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讲析高考满分作文
12322100000017

第17章 江苏卷(1)

【作文题目】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还有人说……

要求: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文题诠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作文命题充分体现出新课标“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

文题列举了两个“有人说”,之后用了省略号,表示“人和路”的关系还有多种。如何理解这两种文题所表述的内涵?首先看第一种,这是鲁迅的话,言外之意是要敢于走,要敢为最先,敢做先驱者,为后人闯出一条路来。第二种,实际上是在众人走的路之上,要学会自主选择,不要被人家的路所左右,要独辟蹊径。

具体写作上,考生不妨多注重选材,古今中外,“路”的故事包罗万象,不胜枚举,作者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路”的描述清晰地反映出自己的观点。在写作技法可根据自己的擅长进行发挥。例如,写记叙文,要注重“情节与人物”,要强调“细节描述”,使文章富于生活气息;写议论文,要确立有个人见解的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据严谨,把道理说清楚。

【优秀作文1】

人与路(一)

江苏考生

大漠长烟,孤泉冷月,萧萧声,长风千年。我背倚着莫高窟颤抖的身躯,前方,是路,玄奘寂寞半生的信仰之路。敦煌百年耻辱,西行路千年风霜。

史载,玄奘西行,大多孤身一人。《西游记》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

悟空,这个几乎为所有男孩子崇拜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他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敢于与一切挡路者搏杀。开路,总是伴随着牺牲与流血,但是,只要有勇气,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开路者就能如孙悟空那样,有铜臂铁手,有金刚不坏之身。玄奘就是这种意志如铁、心志如钢的开路人。

八戒,他常常是被嘲笑的吧,可在我眼中,他是最懂得坚持的。没有诱惑,无法显示坚持的可贵;没有犹豫,无法彰显坚持的艰难。西行的八戒,动摇的最多,可他坚持到了最后。这份难得的可贵,是许多行路者坚持的动力。八戒,贵在坚持。韶华数载,寂寂半生,无数次,面临生死绝境。沙漠带给人的恐惧和绝望,在八戒咬紧的牙关中,消散。

沙僧,他总是默默的。小说中,他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老实本分。沙僧在三师兄弟中,道行最浅,可他的步伐却丝毫不慢。这才是行路的生活,也是沙僧西行一路的生命状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独行在浩瀚沙海,无朋无伴。寂寞,对于一个独行者来说,比自然的灾难更可怕。可沙僧的心中,有他至上的佛,在他深沉的目光中,可以看见他不寂寞的心灵。

玄奘,作为师傅,他的生命诠释了信仰的意义。行路难,多歧路,信仰是一切勇气和坚持的来源,是与寂寞抗争的力量。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真正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强者,他是一切力量与伟大的象征。

烈烈的边塞之风,吹得我生疼,更心疼着流落异国的中华宝藏。今年,距王道士打开敦煌文明宝藏的耻辱之年,恰逢百年。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们,你们也一定常站在这里,西望玄奘之路吧?是不是在这眼前的路上,你们悟得了勇敢和坚持,学会了忍受寂寞?然后,我知道,你们一定会举步行路,追寻着玄奘,去拯救莫高窟,拯救敦煌文化,拯救中国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祈祷。如今正在考场上作文奋书的考生,明天,也将踏上玄奘的路,踏上敦煌学研究者的路,踏上中国文化复兴的路!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情、理、趣互为融合的议论文。不仅观点新颖独到,而且说理透彻形象。虽为论说道理,颇似散文小品。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将“悟空——开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坚持”、“沙僧——寂寞者的隐忍”,演绎为“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

此文也颇具个性。全文逻辑谨严,一气呵成,时有闪光妙句。

【优秀作文2】

人与路(二)

江苏考生

在友人印象中,瞿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瞿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瞿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瞿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文中,表现出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著、迷茫、孤独与无奈等情绪。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在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这样的人生,常人无法解答。它提醒我们:人与路,路与人,这超过“表现”所揭示的含义。其间的深远,要用生命去体会。

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他们总是被人遗忘或想起。被人遗忘,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间的分别又在哪里?我不清楚,或许只有路上留下的点滴,提醒人们,怎样的人曾在怎样的路上走过。

