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12324500000052

第52章 环境:温馨、宜人,促进和谐(6)

在使用中,校方也及时听取家委会意见,适时适量发送更多家长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相对专业的解决方案。家长们在闲暇之余,上上网、看看手机就能了解到更多教育信息和学校动态,对孩子在校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从一开始的无所谓渐渐喜欢上了这样的互动形式,老师们时时传递的信息像跳动的音符激起了他们对教育的关注。这让老师们更充分认识到这一平台的强大功能,如何集众人之智慧利用好这一平台,为家校互动注入新活力,让它成为学生成长环境中的重要资源,是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三)沟通、互动,使平台的使用更个性化和人性化

对教师来说,“家校互动平台”不仅诠释了“心灵互动”的精髓,更被赋予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功能。

案例三:

经老师班级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小周,父母离异,三岁前,父母与他缺少沟通,使他无法正常与外界交往,爷爷奶奶发现了问题,就把他带在身边抚养。他们发现孩子不管是语言、行为等各方面能力都弱于其他同龄的孩子。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又长年在外地工作,两位老人很着急,不知道孩子是否能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开学时与校方进行了沟通。作为孩子班主任的经老师也第一时间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并决定通过家校合力,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而“家校互动平台”则好似在老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老师通过平台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在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训练;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告诉老师,使老师能更好地教导与帮助孩子,让孩子在行为上、学习上、生活上都有所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了经老师记录的这样一个细节:

一早,上“家校互动”,就看到昨晚小周爷爷给我发的短信:

“作业基本都已经完成,不过没有以前那么积极,在家长反复催促下才做好,学习主动性太弱,今天批评了他。”

见此,我忙为家长支招:

“小周内心很想进步,只是方法有误,不如尝试在备忘录的每项作业旁记录他完成的时间,第二天与之相比,及时给予鼓励、奖励或惩罚。”

小周的爷爷看后,就按照这个方法实行。第二天,我就在班级中表扬了小周的爷爷非常负责,小周听见老师表扬爷爷感到很惊讶,也明白了:“爷爷记时间原来是帮助我,告诉我要抓紧时间呀,那么我在家里的表现经老师也会看见了,我完成得好,老师还会表扬我呢。”于是他再也不会在家里拖拉作业了。

此后,在互动平台或在教室中,在表扬小周的同时我也不忘表扬一下他爷爷,而小周这个特殊的孩子也在表扬中取得了进步。

作为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关注孩子成长的细节,而很多细节往往是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沟通中获得的。

案例四:

小卢是个品学兼优、文弱乖巧的女孩子,可一次期中考试她的班主任竟收到孩子妈妈这样的留言:

“老师,沁沁昨晚坐在窗台上,两只脚伸在外面,她外婆又在唠叨她因为粗心没考好时,她突然转过头来说:‘你们再烦我就从楼上跳下去。’吓死我了,你快帮我劝劝她。”

孩子的妈妈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将这一信息首先告诉了班主任,这也让老师及时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动态。原来这样优秀的孩子也会因为一次挫折产生如此大的压力,这样的一次警醒让老师意识到了学生在学习压力下的心理问题。

小卢的班主任把这一现象和她的看法通过“家校互动”群发给了家长,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响应:有感同身受的,有出谋划策的,有自我反省的。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再次被放在了首位,我们在互动中调整了心态: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有什么比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更重要的呢?

这以后,教师除了继续给家长作学法上的指导外,更多地加入了这样的信息:

“阳光明媚,让孩子们放下书本,去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吧。”

“腊梅花开,带孩子去植物园体会一下‘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吧!”

“考试结束了,让成绩成为过去吧,只要你尽力了,你就是最棒的!”

