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12324500000046

第46章 教师:幸福、智慧,彰显魅力(7)

学习中心用心挖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亮点,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特色,构筑复三小学教师人才高地;同时学校逐步以点带面,从学习中心辐射到整个复三小学团队,鼓励每一位教师行动起来,“追寻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习中心努力创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

(1)专业阅读

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和感兴趣的书籍,吸取各种养料,为专业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不进行专业阅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们努力学习现当代教育教学的经典理论著作,如《儿童与儿童发展》、《幸福与教育》、《学校的挑战》、《幸福的心理学》等数百种图书。

(2)专业写作

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梳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特长和特色,逐步养成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习惯。教师们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从以前怕写文章,到现在把写论文视为一件快乐的事的转变,并获得国家及市区级教育论文奖数十项。

(3)专业学习共同体

专业学习共同体就是以学科专业或志同道合的教师成立学习分中心。它可以支持、帮助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由于学校的改革和变化而出现的危机感和不确定感,以使教师去应对变化的环境和新的挑战,为走向成功提供适宜的组织与精神资源。如我校组建了以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区级数学骨干教师李玉琴和学校语文骨干教师王文岚领衔的学习分中心;组建了以教研组长杨春艳、宋士杰老师为核心的“语文四、五年级学习分中心”;组建了以教学教导朱正靖老师为指导的“各类学科学习分中心”等。

(三)学习中心的初步成效

1.追寻自己的教学风格,已成为复三小学教师的潮流

(1)“1+1”习作教学法

“1+1”中,第一个“1”代表学生,第二个“1”代表老师。教师通过五个方面完成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整合,努力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因势利导,实践迁移”。

通过阅读文本选材组材——启发写作的审题选材。

通过模仿文本行文思路——提升写作的布局谋篇。

通过积累文本好词佳句——提高写作的用词遣句。

通过欣赏文本经典段落——领悟写作的刻画描写。

通过感悟文本中心表达——激发写作的人文情怀。

案例一:幸福的花蕾——我的习作“1+1”

我是一个平日里就喜爱信手涂鸦几笔的语文教师,写作是一种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抒发喜怒哀乐的渠道,这俨然已成为自己的一种乐趣。看到孩子们最头疼的就是写东西时,我渴望把自己愉悦的写作体验带给孩子,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带来的喜悦,沟通带来的快乐。

所以,在摸索、酝酿、实践中,“1+1”习作教学慢慢地有了雏形。其中,一个“1”代表老师,另一个“1”代表学生,师生双方在共情中激发兴趣,在共读中学习写作手法,在共写中开阔写作思路,在共评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共赏中享受写作乐趣。整个过程从始至终,都是师生共同参与,携手成长。同时,一个“1”也代表一种做法,另一个“1”代表一种情感,当师生双方产生情感共振时,教学效果“1+1”就会大于2。最后,一个“1”代表阅读,另一个“1”代表习作,搭起阅读和习作的桥梁,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带领着孩子们,在阅读和写作的天空穿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在研究、实践“1+1”习作的过程中,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教师的我也突破了职业瓶颈,重新找到了前进的热情与动力;师生情感也更为和谐。

(王文岚)

在“1+1”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是教材的传授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独立人格和专业自主的拥有者,从中找到了专业成长的喜悦。

在“1+1”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从“欣赏——模仿——创造”,从而学会表达、愿意表达、乐于表达。

“1+1”习作教学,改变了对立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平等、民主、融洽,习作成为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的渠道,在对话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2)美趣语文

导之以美的情趣:欣赏美的思想,品读美的诗词,聆听美的故事。

析之以美的情感:畅读美的文本,品味美的愉悦,抒发美的感受。

创之以美的课堂:表演体验美趣,比赛激励美趣,思辨探究美趣。

(3)生活数学

立足生活创设数学情境,激发情感使其愿学;依据生活拓宽数学视野,创设任务使其乐学;运用生活感悟数学思想,倾听对话使其能学;回归生活感受数学应用,指导实践使其会学。

(4)数学“若何”五步问题教学法

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反馈评价”五步系列化学习设计。

学生:“收集信息——探究问题——生生交流——迁移发展——运用能力”系列化学习运用。

(5)竞技英语

课前竞技展示学生真我的风采;课中竞技尽享合作学习的乐趣;课后竞技收获学生成功的自信。

案例二:课前竞技,展示学生的风采

许多老师总喜欢踏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在常规的师生问好后,重复类似这样的开场白:“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sson.”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降低了学习英语的热情。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较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课前的英语竞技以个人为单位参赛,我根据学生提问与回答次数累计得分,每提问和回答一次得一分,课后对得分最高的五位学生给予奖励,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Memory Game(记忆游戏),帮助学生复习有关“职业”的单词,在学生能够熟练表达词语的基础上,在屏幕上提供不同职业人物的图片,让学生考虑并回答“How is the policeman?”。

T:Now let’s play a Memory Game.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P:No.1 is a postman.

T:Is he right?(Show the picture)

P:Yes!

T:What else?

P:No.4 is a policeman.

T:How is the policeman?

P1:He has got a hat.

P2:He can swim.

P3:He likes Tom.He is fat.

(常瑾)

通过记忆游戏复习了学过的有关职业的单词,屏幕上显示不同职业的人物图片,学生对这些图片提出了发散性问题,如:How is the policeman?教师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把枯燥的操练变成一场竞赛,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幸福教育”进一步深化发展,“幸福三原色”框架初步形成

通过学习中心的学习、实践、反思和提升,我们学校的幸福教育从“沉浸体验式教学”提升到“幸福三原色教育”。

“三原色”原是美术上对红、黄、蓝这三种构成世界上所有颜色的基本色调的概念。我们认为“幸福教育”也是由“三原色”构成的,即把“情感幸福点(红色)、能力学力点(黄色)和课程知识点(蓝色)”三者有机地整合,设计五个年级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十件“幸福小事业”。在完成十件“幸福小事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运用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可以不断地获得幸福的感觉。

幸福情感三原色:热爱(红色)、自主(黄色)、责任(蓝色)。

幸福能力三原色:注意(红色)、观察(黄色)、思维(蓝色)。

幸福知识三原色:记忆(红色)、理解(黄色)、运用(蓝色)。

“幸福三原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具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身体和智慧的头脑。

3.学校管理贴近师生需求,促进幸福教育

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党政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全身心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助人成才,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搭台铺路,创设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在调动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力上,鼓励教师塑造自我、成就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使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自我设计者、终身学习的自觉实践者。在学习中心,教师学会了从关注、关心学生发展到关爱学生。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初步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培养老师纯真童心,让孩子们喜欢老师;建立教与学共同体,让孩子们喜欢同伴;教育回归儿童生活,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完善“幸福三原色”,让孩子们喜欢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切切实实地意识到,教师的真正幸福,就是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是当我们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时,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得以完美真实地体现,并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认可、敬佩与爱戴。

(上海市复兴东路第三小学供稿,彭光亚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