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最新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12320600000046

第46章 作文审题(2)

新材料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增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1. 审题审什么

(1) 材料本身的信息。可从材料的中心和材料折射的时代信息两方面去思考。

(2) 命题者的意图。可从命题者的观点态度和命题者暗示的信息两方面思考。

(3) 提示语信息。

只有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的思考,才能准确理解材料内含,准确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落叶归根,是游子回归家园的渴望;“打通物质欲望的坎限,迈上精神升华的阶梯”,是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对“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请以“家园”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则“材料+命题”式的作文,对于材料的审读把握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全方位思考:(1) 材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2) 这则材料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3) 材料强调什么,中心是什么。

(4) 材料映射出现实生活的什么现象。

这则材料的对象是现代人,材料赞成人类应该有一个家园,对家园的渴望与追求是人们,尤其是现代人一种强烈的感受。材料映射的社会现实是现代人只追求物欲,缺失了精神世界,荒芜了精神家园的现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思考,这则材料的中心就是:人类应该用心营造自己的家园,永葆家园的生机。

关于命题人的意图,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既可肯定用心营造、守护丰盈的家园,也可批评荒芜家园现象,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均可。另外,材料分号前后的两句话,前一句是“家园”的本意,即自然是动植物的家园,故乡是游子的家园,故国是海外赤子的家园……后一句是家园的比喻义,即一种高洁的精神,一种优秀的文化积淀,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等是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的家园。例如:“明知天下不可为而为之”的“仁爱”是孔子的家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地追求“修能”是屈原的家园,忠心不改,矢志不渝是苏武、文天祥的家园,赤壁山水是苏轼的家园,世外桃源是陶源明的家园……

总之,一则材料肯定有最集中的态度、主张、观点,命题人肯定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要认真分析,抓住主要方面、重要问题、主要矛盾,就能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审题、立意。

2. 审题的方法

(1) 抓关键句法——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一个人在他23岁时被人陷害,坐牢9年,后来冤案昭雪,他终于走出了监狱。出狱后,他开始了常年如一日的反复控诉、咒骂:“我真不幸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在监狱里度过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真不明白,上帝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解我的心头之恨啊。”

73岁那年,弥留之际,牧师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去天堂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病床上的他疯狂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的,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与我不幸命运的人……”

牧师问:“你受冤屈在监狱里待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牧师。牧师说:“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了你区区9年,而当你走出监狱本应获得永久自由的时候,你却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1年。”

此段材料末尾,牧师的话点明此人41年受囚禁的原因:“你走出监狱本应获得永久自由的时候,你却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1年。”此言揭示了这段材料的中心,也即是材料的文眼。据此可从正面立意: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从反面立意:囿于消极心态,会束缚自己。一般来讲,文眼常在叙事性材料的结尾处,常用议论性的话来揭示材料的中心,抓住文眼无疑是把握材料中心的最简捷直接的方法。

(2) 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2006年全国卷(乙卷)]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3) 辩证关系法——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再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者令人可敬可佩,因为他们有渊博的知识和超人的学识。试问学者治学的秘诀何在?

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张中行先生说:“心在天上,脚在地上。”

范文澜先生有“天圆地方”之说,既有灵活的头脑,有要有钻研的精神。

综合三位国学大师的治学经验,也就是“想”与“做”的关系,“想”即是大胆的创新思维,“做”即是按预先设想去脚踏实地地做,“想”是“做”的目标和方向,“做”是“想”的来源和支撑,弄清“想”与“做”互为因果的关系,就能正确地把握此作文的中心:成功的治学是,“想”为“做”提供了前提条件,“做”为“想”提供了事实依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说来,“想”不是“胡思乱想”,不是“理想”,不是“灵活的头脑”,不是“思想”,理清关系,也就避免了离题现象。

(4) 联系实际法——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思路往往是由物及人(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和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7年高考湖北卷】本材料将母语作为谈论对象,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开阔的思想表达空间,也创设了一个情感抒发的平台。材料最后几个词“感受”“学习”“运用”则概括了我们和母语的密切关系,只要认真揣摩,不难发现有很多写作角度。但细审材料,“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一句,暗示了较强的时代色彩和命题人较明确的意图:当今中国,汉语受到外语的强势冲击,网络文化正在侵蚀着纯正的母语,母语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正在被扭曲或弱化,如能敏锐洞察到材料的现实指向,联系汉语的现状,揣摩到命题人对汉语的忧思,就可以写出有强烈的思想与情感冲击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