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五)
12323600000016

第16章 从晚明小品到新文体(1)

晚明时产生了大量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这些小品大多描写山水园林,语言明丽洁净,刻琢精工。在风格上,它们相比陈腐的“载道”的散文,颇多清新之感。

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袁宏道、张岱等人。尤其是张岱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凡风景名胜、世情风习、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无所不记。这既是他生活的实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由于他非常熟悉那些生活,因而能写得细致深入,自然动人。

张岱等人的这种小品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博观约取,简洁有力,在文学史上自成一格,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以后的袁枚、沈复、龚自珍等人的散文小品,无不带有晚明小品的余韵。

虎丘记

袁宏道

题解:

本文记述了中秋夜苏州人游虎丘的盛况。最精彩的是有关唱歌的场面。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到一个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充满了艺术美的境界里。

作者信息: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他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

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②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辩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③,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④,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⑤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⑥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⑦,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⑧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⑨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⑩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注释】

① 虎丘:旧名海涌山,在今江苏苏州市郊。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既葬之后,金精之气化而为虎,踞其坟,故号虎丘。

② 千人石:虎丘山脚巨石。

③ 瓦釜: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釜即瓦缶,一种小口大腹的瓦器,也是原始的乐器。这里比喻低级的音乐。

④ 竹肉:《世说新语·识鉴》刘孝标注引(孟)嘉别传,“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渐近自然”。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人的歌喉。

⑤ 荇藻:两种水草名。这里用以形容月光下树的枝叶影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⑥ 剑泉:在虎丘千人石下,相传为吴王洗剑处,又称剑池。

⑦ 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天池:山名,又名华山,在苏州阊门外三十里。此句说千顷云得天池等山作为它的几案。

⑧ 平远堂:初建于宋代,至元代改建。

⑨ 虞山:位于江苏常熟市西北。

⑩ 江进之:名盈科,字进之,桃源(今属湖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时任长洲(与吴县同治苏州)知县。与作者友善。

祠:祭祀。韦苏州:唐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白乐天:唐诗人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任上曾开河筑堤,直达山前,人称白公堤,即今山塘街。

方子公:方文僎,字子公,新安(今安徽歙县)人。穷困落拓,由袁中道荐与宏道,为宏道料理笔札。

生公石:虎丘大石名。传说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尝于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为之点头。

如月:对月发誓。“有如”或“如”,为古人设誓句式。《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临河之誓:“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一录蜀中妓与情人饯别词:“若相忘,有如此酒!”皆指眼前一物作誓。

识(zhì):通“志”,记忆。

编后小语:

打破一般游记的写法,穿越了时空限制,文势时有腾挪,意象或作变化,一路写来,均有作者感受的隐隐跳跃。感受深者,则用墨如注;感受浅者,则微微点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受客体对象限制的传统笔法,显示出用审美感受来观照万物的“性灵”特征。

初至西湖记

袁宏道

题解:

本文作者袁宏道,文章名称:《初至西湖记》又名《西湖一》。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从武林门①而西,望保叔塔②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④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⑤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⑥,觅阿宾⑦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⑧、岳坟⑨、石径塘⑩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注释】

① 武林门:在杭州城北,宋代名余杭门,俗称北关门。

② 保叔塔:一名保俶塔,在西湖北宝石山上,始建于宋初。

③ 昭庆:昭庆寺。吴越天福年间建,元末毁,明初重建。

④ 东阿王:指三国魏曹植,他曾封为东阿王。洛神:洛水女神。其梦中遇洛神事见其《洛神赋》。

⑤ 万历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

⑥ 子公:方文僎,字子公,自万历二十二年至三十五年一直为袁宏道料理笔墨。袁宏道出游亦陪同。净寺:即净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

⑦ 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⑧ 六桥:指苏堤上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

⑨ 岳坟:在西湖北边栖霞岭下岳王庙内。

⑩ 石径塘:在西湖北。

陶石篑: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终国子监祭酒,与其弟陶奭龄(字公望,号石梁)均以讲学名。他系作者好友。

王静虚:王赞化,字静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学佛居士。

编后小语:

作者并没有采用通常写景的方法,细致精妙地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入手,以自己的观感带动眼前的景物,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在他眼里西湖已然成了有情之人,作者连用四个比喻,“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笔调自然,浑然天成。

