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12324500000009

第9章 用什么支撑起学生喜欢的学校(3)

当然,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具有幽默感。但是,一个追求教学艺术的教师应该学会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真正的幽默建立在渊博的知识上,谈资丰富才能内涵深刻,妙言成趣;幽默是一种宽容心的体现,一个心胸狭窄、消极悲观的人无法坦然面对困境,很难心里安宁或者具有自嘲的勇气。有幽默感的人生活中充满情趣,更容易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与幽默的人相处,人们感到更加和谐、愉快、轻松。如果教师能够以幽默的方式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缓解紧张和焦虑,为学生增添更多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师怎能不被学生喜欢呢?

七、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人生来具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倾向,被社会肯定,被别人欣赏,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学生也不例外。

赏识可以传递无尽的爱。教师如果能从内心深处欣赏学生,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欣赏,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开启他们封闭的心扉,解开他们心灵的困惑,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在学校中得到老师的赏识,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同时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对自己具有信心,并且激发内在潜能的发展,学生也由此喜欢教师、喜欢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我毫不怀疑绝大多数人不论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道德上,都只是很有限地利用了他们的潜力。”

赏识,渗透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它包括教师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激励的话语;包括学校教育中让学生展示交流的平台、对学生各个方面的鼓励措施……

市八初中的王宇老师结合他在教学中的做法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创设机会让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才能。

其次,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表扬和肯定,这能使他们产生愉悦感,而多次、反复的表扬更会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并增强自信心。

再次,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而教师恰当的引导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欣赏。如学生因长得不漂亮而自卑,教师就可以引导他认识到人最重要的不是外表的漂亮,而是内在的涵养,这就是在告诉学生,老师欣赏他的内在涵养。类似这样的引导式的欣赏,有助于使学生及时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增强信心。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有所偏差。他们只欣赏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冷落其他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成绩不佳、淘气顽皮的学生更是冷面相向,认为这些学生“笨”、“朽木不可雕也”。许多所谓的“差生”就是在这种冷落、歧视中形成的,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的灵性也在教师的冷落之下被埋没。这种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对“差生”也是极不公平的。

实际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闪光的一面。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赏识学生,要赏识学生的进步,赏识学生的创造性,赏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见解。教师特别要对那些学业落后的孩子身上的优点或进步在适当的场合公开表达发自内心的赞赏,多加鼓励,以培养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打开心窗,发挥所长,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会赏识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都希望教师欣赏自己,也都想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示美好的一面。在肯定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要宽容他们的缺点。宽容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欣赏,要用宽容的心态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学会赏识学生,还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腔真挚的情感,需要放开眼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是“另类”的“差生”,也一样可以挖掘出值得赞美的地方。

八、引导,让学生提升境界

就本性而言,人往往都喜欢安逸、舒适,厌恶紧张、艰苦。不过,如果有兴趣、爱好以及成就感、使命感等因素夹杂其中,人们的选择可能就会有所不同。“给苦涩的咖啡中加点糖,时间久了,也会使人着迷的。”

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喜欢不能与轻松画等号——如果轻松的学习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的轻松未必会引起学生的喜欢;同样,喜欢与紧张、刻苦也不是冲突对立的关系——如果紧张、刻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感和体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时,往往就会引发学生的喜欢,且这种喜欢之情更易深厚、持久。“学生喜欢”可以是体验过程的满足,可以是思索问题的享受,也可以是克服困难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上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因此,教师应通过展示知识自身的魅力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学校则要对学生的喜欢进行培育,把单纯由兴趣产生的喜欢引导到由明确目标和远大志向生发的喜欢上来。这样,即使面对紧张、枯燥的学习,面对久解不开的难题,学生也会有探究的乐趣和坚持的毅力。此外,培育还表现为正确的引导,即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所喜欢的事与物进行正确的判断,把不健康的、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喜欢之情转移到健康的、能够促进自己发展的学习与活动之中。

大同中学盛雅萍校长从“喜欢”的层次性角度阐明了学生的喜欢是需要引导的:“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我们首先要明确,喜欢是有层次性的。无论学生和老师,由于年龄、个性、兴趣爱好、基础特长、所处环境和发展需求等的不同,喜欢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教育是有理想目标的,因此我们确立的喜欢,应该是一种高远理想上的喜欢,是一种高层次的喜欢。要达成这种喜欢,需要学校文化的长期熏陶,而这种文化的基调源于师生共同愿景的高度,这是学校历史传统的延续,更是校长文化自觉的体现。”

黄浦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张瑞田则从学生的喜欢与社会的教育需求关系的视角论证了对学生的喜欢引导的必要性:“学生喜欢的学校不能忽视满足与引导社会的教育需求。家长寄托在教育上更多的是实现阶层流动的功利性期盼。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然应该尊重现实的成功需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尽量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人民满意和学生喜欢的最大的一致。同时,作为文化高地的学校,历来担负着影响改造社会的责任。引导社会理解教育改革,引导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这是学校应有的社会担当。”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使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教育的引领是建立在高远的愿景基础上的,“学生喜欢”必须与教育的价值追求相一致。高层次的价值取向、成就指数和喜欢之情和谐共生,学生的情趣得以升华,学生的幸福感也由此获得。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这是对教育理想之真谛的高度概括。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需要探寻支点,以点带面。我们需要关爱、尊重、赏识、引导,还需要更多激情、更多机智、更多专长。或许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耐心、赏识还不够,却可以因为学识渊博或幽默风趣而赢得学生的喜欢;或许有些课程对很多学生来说不易学好,却可以因为贴近需求或学习充实而赢得学生的喜欢;或许有些课堂的自由轻松感尚嫌不足,却可以因为充满激情或智慧碰撞而赢得学生的喜欢;或许有些校园环境还不够漂亮,却可以因为安全舒心或友好融洽而赢得学生喜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是逐步达成共识的渐进式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而非满足一时高兴却有害于学生长远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入手,但最终又落实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上,落实到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上,落实到转变教育发展模式、关注人生的幸福上。这样,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才会有终极性意义,我们的改革才真正是在从现实出发实践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