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五)
12323600000011

第11章 关汉卿和元杂剧(1)

很多人喜欢把中国的关汉卿跟欧洲的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而关汉卿的生平也跟莎翁一样扑朔迷离。到现在为止,我们只知道他生活在十三世纪,大约是由金入元的人物。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之所以对这位伟大的戏剧家记载寥寥,主要是因为他不属于士大夫文化。其实,宋元时期的农工商业较之前代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相对丰厚,除了培育出士大夫精英文化外,社会基层也流动着内容丰富的平民文化(或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等)。就文学领域来说,白话小说和戏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在宋元时代。特别是到了元代,一方面是汉族士大夫不肯与蒙古族的统治者合作,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难以欣赏过于精致的士大夫文化,所以元朝的京城大都(今北京)几乎就成了通俗文化的天下,关汉卿的戏剧就是这种通俗文化孕育出的奇葩。与士大夫相比,他的生活缺少保障,看来是一个以编剧和演出为生的职业戏剧人,所以他不可能把每一个作品都打造得很精美,但那种不加雕琢、酣畅淋漓的生气,恰恰是当时的士大夫文学所缺乏的。

以关汉卿作品为代表的元代戏剧,被我们称为“元杂剧”。“杂剧”这个名称有着颇为复杂的来历,大致来说,宋代的“杂剧”有点像现在的小品或歌舞表演,而“元杂剧”却是具备了基本角色的戏曲,一般每本分为四折,唱、念、做、打,色色具备,尤以关汉卿的杂剧最富有舞台感。明代以后,渐渐产生一些只能看剧本,不能实际演出的“案头”作品,而整本演出的情况也确实越来越少,折子戏成了主要的舞台表演形式了。

杂剧流行于北方,在南方产生的另一种戏曲形式叫做“南戏”,它不受一本四折的套数限制,可以具备更大规模。“南戏”的全称是“南曲戏文”,据说起源于浙江的温州,后来发展为明清的传奇。所以,宋元的戏剧,完整地讲应该有北剧和南戏,但现存的南戏作品比北剧要少得多。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节选)

马致远

题解:

《汉宫秋》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源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作者在创作时,参考了民间传说,融入了历代诗人咏唱王昭君的诗词中的一些思想情感,又联系元代社会民族压迫比较严酷的现实,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上比以往的故事做了较大的改动。全剧共四折,本书选取第三折。这一折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匈奴大兵压境,王昭君自请和番。汉元帝不得已为王昭君送行,二人难舍难分。昭君行至番汉交界处投水而死。番王愤怒,将毛延寿绑送汉朝,汉番依旧和好。

(番使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①,送入冷宫。甫能②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③。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④。”(驾引文武内官上,云)今日灞桥⑤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唱)

【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⑥改画汉宫妆,我则索⑦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

(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驻马听】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怏⑧,小家儿出外也摇装⑨。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与旦打悲⑩科)(驾云)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驾唱)

【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

(旦云)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诗云)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驾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番使云)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驾云)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别科,驾云)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唱)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兄弟】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月昏黄,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煞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火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番使云)这是黑龙江,番汉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跳江科)(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诗云)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王暗地私奔;将美人画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作者信息:

马致远(约1250—1321或1324间),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仕途不显达,曾做过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退出官场,隐逸山林。曾参加大都的“元贞书会”,与人合编过杂剧。因他不满现实,受道教影响很深,所以作品多以神仙道化内容为主,有“马神仙”之称。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声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列。所作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

【注释】

① 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有关王昭君的史书记载,见于《后汉书·南匈奴传》,但情节非常简单,其中并无毛延寿之事。《西京杂记》卷二对此事有所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作者根据这种记载和相关传说加以再创造,创作这一故事情节。

② 甫能:刚刚能够,好容易能够(下文常有转折)。也说“不甫能”、“不能够”。“甫”或作“付”、“副”。

③ 形像:图像。

④ “红颜”句:出自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之二。

⑤ 灞桥:桥名,本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人也多于此桥送别,所以也叫它“销魂桥”。

