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最新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12320600000039

第39章 高考要点(3)

解析:A项是对“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的转述,这个转述是否正确,关键要看“不可避免”与“客观必然性”语义是否相同。因为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能源高增长不可避免,A项符合文意。B是对“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的转述,原文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前后两个分句提示了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之间的因果关系,该项将原句颠倒,变换为另一个假设复句,但没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符合文意的。C项是对“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的转述,只是改变了原文的语序,但没有改变原意。D项是对原文最后一段的转述。根据原文可知,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只是一种经济行为,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再附以税费的激励,才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所以D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2) 文学类文章

在文学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考核中,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它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几乎每年的阅读题答案都是凭借筛选整合所得。

第一步,对文段形成整体感知,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

第二步,对符合题意的信息进行整理合成。筛选出来的材料,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载了关键信息的语料,不能直接用于作答,必须提炼加工;有的信息语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必须进行归纳合成。

第三步,对重新整理组合的信息,用准确的语言条分缕析地阐述出来。

例:2008年全国卷II第14题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解析:本题答案为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筛选并整合第一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①个要点;筛选并整合第三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第②个要点。

4.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生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不准。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文章主旨、题干的指向,准确“筛选重要信息”,答案偏离题旨不着边际。由于筛选信息题的答案文中都能找到,有的考生误以为将原文照搬就可以拿到分了,殊不知尽管有时答题的要点包含在考生的答案中,但由于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导致答案不够简洁概括,答偏了甚至答非所问,不能得分。

二是不全。主要表现为答案不完整、遗漏要点。应力争答题的要点全面。所以筛选的区域既要明确又要广阔,要在纵观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对要点的暗示。

三是不精。主要表现为虽然能准确“筛选”,但不会精要“整合”,大段照抄原文。

(二)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也就是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层次),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 方法指津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 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时,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第二,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解析: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第三,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

第四,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例如:①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③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①句引用孟子的话,②句紧接着解释,③句对①②句中所讲的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可见①②句之间,间隙最小,是第二层,解说关系,③与①②句间关系疏远,是第一层,并列关系。

(2) 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①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②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③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2.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应注意的问题

(1) 文章层次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须以对内容的把握为前提。同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适履。在划分意义段时,常常遇到一些位于结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归入前面,又可归入后边。这种段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在这种情况下,应看它的内容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侧重于前,则归附于前;侧重于后,则归附于后。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显然,这一段重点是总结上文,只有最后一句提示下文,所以应把它归入前边的意义段。

划分意义段,要防止两种不恰当的做法,一种是不该划开的地方,硬给切开;一种是不论什么样的文章,一律分成三大部分:开头、中间、结尾。这样划分,对理解文章没什么益处。

(2) 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与语言基础知识考查一般的语言的衔接题有所不同。除了要注意这组语言的衔接以外,还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其思路与行文习惯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这组语言与上下文衔接的对接点,从而找到这组语言材料的支撑点。

(3) 将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还原时,先研究文中空缺处的上下文(讲的什么内容,语言形式有何特点),再看被抽出的句子,根据内在的语脉语流的连贯,或根据语言外部特点的接近来敲定答案。

3. 高考考查常见的题型

(1) 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划分文章的层次。

例:2006年湖南卷《在山阴道上》第17题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该部分的大意是:解析:本文的结构思路非常清楚:去参观的路上——参观的过程——回来的路上。文中也有明显的标志性的句子:“中午到了绍兴城”“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第二部分写的是参观的具体过程,所以第二部分止于“我们还要见面”。该部分的大意是“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2) 按照要求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的中心。

例:2006年重庆卷《说村落》第16题

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解析:本题要求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出每部分的中心。《说村落》全文按照“引题——事例——拓展——反思”的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②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③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④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3) 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例:20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题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第①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取答区间应该是全文。一般说来,弄清散文安排材料的特点,首先要弄清楚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然后弄清楚围绕这根线索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叙事抒情的,抓住这两点,就抓住了材料安排的特点。《告别三峡》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①以“告别”为中心;②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问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或者是总领全文,或者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全文;内容上或者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或者是深化主旨。第②题中“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一句位于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主要是启下。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有二: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4)鉴赏谋篇布局的妙处

某篇布局的妙处,一般体现在线索设置、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