诚信”,偏正短语“心灵的选择”,判断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话题的限制性超过了历年的试题,不像“诚信”、“心灵的选择”,范围都比较宽。“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需谨慎对待。

写作思路提示

生活中,感情亲疏是普遍存在的,师生之间、亲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情亲疏,这属于主观因素。对事物的认知属于客观因素。但是生活中,主观情绪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有很强的能动作用,有时人们不免因为感情亲疏而歪曲事实,如同材料中的“智子”。当然也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式的智者。总之,确定论点之后,考生宜从主客观两方面构思、选材。

满分范文

路是月的痕

(湖北一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得分点评

文中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而静美的如诗的意境,又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文章语言优美而形象,是一篇耐人咀嚼的记叙散文佳作。

用旁观的眼神

(福建一考生)

走进缤纷的书简,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是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悲喜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

用旁观的眼神看别人,是意识的清醒。天地俯仰之间,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撩开世俗的面纱,真真切切现出真实的生命。“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代贤臣的忠言镌刻成人格的高贵;“帝用魏徵不念旧事”,唐太宗的“以人为镜”熔铸出一代帝王的智慧。用旁观的眼神,让心神追随着他人的脚步而愈加明晰。读出了他人的优点,也读出了自我的真诚。当鲍叔牙与管仲的“心交”已穿过历史的碎片凝聚成人心追慕的隽永;皇太极大胆任用范文臣已成令人击节赞赏的一页辉煌,用旁观的眼神,就成了智者眉宇间的一丝深刻,志士胸襟中的一份旷达!

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患得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眼望,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了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销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

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顾况毫无私心,发出的“居,即易也”的真诚赞赏,让初露才华的白居易消除了后顾之忧;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徐悲鸿力携傅抱石,大力支持他出国深造,成就了一代名家的事业;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毕加索与张大千的倾心交谈,而奏一曲东西方绘画相融相成的绝唱!

抚读沧桑,惜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遍阅今朝,一种心之坦荡,一种真诚而明智就成了后人亘古不变的追求。不是唐玄宗置江山不顾,视杨国忠为忠臣;不是晋武帝亲信幼子,让晋惠帝成为一个笑柄。用旁观的眼神,将看出一份真切,一份超然。

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在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之间,在内心将做出无悔无愧的抉择瞬间,用旁观的眼神,于人心,于他人,于历史,都将是一种厚重,承载出恪守的准则,熔铸出不变的操守之清响!

得分点评

这篇作文融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紧扣“话题”,内容丰实,用例广博,古今中外,广征博引,撷英掇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让人读了深受感染。

拨开天空的乌云

(湖北一考生)

我很讨厌道家的思想,总觉得道家那些一味消极避世的观念看似超脱,实则是一种颓废,于是我也就很讨厌道家的音乐。虽然我并没有怎么听过,但道家的音乐在我脑海中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颓废的标记,笼罩着层层乌云。

朋友送给我一盘磁带,其中有一曲道教的《松山风曲》,我一听那淡如白开水的筝声就头疼。而且其中又夹杂着沙哑的二胡凑热闹。与其说它追求的是一种静,不如说它追逐的是一种杂乱,一种无感情、无理性的凌乱,我一听就烦,然后就倒带。

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趟武当山。幽静的山中洪亮的钟声与道观中缭绕而升的烟火仿佛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与繁芜的人间。一切感觉很清淡,是我比较喜欢的感觉,这时,一种朦胧的亲切感在我潜意识里开始滋生,隐隐然间觉得渺远的道教离我又走近了一点。

回家后,我对这种感觉有点不理解,便去问一个我很崇敬的长者。他以前打过仗,当过不小的官,我说出了我的感觉,他用手一拂颌下长须,微微一笑:“听听这个吧!”“这一定是好曲子喽!”我见他把磁带放入放音机时心想。

乐声缓缓而起,几声古筝似山中的几阵清风,拂过树叶,带来几声鸟鸣,引起一阵灵动,我心一悸:这好像在哪听过,可当时又实在想不起来。

然而筝声渐密渐稠,似天上的几处白云互相追逐打趣,引得鸟儿也性子一乐,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不经意间,略显凝重的二胡插入其中,用沙哑来表现几分随意、几分思索。这思索如天马行空,无牵无羁,自在飘扬。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悠扬恰到好处地糅合,把一种内心无所羁绊的欢愉演绎得淋漓尽致。

待最后一个音符弹出一缕升天的轻烟,我回到了现实。长者用慈祥的笑容看了我一眼:“这就是《松山风曲》,你听过的,再听一下,还好吧?”我愕然。他又继续,“道家的超脱对的是繁芜的世俗,道家也热爱自然,他们所爱的是纯真无尘的自然。道家的音乐实际上是很爱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