同瞿秋白一样,历史的大路上,走过了太多的丰富的生命。而瞿秋白的人生之路,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去评定身边的一切。不是什么人即什么路,什么路即什么人。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独具个性的有关人物的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人”与“路”,对瞿秋白的人生之路进行阐述,革命先驱瞿秋白,所走的是一条“独特的人生路”。作者用具体事实加以叙述和评论,视觉同样独特新颖,并且充满了人文的关爱。尤其是文章的结尾,“明于此,我们方能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而不是迷茫于臆测……”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优秀作文3】

人与路(三)

江苏考生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而号哭,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繁杂的陌路人。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还是在青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本文在夹叙夹议中评说了阮籍的“人生之路”,通过“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来评说阮籍“猖狂”不羁的人性,从而赞成他的这种不怕“世俗的指责”和“世俗的猜疑”的“踽踽独行”的人生之路。作者文笔洒脱,语言颇有力度和深度。在叙述中注重细节的描述,使文章更加具有张力。

【优秀作文4】

人与路(四)

江苏考生

我是人吗?我不是,我是人形的鸟。我走路吗?我不走,因为我会飞翔。

本来我想以“零分”结束最后的考试,可是想飞的我看到这个题目心动了。所以,这作文不能空着,我要放弃倒数“状元”的“耻誉”了。

人要走多长的路才可称之为人?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哪个哲人能够回答?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话听得厌了;“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这话说得怪了。我说,人的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曲线或直线,我们脚下踩的是土壤是水泥是柏油是地板,或是一具具被同伴们掩埋的同伴的尸体。

有人说:人活着干吗,找出路?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吃去喝,去学习去工作,去出人头地,去生去死,去演绎生命,去……

有人说:活着,不代表存在;感情,同虚幻的梦一样;真理,是谎言的叛徒;世界,一个供人们游戏的场所;人,一种会思考和说话的生物;路,看不见,摸不着……

谁说得对?我眼前只想到高考、高考,我放弃,因为它荒唐,我用我的哲学结束这人与路的作文:题,好烂好烂

大学,好远好远

我的心,好乱好乱

我的世界,好烦好烦

今天走的路,好难好难

往后我的生活,好办好办

完成最后的考试,好惨好惨

爸爸妈妈和老师,我不是混蛋!

时间早着呢,接着写。我还是人形的鸟儿,我想变人。所以,今天试着做第一次飞行。我好害怕,我害怕翅膀张不开。管它三七二十一,我飞,想飞就飞,飞得荣耀,飞得漂亮,飞出人样儿。飞出这试卷,飞出这考场,飞出那“耻誉”,飞出那些“有人说……”!

栽了,栽了,我要栽了,我的羽毛飞离了我的身体,我的翅膀动不了了,身体也变重了,我要栽了……

栽进大海了吗?栽进峡谷里了?难道栽到了“路上”?天啊,我栽进了……里,这太可怕了。

好了,明天试我的第二次飞行。

得分指数

审题:★★★

立意:★★★★★

语言:★★★★

结构:★★★★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虽然不同于一般考场作文平稳规正,但并不是消极意义上拼凑的作品。文章没有所谓的陈旧的语言铺垫,有的只是一种诗歌般的灵感的火花。“人型的鸟”是本篇中一个非同寻常的立意,文章在具体描述“我”面对“人与路”的认识所产生的种种幻想和疑问:“人要走多长的路才可称之为人?”,表达了作者面对社会上不同的“路”的认识。“好了,明天试我的第二次飞行。”是文章中的关键语,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优秀作文5】

人与路(五)

江苏考生

我带着你的梦,牵着你的遗愿回到了你离开时的小巷,立在你走过的路的一头。

这条巷好深,深得令我心中略显凄凉;这条路好长,长得令我看不到另一头。我有些胆怯,有些犹豫,更有些徘徊。

我不清楚,是否因为你的走过,才有了这巷中的深路,也可能因为我的到来这条曾经的路又重现,我决定为自己,也为你走下去,踏上这条寻梦路。

一切照旧,江南依旧鸟语花香,江南雨巷照样迷人。我竟信了你,撑着把油纸伞,就像陈逸飞的《丽人行》那样。我走了进去,踏上你来时的路,带着迷惘,四处寻觅。

希望替你寻到那位从雨巷深处走来的丁香一样的女子,告诉她你的梦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