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四)
12323700000009

第9章 曹氏父子的诗文(1)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量的作家,其中“三曹”尤其引人注目。这三曹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都曾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又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积极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并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蒿里行

曹操

题解:

《蒿里行》本来是古代送葬时的挽歌,曹操此作是以古题写时事,叙述东汉末年关东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百姓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

作者信息: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其文多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关东有义士①,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②,乃心在咸阳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④。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⑤。淮南弟称号⑥,刻玺⑦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⑧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① 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起兵讨伐董卓的各地军阀。

② 期:期冀。盟津:地名,又作“孟津”,在河南孟县。相传是周武王伐纣时会集诸侯的地方。这里借用典故,表示对伐董卓的期望。

③ 乃:其,指义士。咸阳:秦王朝都城,刘邦、项羽欲攻入咸阳,摧垮秦朝政权。

④ 雁行:雁群飞行时一字排列状态。这里指讨伐董卓的军队列阵观望。

⑤ 嗣:随后。戕(qiāng):杀害。

⑥ 淮南弟:袁绍的从弟袁术。称号: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自称帝号。

⑦ 刻玺: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刻金印,阴谋废献帝,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

⑧ 以:因而。

编后小语:

明朝有位著名的诗评家钟惺,他评价这首诗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之所以为史,是因为它形象鲜明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语言直白,却苍凉沉痛。那种伤时悯乱的情绪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苦寒行

曹操

题解:

宋郭茂倩《乐府解题》:“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即《苦寒行》),备言冰雪谿谷之苦。”此诗大约作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春正月,是年袁绍外甥高干降操后又叛,故征之,诗作于征战途中。

此诗先写太行山险峻,荒寒及所出没猛兽之凶残,接下来诉行军之艰辛,最后又自比周公,盼天下归心。

宋人真德秀《文章正宗》对曹操诗歌颇多苛评,唯于此篇云:“犹有悯劳恤下之意。”

北上太行山①,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②,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道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回。

迷惑失故路,薄暮所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儋囊行取薪③,斧冰持作糜④。悲彼《东山》诗⑤,悠悠使我哀。

【注释】

① 太行山:起自河南济源,北入山西晋城,又延至河北。高干所在地是壶关(今山西长治东南),曹操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率军前往攻打,得翻越太行山。

② 羊肠坂:太行山上的坂道,盘曲如羊肠,故名。坂,斜坡。诘屈:盘回曲折。

③ 儋:“担”的古字。行取:走往。《孤儿行》:“行取殿下堂。”一说,行,从事。“行取薪”即指取薪。

④ 斧冰句:谓以斧破冰,取水煮粥。持,以。糜(mí),稀饭。

⑤ 《东山》:《诗经·豳风》篇名,诗写戍卒怀念故乡的深情。诗中有云:“我徂东山,滔滔不归。”

延伸阅读:

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政治军事有手段,诗、文俱佳,难怪后人要自比魏武。要知其人,除诗外,还可读读他的一些朴质之文。

编后小语:

曹操所传诗歌皆是乐府,多以旧题抒发怀抱,记述时事,风格苍劲高古,慷慨悲凉。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建安文人集团,有了影响极大的所谓“建安风骨”,反映时代风云甚至反映士兵征战之苦、百姓生活艰辛的作品,与后世齐梁文学,迥然相异。

燕歌行

曹丕

题解: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平和的局势中,曹丕过着贵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因此他的创作题材相对狭窄,多以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为主。

作者信息: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第二个儿子,初为五官中郎将,曹操死后嗣位。公元220年,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魏王朝,做了七年的皇帝。

秋风萧瑟①天气凉,草木摇落②露为霜。群燕辞归雁③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④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⑤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⑥,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⑦。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⑧!

