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讲析高考满分作文
12322100000020

第20章 安徽卷(1)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我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6)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读”这个词,现在使用得极为广泛,读风景、读人物、读社会,等等。这一题目包罗万象,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文题拥有着一种人文关怀。

题目的提示材料包含了一定的哲理。第一段话是几个比喻句组成的排比句,点明了读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告诉考生既可以“读”自然,也可以“读”社会;既可以“读”父母,也可以“读”老师;既可以“读”同学,也可以“读”我等等。第二段第一句话阐释了什么是“读”,接着是由几个四字句组成的排比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的语句展开,阐明了“读”的意义。在审题时需要抓住这样两点:一是如何“读”,为什么要“读”。二是对“读”本身加以剖析,从而使人感到这种“读”是富有深意的“读”。

从写作角度来看,话题“读”题目宽泛,比较大众化,很贴近实际生活。但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因此在写作时,选题的角度要小一点,否则会出现大而空的问题。例如拟出关于“读人生”、“读社会”这样大而不当的标题,文章写下来很容易变的空洞。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考生需要根据审题时所确定的方向,恰当地选取切入点,充分发挥,从而写出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人生感悟,有深度有思想的佳作。

【优秀作文1】

读弦

安徽考生

题记:读尽人生一条弦……

在恍惚迷离之中,几人能把真谛看透,伴着亘古的记忆,生命是根华美如涛的弦。

朵朵落红如阵阵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一江水流,试问躲在汨罗深处能否把清江看透?江水长流,欲抽刀断水,无奈斩不断的情长,一月如豆,江水鱼唇般舐着你久久不肯皈依的灵魂,哪里是你的表白?哪里是你的孤寂?哪里是你钟情的花环?“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何等悲凉而又无奈的呼唤啊!也罢!也罢!你挥一挥衣袖,把梦揉碎在浮躁间,我读出了你弦外的沧桑。

月满西楼,杂花生树,伴着历史的沉醉,红袖鞋舞不出太多的石榴裙,有时心如惊起的鸥鹭,四处窜飞,“怎一愁字了得呢?”这难道就是你读尽人生之后的感慨吗?所有前时的旧梦也只能是纷纷扰扰之中难以遣怀的慰藉,读你的人生,就像晓风牵出的残月,静静挥泻着幽幽清晖,照在一湾逝水中,有无尽的滋味。凄美的撩人这让我想起世间最令人心疼的是女人和瓷器,瓷器易碎,而女人如花,朵朵叹息,那是花枯见骨的伤痛,像无形的倾轧撕裂着一个女人的甜美的容颜。而李清照正是以她那个女人特有的弦,奏出一曲不朽之音,令人疼爱,又令人宛惜。

伴着红袖添香的故事,总使人想起蒲松龄,不管促织的脚步,还是牡丹花的香玉,或是画皮撕下的狰狞,总使浮现出他那独发的人格风采。读史使人明智,读妖使人多情,孤灯之下,夜雨纷纷,一本聊斋在手,鬼妖闯入心中,令人遐想。读过蒲松龄,总有一曲弦外之音,冥冥入耳,传于天际。

读不尽的人生,读不断的沧桑,娜拉的出走,苔丝的温柔,或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泰戈尔不朽的童心,都是不同的人生之弦,人生之趣。

雾里看花的纷扰,水中望月的期盼,为生命读弦,像高山流水之曲、二泉映月之音,奏出不朽,奏出恰同学少年之志,像屈原为民奏曲,李清照为爱弹琴,蒲松龄为世道不平,不朽之人需不朽之志,不朽之曲需不朽之弦。

为人生奏弦,让自己生命如弦,读出一曲清音。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作文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古诗词的意蕴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诗意浓郁,作者以读弦喻指读人生之路,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文章选取文学史上三位名人,描述他们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孤守着那一隅精神家园的情景,文章一唱三叹,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文采斐然。

【优秀作文2】

读·感悟

安徽考生

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的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羞涩,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深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意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悟到的却是痛失爱人后弥漫在生命中的绝望。

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

漫漫人生长路,在悠然的午后时光感动,在静谧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熹微中彻悟,不失为美丽。

因为读书,因为感悟

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抒情散文,行文“形散而神不散”,围绕“读”这一题旨,通过对庄子、李白、司马迁、李清照、苏武、谭嗣同以及林黛玉、三毛等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仔细品味和认真解读,把读和感悟联系起来,抒发“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的感慨。文章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尤其是文中大量古诗词的引用,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