最后一部分看似多余,实则锦上添花。“既解官吴会,于时尘境乍离,心情甚适。山川之奇已相发挥,朋友之缘亦已凑合”,这是何等乐事,而乐事当需乐景,故此两者缺一不可。

与冯秀才其盛

袁宏道

割尘网,升仙毂①,出宦牢②,生佛家,此是尘沙第一佳趣。夫鹦鹉不爱金笼而爱陇山者,桎其体也;雕鸠之鸟,不死于荒榛野草而死于稻粱者③,违其性也。异类犹知自适,何以人而桎梏于衣冠,豢养于禄食邪?则亦可嗤之甚矣。

一病几死,幸尔瓦全,未死之身,皆鬼狱之余,此而不知求退,何以曰人?病中屡辱垂念,忽承大士之赐,甚隆④素怀,走⑤欲言之久矣。谢不尽。

【注释】

① 仙毂(ɡǔ):犹言仙车。毂是车轮中心插轴部位。

② 宦牢:以官宦生涯为牢狱。

③ “雕鸠”句:意谓处荒榛野草之中而能活,被人捕养,以稻粱饲之,却活不下去。

④ 隆:此处略同振奋。

⑤ 走:我,谦词自称。

编后小语:

这是篇尺牍小品。袁宏道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了任情顺性、自适人生的思想。文章以鹦鹉爱陇山、雕鸠不死于荒榛野草为喻,形象地警示世人:动物尚且自适,人难道还不知自省悔悟吗?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下层官吏改变不了受压迫的地位,精神总是受到钳制,所以袁宏道力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然的态度是符合当时人们意愿的。又因为是自己的切身体验,因此文章显得真实而有说服力。

虎丘中秋夜

张岱

作者信息: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爱好广泛,富有审美情趣。。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葸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②,渔阳掺挝③,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④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⑤,不辨拍煞⑥。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⑦。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箫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⑧,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⑨,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⑩?

【注释】

① 申文定:明人申时行,卒谥文定,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曾任嘉靖时首辅。

② 十番铙钹:亦称十番锣鼓,民间器乐乐种,以吹打乐器为主,常用于喜庆婚丧等场合。

③ 渔阳掺挝:鼓曲名。掺挝亦作“参挝”。《后汉书·祢衡传》:“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李贤注:“参挝是击鼓之法。”

④ 锦帆开、澄湖万顷:“锦帆开”指传奇《浣纱记》第十四出《打围》中的“普天乐”曲。这是旦贴扮宫女领唱的合唱曲,首句为“锦帆开,牙樯动”。“澄湖万顷”指该剧第三十出《采莲》中的“念奴娇序”曲。这是净扮吴王领唱的合唱曲,首句为“澄湖万顷,见花攒锦绣,平铺十里红妆”。

⑤ 丝竹肉声:指弦乐(丝)、管乐(竹)和歌唱(肉)声。

⑥ 拍煞:拍指整套曲的中段,煞指其结尾曲。

⑦ 藻鉴:指评量和鉴别人才,多指考试甄别。

⑧ 寂阒(qù):寂静。

⑨ 寻入针芥:旋即进入细微之处。针芥,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

⑩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假使不是在苏州,哪里寻取这么多知音的人。

编后小语:

读这篇文章,要着重领会的是作者描写声音的手法。作者通过文字展示了中秋节一年一度的昆曲表演盛况,让人感受到了曲艺的惊人魅力。但是他没有用长驱直入的手法去渲染,而是不惜笔墨,层层铺垫。先从众人鳞集,登高望月的盛大场面入手,再依次描写万众齐唱、一人洞箫和昆曲清唱的表演,水到渠成,真实自然地显示了表演者浑厚的音乐功底和绝美唱腔。

写虎丘盛会的文章很多,但张岱以独特的视角、传神的笔墨写出了昆曲清唱的绝妙技艺,“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不止写虎丘盛会,也替昆曲作传记。

祭妹文

袁枚

题解: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是古代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作者的痛伤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增强了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作者信息: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购筑“随园”,自号随园老人。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尊唐之说,不满神韵派。

乾隆丁亥①冬,葬三妹素文②于上元之羊山③,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④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⑤,遇人仳离⑥,致孤危托落⑦。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