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讲析高考满分作文
12322100000038

第38章 山东卷(3)

我未飞上过星星,但我心曾知,那儿同样有纤瑕,近观之中有灰尘,有石渣。于是,我闭目沉思:纤瑕是近观时那份孤寂,那份抑郁,如屈子一般;纤瑕是近观时的那份落寞,那份伤感,那份执著的艰辛……

遥望星空,真的,真的很美;近观星空,的确,的确很是复杂。……一颗心,思索人生;一份情,回报生活。遥望会是晶莹,而近观同样有纤瑕。海风拂人,我想起遥望时星星的晶莹。我在遥望与近观中慢慢长大……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题标题新颖,具有对比性,作者开篇由虚处落笔直抒胸意,文章从第二段开始涉及到具体事例,引出屈原、海子和凡·高三个典型人物,而含蓄地点明了晶莹与纤瑕的关系,如“晶莹的同样是一种信仰,纤瑕的又是一种信仰之后的艰辛”。作者在结尾处婉约地道出了人生不可避免地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成长的深刻哲理。文章用多种比喻来比拟“晶莹”、“纤瑕”,形象生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相当扎实。

【优秀作文9】

美,距离的忧伤

山东考生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我们大可想像,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相怨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己知”的君王的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而当今这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爱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以“美,距离的忧伤”为题目,阐述对古典之美的认识。作者以自己敏锐的目光,描述在现代社会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下,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文章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体现出作者对“距离”的理解和感受。认识上由偏执趋于理智的双重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优秀作文10】

眺望

山东考生

人类在创世之初,就有贪婪的好奇,人们总是不断追寻、不断探索,遇到一座高山,就想翻过去看看山的另一面有什么,遇到一层薄纱,就想掀开来,瞅一眼隐藏的秘密,而在无尽的探索中,我们是否已经丢失了一些东西?直直的紧盯前方的双目,可曾在远处眺望过美丽?

牛顿在探索了一生之后,终于歇下脚步,他将精力转向了似乎与科学背道而驰的神学,人们都在叹息,人们都抛弃了他;然而,他真的失去了本真了吗?真的所谓精神失常了吗?不!我们不会相信这些只看重成果奖项的人的话,我知道,牛顿在穷其一生的科学研究之后,已经顿悟,宇宙之大,不会在乎人类自鸣得意的小智慧,越是深入的探索,越是能体会到造物的深奥与不可窥探,只有肤浅的人才会拿着一点点小发明高喊“我看清了世界”,牛顿探究上帝,更不是祈求通往天国的路,他只是在山脚下眺望山顶美丽的风光。

周敦颐有诗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中国人关于距离美的含蓄表达。难道称不上精吗?绝世的美人难道非要放大到毛孔可见才看得见美?五彩的油画难道必须被肢解为一块块的色斑才能体味?精妙的诗句一定要把一个字扩成一段话才能欣赏?这个世界已经够烦琐了,一定要将细节一一展现吗?

滚滚红尘,不尽爱恨情愁;芸芸众生,谁能乘云归去?与其在世间滚打,不若畅饮山巅,共红日沉浮。南山下的名菊,映着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一般笑容的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污浊的尘世,无尽的诱惑,金钱、爵位、声名,然而,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谁又能看得清呢?有时,回头不顾,在青山外眺望这似云似雾的一切,也是一种勇气。

人都会有追求,也都会有一探究竟的渴望,然而,有时努力追求的是一种残缺,而在远处眺望时,你收获的却是完美。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情、理、趣融合为一的议论文。文章虽然以“远距离产生美”命题立意入题,却能于现实的纷繁复杂中寻求精神上的栖息,得出“有时努力追求的是一种残缺,而在远处眺望时,你收获的却是完美”的道理,论证清晰透彻,结构有条不紊。作者能从文学、生活、艺术等层面辩证地论述距离的含蓄美,立意新颖而独到,尤其是用设问来激发读者情怀,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

【优秀作文11】

草色遥看近却无

山东考生

古人看月亮,猜想那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人间仙境;但从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那刻起,婵娟的桂宫变成了一个处处坑洼的丑陋的球体。

仰望星空的人,总认为星星是宝石;但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和地球一样,有灰尘、石渣。

一块纤尘不染的白布或一块白璧无瑕的美玉,总是代表着完美和纯洁;但当放在显微镜下时,各种微小的细菌与细密的纹路尽收眼底。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生活中,眼睛也可以欺骗你。

同一样事物,人们在脑中想像的和实际中存在的有很大差距。在很远的地方看与在很近的地方看,同样有不小的距离。记得有一年暑假,妈妈带我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导游遥指一片山头,说那里是电视剧《还珠格格》拍摄地,我和妈妈都很激动,那漫山如茵绿草和悠闲的马匹正是我们这种在都市樊笼里的人心驰神往的。我们顶着大太阳奔到那座山上,定睛一看不禁大失所望。远处看大片的绿草实际上只是三三两两的分布在贫瘠的土地上,俯身看草下土地,各种各样的昆虫清晰可见,那些马匹臀部还有厚厚的马粪,不断甩着尾巴驱赶成群的牛虻。这就是人间天堂?一座山上的草地与马匹,只隔着几百米远,便可以有如此大的不同,更何况那与地球相距几万里甚至几光年的月亮星星,以及比肉眼分辨率小一千倍的显微镜下的世界?

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同样会闹出笑话。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当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为”固然不可,但“目见耳闻”不是全部。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想做一个智慧的人,就应当远观近看,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分析万事万物。唯有此,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文章标题引用了我国著名诗人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的一句,标题引用得非常巧妙,作者水到渠成的叙说,终于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比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