……

老师们现在很乐意打开班级的“家校互动”平台,因为这里有节日的问候,有知心的闲聊,有中肯的建议,有意外的惊喜。我们相信家长们也希望收到老师的短信,因为在这里每位老师都能体会到他们为孩子付出的努力,也共同分享孩子的进步。这样的互动和沟通是心与心的交融,这样的互动和沟通都着眼于孩子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家校互动”平台才是学生健康成长最温馨的港湾。

心信相连,沟通无限,我们在多年实践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切实的效果:

首先,利用信息化技术架构的互动平台,使我们的沟通更开放、便捷。教师真正走进了学生、家长的心灵,形成了通过倾听反思和改进教育方式的工作机制。以传统的家访为例,我们学校除要求一年级教师做到全面家访外,其他年级一学年家访人数不少于5人,而通过家校平台,一位老师一学期沟通的信息量为400—700条,沟通频率远高于家访。

因为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同一个孩子,那么这沟通中就多了理解和信任,也会更集思广益、全力以赴。前文经老师提供的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特殊的孩子,我们应该在多体谅、多尊重、多鼓励孩子和家长的同时,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次,良性的家校互动对教师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教师与家长在互动中建立了信任,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因而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评价更加精准,专业能力和专业境界也得到了提升。老师们认识到,不能把这一平台简单视为分数公布、作业布置和孩子犯错后告状的工具,而应该在沟通时多给予孩子真诚的关怀、温馨的问候、耐心的指导、诚恳的激励和快乐的分享,这种沟通靠的是相互尊重和彼此信任。教师只有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艺术与水平,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家长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家长喜欢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

第三,互动平台的使用实践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是一种改革行动,把“小班化”的“导学”服务变成可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充分、更精致、更优质、更人性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和更幸福的成长空间。

如今,我们的“家校互动”平台已不只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互动沟通所持有的“特权”了,我们的教导处、大队部、任课教师,甚至卫生老师也会在平台上发布各种信息,如:

在季节转换时,卫生老师会发出这样的信息:“最近因天气原因,学生感冒、发热人数多。学校已对各教室消毒,并督促课间开窗、通风。希望家长调整孩子的饮食,注意保证孩子的休息,谢谢!”

科技节活动结束后,科技总辅导员也不忘答谢家长的支持:“此次科技创意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感谢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您的金点子让我们的表演增色不少哦!”

……

当然,无论是家校互动还是家校开放,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对子女教育的关切度的提升,家校互动被赋予更深的内涵和期待,因此,我们也不断反思:

1.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的结构已发生改变,大量外来从业人员子女家庭不仅差异大,学习背景也较弱(以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学校接收来沪务工子女的比率已达到42.74%;另外,地段生中许多家庭系父母一方为外来人员组成,居住条件差,离异家庭多),因此在学生家庭中电脑普及率不高,加上短信收费,也都限制了发展。以一年级新生为例,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不会使用电脑注册,需要在学校电脑房接受教师的帮助才能完成;另外,由于家长学历层次不高,单向接受信息的比较多,信息输出比较少,多是用“谢谢”回复老师的留言,有时还谈不上信息分享,因此尚需学校制度创新,教师携手家长,给予更多投入和指导,让学生切实受益。

2.“家校互动”平台除了开放、沟通、互动等信息沟通功能外,还有班级主页、班级园地、公告板、电子相册等反映班级个性特色的功能。由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日常的班务工作,还承担一定的学科教学任务,工作量比较大,精力有限,因此这些功能仍未很好地开发。而“家校互动”在应用过程中,仅在教师与家长之间展开交流也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主体介入,才能进一步促进系统的透明度、活跃度,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开发、利用更多样化的、有益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服务项目,这样教育效果才会更理想。

3.同时我们还认识到,网络信息时代,不但要做到学校、家庭紧密沟通,还要进一步发挥来自社会的资源优势,以更加丰富的手段加强三方互动。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学生成长的和谐环境”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上位的理念,一句响亮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化为实际的操作行动。我们小班化教育、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同样要体现在“使学生和家长享受到更精致、更优质、更人性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环境”中。现代教育传递出这样一种趋势:教育必须走向开放和互动。去年在上海市教育基础工作会议上明确这样一个信息:“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推进学校建立与家长、社区联系的责任人制度,健全联系沟通机制,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微博、虚拟社区、家长接待室等举措,传播学校的愿景和改革理念,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了解家长和社区对学校教育问题的建议和利益诉求。这与我们学校多年的实践是不谋而合的。

如今,这一信息平台的使用正向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课程资源的提供等各个方面不断拓展、延伸,但不管采用何种信息系统,在使用中,我们都将以智慧和创造赋予它“导学”的意义,给予家长和孩子更多指导和帮助,办让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的学校。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供稿,王燕萍、冯励、陈蕊、马九梅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