【优秀作文3】

读你,也读我

安徽考生

那是很久远的一个故事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当时正在读大学,在那个知青下乡的年代,他不可避免地被轰轰驶来的命运之车送到了东北。东北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那是一般人根本料想不到的。天气是要命的冷,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又没有东西吃,只能凑合着吃些树皮草根,夜晚根本不敢睡觉。一来是那里的野兽多,二来是怕自己睡着之后永远都醒不过来了。人在那种情况下很容易绝望,甚至退化到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很多人去偷去抢,他们看到能吃的就抢,能穿的就拿。唯独他,默默地啃他的树皮草根,吮他手中的雪团,最终他还是活了下来,回到了城里。当许多年后别人追问他当时为什么不与别人一样时,他回答说:“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那一大堆一大堆的书一直在我眼前晃动,它们让我最终没有越过那最后一道道德防线。它们时刻在提醒我,我是一个人,而不是野兽。”

这个故事让我久久无言,能够让一个人在最困难的境地保持尊严的,居然是他曾经读过的书!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不是不知道啊,他的选择,也许就是在放弃生命啊!也许有些时候,书籍什么都不是,不是阳光,不是空气,不是面包,不是营养品,不是智慧,不是勇气……它只给人尊严,给人坚持的力量。它以它那悠远而绵长的力量,塑造一个个健全而完整的心灵。我一向认为,在书海遨游过的人,至少不会泯灭所有的良知。书籍是那样一种精灵,它总会留给我们一些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触动的东西,它在不知不觉中输给我们正义和友善,它让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始终揣着一份真诚和信任。不是吗?冰心老人为什么到晚年还保留着那份童真童稚呢?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之后依然还能交出真心呢?书籍对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即使你走遍天涯海角,即使你历尽沧桑变幻,它也一直都在你的灵魂深处。哈佛大学有句校训: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你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你心灵的故乡是那么亲切和实在,你的人生是那么美好和纯洁!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由一个下放知青当年的故事引入,叙事要言不烦,叙事结尾以主人公富有哲理的话自然转入议论,过渡巧妙,了无痕迹。议论部分深刻而又内敛,不露锋芒,说理透彻。引用冰心和三毛的事例信手拈来,毫无斧凿之感。篇末以哈佛的校训作结,升华主题,又能够紧扣话题。文章语言精炼,从容自然,透出了作者对生活、历史、人生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

【优秀作文4】

水之言

安徽考生

世间万物,各有其形,有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什么是永恒,如山。有以己之百转千回嘲笑世间万物僵形拙步,如风。唯有水,集温柔与力量于一身,融祥和与坚毅于一体。古人云: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说的不是这个道理吗?初读水,在青岛。大海有如一位慈祥的母亲,静静地看着一群渺小的生灵在她身边嬉戏玩耍。放眼望去,一边是金黄的沙滩,另一边是遥远的天际,而大海就在中间卧着。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电闪雷鸣,大海总是那样平静,那样安详。

大海以一个强者却不强势的姿态让我懂得,真正的成功者不是站在前台指指点点的角色,真正的成功需要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包容一切的成熟。再读水,在黄果树。早已听说黄果树瀑布壮美辽阔。可真正看到了那飞流而下的水帘时,却发现语言在这一刻已变得多余,在未到达瀑布之前,所见之景都是如此妩媚动人,而到了瀑布跟前,那千军万马奔腾而下的气势让先前的所有美景相形见绌。我惊异于这看似柔弱的水竟能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瀑布以一个勇敢者的姿态使我明白:生命中需要不顾一切奋勇向前的决心,需要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斗志。

终读水,在黄龙。满目皆水。那从石缝中渗出的溪流,那散落在叶子上的露珠,那空气中弥漫的丝丝水汽——这分明就是一个水的世界、水的乐园!细细看去,那光滑的石子上刻着的一道道细细密密的纹路,不正是水流经过所留下的吗?多少年前,这些石块是那样的棱角分明。而如今,在水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下,他们终于收起了往日的棱角,变得圆润而光滑。这需要怎样的一种耐心和毅力!若没有夸父逐日那样的决心,何以做到?若没有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坚忍,又何以成功?黄龙之水以一个含蓄却有坚毅的姿态令我记住:只要拥有信念,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永不放弃,奇迹终会出现!

捧一滴水在手心,心中对这些精灵们充满了敬畏之情,它们带给我们的心不仅仅是生命之源,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啊!

水的确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江河湖海还是溪流瀑布,它们含蓄却不怯懦,自信却不张扬地向人们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水之言,你读懂了吗?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选取水作为读的对象,立意深远,作者在描写水的各种形态的基础上,突出了水的“气质”与“个性”,这是作者对水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文章用“初读水”、“再读水”、“终读水”层层深入,对水的解读由浅入深,最后点明中心:水的确是大自然的杰作,无论江河湖海还是溪流瀑布,它们含蓄却不怯懦,自信却不张扬的向人们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该文在结构上层次井然,布局有条理,清晰美观。

【优秀作文5】

品读人生

安徽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