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最新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12320600000026

第26章 古典诗歌鉴赏(2)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

1. 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三、 表现手法

1.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借典故来表达自己抗金的豪情和决心。

2.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包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衬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6.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涵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8.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9. 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0. 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其中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1. 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 抒情方式

1.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3.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4. 叙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行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查一遍。诗人抓住这一细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

5. 借古讽今:借写古代繁华之都或古代历史事件、人物遭遇来喻今、伤今、讽今,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五、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 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2) 反映离乱的痛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词》、白居易《卖炭翁》。

(4)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登楼》)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词头·赤壁怀古》(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 思乡怀人

(1) 羁旅愁思。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词头·明月几时有》(6)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六、 语言特色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之分。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常见表语言特色的名词术语: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 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 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 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 幽默。就是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8. 婉约。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七、 炼字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1.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没有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