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讲析高考满分作文
12322100000071

第71章 福建卷(2)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作者由话题展开联想,引出“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观点。文章层次感较强,从对个性的阐释入手,然后又提出个性必须符合“圆”这个规矩的限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构思巧妙,体现了作者良好的作文功底。

【优秀作文5】

执子与通子

福建考生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的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行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绿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怨无悔。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一生鞠躬尽瘁……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会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人生图形吧!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内容充实饱满,文字流畅,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开篇即切入题意,作者以“执子与通子”为喻,通过联想,把两种不同处事风格、生活方式的人进行比照,展示他们的各得其所、各有所长的生活状态。本文作者的写作技巧高明之处在于,不是机械地阐释道理,而是以诗化的语言、亮丽的文采,铸就了这篇佳作。

【优秀作文6】

晶莹雪·寂寞林

福建考生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流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

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一、大家闺秀篇

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商贩小姐统一的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儿去找啊。

宝钗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外露,仅是在凤姐儿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可是从这对事情的处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

其次,在大观园中要比的便是美貌与才能,这两样她都具备,此乃天下奇女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友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大家闺秀特有的温和。

二、泪水长流篇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的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为什么如此的多,哭得让人断肠。

在大观园中,这位恐怕是最引人注目的吧。由于家庭变故,从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样,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里,黛玉有的是水一样的柔情。

对待自己的爱情,黛玉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打破了这些规矩。尽管她最后含恨而死,但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

虽然黛玉有时会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这始终无法抹去和遮住她独有的光辉。黛玉啊,你就像是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与众不同。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三、合篇

无论宝钗,还是黛玉;无论是圆,还是星,她们各有各的光辉,各有各的美丽。宝钗的规矩——像圆;黛玉的新颖——像星。

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王;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让自己闪耀着独特的美丽光环。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以“晶莹雪·寂寞林”为题,题目充满诗意。作者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古典文学,形象的比喻一开始就吸引读者的眼睛。作者将目光投注在名著《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薛宝钗与林黛玉身上,用辩证的目光看待这两位人物的在生活中的不同遭遇,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整句与散句错落有致。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为全文增色不少。

【优秀作文7】

圆润锋芒

福建考生

朝阳与落日总是更能令人感动,只因那一刻他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辉光。

——题记

历史的演进一如浪潮,总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风口浪尖,擎起前进的大旗,同时,老迈陈旧的慢慢没入时间的深渊。然而在涌动的浪花背后是广阔深沉的海洋,这一动一静的转换结合,构成了历史和人生完整的美感。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永远怀想。

然而,花总是会谢的。渔阳鼙鼓终于让大唐盛世成为了历史。锋芒的绽放常常是一种能量的迅速耗散,当潮水涨起时潮落也就成为必然。余秋雨说,唯有不张扬不激越的事物才能长久。我想,这便是历史的法则。火烧岛上的柏杨遭到长期的囚禁和妻子的抛弃,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并最终从一个愤青成长为一个热情却不偏激的思考者。锋芒毕露没有错,然而我们要找到一种更持久的方式。路途是遥远的,若一路狂奔而去,我们很可能如古希腊马拉松英雄一样,在冲过终点后倒下;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虽然慢,但终会到达。这就是年少轻狂之后的思考和成长。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的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当我们年少时,要有绽放锋芒,展现自我的胆略;在我们的成长中,要学会慢慢使自己圆满,丰盈起来。成长,便是如此的一个充实的过程。当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渐变,便能如朗月朝阳般,向世间投射出圆润的光芒,我们便是历史的大海中纯粹与丰满的一滴水珠。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