⑥ 生:硬生生,勉强。

⑦ 则索:只得。

⑧ 悒怏:忧郁不乐的样子。

⑨ 摇装:饯行的一种习俗。远行者择吉日出门,与亲友饮饯江边,登舟移棹即返回,另日再启程。

⑩ 打悲:装作悲伤的样子。

劣了宫商:音调不协的意思。

李陵台:在元代的上京。李陵,汉武帝时名将,曾带兵与匈奴战,因兵败无援而投降。

椒房:汉代皇后所居的宫殿,以椒和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

菱花镜:古人称镜子为菱花。

兜的:陡然,立刻,又作“兜地”。

李左车:谋士,曾辅佐韩信攻下燕、齐二国。萧丞相:即萧何,汉初功臣。

不沙:曲中衬字,无义。架海紫金梁:比喻对国家很有用的栋梁之材。

铁衣郎:指戍边的兵将。

糟糠妻: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后汉书·宋弘传》记载宋弘对汉光武帝刘秀语:“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小鹿儿心头撞:紧张得像小鹿在心脏里跳动。

央及:恳求,请求。

一字王:王号为一个字的王,地位最尊贵。

兀良:曲中衬字,无义。

禁:经受,承受。

“动关山”句:杜甫《阁夜》诗中有“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诗句。

糇粮:干粮。

携手上河梁:表示惜别之意。

“我煞”两句:煞,无义,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行,用在表人的名词之后,略同“辈”。火,通“伙”。“笔尖儿那火编修”:指古代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这两句意思是,我本想向大臣们说一个推脱的谎,但又担心那些记录我言行的史官们议论。

毡车:挂毡毯的大车。

黑龙江:一说指黑江,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可证。

浇奠:将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的意思。

把都儿:蒙古语,勇士。或译作“巴都儿”、“拔都儿”、“把突儿”等。

哈喇:蒙古语,杀。“喇”或作“刺”。

依还:依旧。

编后小语:

历代写王昭君诗词很多,但大多是“红颜胜人多薄命”的主题,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一改往日的形象,是一位大义凛然、爱国多情的美女,而汉元帝也如唐明皇成了一位多愁善感、用情专一的皇帝。这一折主要是写灞桥分别时汉元帝的离愁别绪以及对往日的追思、对别后的嗟叹。对离别时心理的细腻刻画和对意境的独特创造是这一折戏剧的主要写作特点。“梅花酒”“收江南”两支曲被王国维激赏为“写景之工者”。其中以汉元帝的幻觉、错觉所引发的虚景写实情的手法犹有特色,也最易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作者以诗笔入曲,唱词的对仗工整,“梅花酒”中顶真句法的运用,使曲文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乐感。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节选)

关汉卿

题解:

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本事,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单。关汉卿根据史实,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改编和创造,创作了这部历史题材的杂剧。大致的剧情是这样的:三国鼎立时代,吴蜀间的利害冲突愈发激烈,东吴的名臣鲁肃意欲为东吴索取荆州,曾设下埋伏邀请关羽赴宴,暗地里想劫持关羽以要挟蜀国归还荆州。关羽明知对方已设下圈套,但凭借自己高超的武艺和超人的胆识,单刀赴会。席间,他严正地驳斥了鲁肃要求归还荆州的种种说辞和理由,并使用智谋迫使吴军不敢轻举妄动,全身而退,胜利返回。关汉卿成功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这部杂剧的剧情和关羽形象对时代稍后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及《三国志通俗演义》影响很大。全剧共四折,这里节选第四折。

作者信息: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之说。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鲁肃上,云)欢来不似今朝,喜来那逢今日。小官鲁子敬是也。我使黄文持书去请关公,欣喜许今日赴会,荆襄地合归还俺江东。英雄甲士已暗藏壁衣之后,令江上相候,见舡①到便来报我知道。(正末关公引周仓上,云)周仓,将到那里也?(周云)来到大江中流也。(正云)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也呵!(唱)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②,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③,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④。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⑤。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