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最新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12320600000023

第23章 文言文(6)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 数量词做宾语,有时放在中心词后面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3. 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标志性介词有“以”、“于”、“乎”等)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具告以事。(《鸿门宴》)

4.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①不仁哉!梁惠王也。(《孟子·尽心下》)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5. 省略句:句子成分省略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判断。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蔺列传》)

2.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 省略宾语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蔺列传》)

②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廉蔺列传》)

4. 省略介词

①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二、 固定句式

固定的文言句式,又称固定句式,它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了解一些固定结构,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安……哉:难道……吗?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 比及、及、洎……:等到……的时候。如:洎牧以谗诛。

3. 不亦……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 曾不:连……都不。如:曾不盈寸。

5. 得无……乎:恐怕、莫非……吧。如:得无异乎?

6. 得无……乎(耶)、无乃……乎:表商榷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吧,不是……吗。如:师劳之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7.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惟手熟耳。

8. 庸……乎、宁……乎、顾(独)……乎(邪、哉)、岂……乎(哉):全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怎么……呢。如: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9. 何……之有,何……焉为:“有何……”的倒装,“之”做提前标志,有什么……的呢。如:①何陋之有?②夫子何命焉为?

10. 何哉、何也:为什么呢?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11. 何以:怎么、凭什么、用什么方法。如:何以知之?

12. 何(奚)为:①为何,为什么。如: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②何(奚)……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如: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为什么要……呢、用……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4. 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如:何其哀也。

15.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6. 何故……为: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如:何故怀瑾握玉,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7. 何如、如何、奈何、若何、何若:

(1) 动词“如、奈、若”+疑问代词“何”构成,可以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奈何取之尽锱珠。

(2) 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构成“奈(若、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8. 其……乎(与、也、邪、矣、哉):恐怕(大概、莫非)……吧、还是……吧、难道……吗、真……啊。如: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9. 其……其……:表选择,是……还是……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 孰与:跟……比较,哪个……如:①廉将军孰与秦王?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1. 是以:以是的倒装,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如:余是以记之。

22. 所以:①……的原因。如:此世所以不传也。

②方法;用来……的东西。如: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3. 有以,无以:有可以用来……的,有办法用来……的,没有用来……的;无法。如:①项王未有以应。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4. 有所,无所:有……的,没有……的。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妇女无所幸。

25. 之谓也:说的是……啊!这就叫做……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26. 有……者:常用于叙述的开头,突出叙述的对象,有……的人。如:楚人有涉江者。

27. 以为、以……为:①认为,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如:而陋者乃以斧斤求之。②用……做……,把……当作……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以之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28. 唯……(名词)是……(动词)、唯……(名词)之为(动词):译为:只……(动词+名词)如:①唯予马首是瞻。②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

文言断句及翻译

(一) 文言断句

1. 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2. 方法指津

(1)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以下试题,给画线部分断句: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③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④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前例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