【注释】

① 萧瑟:冷风吹树木声。

② 摇落:凋落。

③ 雁:或作“鹄”。

④ 慊(qiān)慊:愁怨。

⑤ 淹留:久留。

⑥ 援:拿。清商:乐调名称。

⑦ 央:尽。

⑧ 尔:你。辜:故,或作罪讲。限河梁:指阻隔在银河两边。限,阻隔。梁,桥。

编后小语:

曹丕是建安文学实际上的领袖,他的诗和曹操一样多脱胎于乐府,然而曹操多叙事,诗风朴质悲凉,曹丕则偏于抒情,风格较为华美,而且有较多的文人式的感伤情调。《燕歌行》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来描写,把她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通过动作和环境表现出来,语言浅显清丽,颇能代表其创作的一般风格。

送应氏①

曹植

题解:

《送应氏》共二首,是曹植在公元211年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送别应氏兄弟时所作。本篇写的是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荒凉景象。

作者信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个儿子、曹丕同母弟弟。被封为陈王,世称陈思王。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②。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③。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④。不见旧耆老,但睹⑤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⑥。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⑦。中野⑧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亲,气结⑨不能言。

【注释】

① 应氏:指汝南应玚(字德琏)、应琚(字休琏)兄弟,俱为建安诗人。

② 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连接偃师、巩、孟津三地界。北邙山为汉时王公贵族陵墓群集之地,故易引起文人的感慨。阪(bǎn):斜坡。洛阳山:指洛阳周围的山峰。洛阳城北有邙山,南有伊阙、龙门。因自北邙望之,故曰遥望。

③ 宫室尽烧焚:《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后汉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徙献帝都长安,纵兵焚烧洛阳宫殿。”

④ 顿:塌坏。擗(pī):分裂。参天:高接天。董卓焚烧洛阳在初平元年(190年),距离作此诗已二十几年,所以有“荆棘上参天”的景象,极写洛阳之荒凉。

⑤ 耆(qí)老:老年人。睹:看见。

⑥ 径:小路。荒畴:荒芜了的土地。田:耕种,用作动词。

⑦ 游子:指应氏兄弟。陌与阡: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⑧ 中野:郊野之中。

⑨ 平生亲:指应氏家人。气结:因悲哀而气郁结。

编后小语:

曹植年轻时恃才傲物,早期的诗歌多表现他的豪情壮志,只有《送应氏》一篇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战火无情,昔日繁华美丽的洛阳成为废墟,四望荒草茂盛、人迹萧条,此景此情令人感伤。全诗16句,除开头的引子和结尾的抒情,其余尽皆白描。从事到人,读来令人如见其景。

白马篇

曹植

题解:

《白马篇》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也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描写的是边塞游侠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做派。

白马饰金羁,连翩①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②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③。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④。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⑤。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⑥。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⑦。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⑧。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⑨。长驱蹈匈奴,左顾凌⑩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① 金羁:金饰的马笼头。连翩:飞奔不停。

② 幽并:幽州、并州。幽州相当于今河北北部和北京一带地区,并州相当于今山西中部、北部一带地区。古时两地多出游侠之人。

③ 去:离开。垂:通“陲”,指边疆地区。幽、并二州与西北沙漠地区接壤,故与匈奴和鲜卑为邻。

④ 宿昔:通“夙夕”,言早晚经常如此。秉:持。楛(hù)矢:用楛木做的箭。参差:长短不齐,此指箭的数量很多。

⑤ 控弦:张弓。左的:左面的箭靶。摧:射裂。月(ròu)支:一种箭靶,又名素支。

⑥ 仰手:举手。接:迎射。猱(náo):猿类,善攀树木,轻捷如飞,故称“飞猱”。散:射碎。马蹄:箭靶名。

⑦ 剽: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动物,其形似龙。

⑧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迁移:指兴兵入侵。

⑨ 羽檄:插有羽毛的军中文件。厉马:犹言策马。堤:土坡。

⑩ 蹈:践踏,此指冲击。左顾:犹言回顾。凌:压制。

弃身:犹言置身。弃,当作“寄”。怀:怜惜。

籍:名册。

顾:念。

捐躯:犹言献身。国难:此指抵御匈奴、鲜卑之事。

编后小语:

边塞游侠儿飞骑翩翩、英姿勃发。“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俯仰收发之间,何等骁勇,何等矫健!但游侠儿令人惊叹之处绝不仅于此,父母妻子是心中的挂念,身家性命是自己的根本,但为了国难,他们能割舍这一切,而且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赠白马王彪

曹植

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