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海派书画艺术散论
12319100000031

第31章 王一亭的传奇生涯及艺术人生(1)

王一亭的传奇生涯及艺术人生

在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王一亭是个十分重要的中坚人物。他就像前期的胡公寿一样,对海派书画整体的发展,特别是对领军人物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胡公寿与王一亭可以讲是上海这个大都市所培育出的既有艺术才华又有商品意识,既有创作能力又有经济头脑的英才,王一亭对吴昌硕书画金石的推广、缶门艺术的展览及销售起到了精心策划、大力运作的作用,他充当了不是经纪人却胜似经纪人(因经纪人是要按比例提成的,而王一亭则完全是无偿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海派书画艺苑是有幸的,前有胡公寿对任伯年的推介,后有王一亭对吴昌硕的推介。正是这样二位富有艺术追求,又有运筹帷幄能力的开拓者的贡献,才能推波助澜、共谋大业。2008年是王一亭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特撰此文以作纪念。

一、从小学徒到画界、商界大腕

王一亭(1867—1938),本名震,字一亭,后以字行。自号梅花馆主、海云王一亭楼主,中年以后又自号白龙山人。晚年笃信佛教,名为觉器,字为苦行头陀。

原籍处有古樟树一株,故名其居曰:樟园。在海派书画家中,王一亭也许是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首先是一位书画家,一生勤于笔墨艺事,是第二代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又是一位大商人,善于经营和精通金融,曾两次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在船务、银行、企业、工厂方面颇具影响;他亦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慈善家和宗教家。他正是拥有如此的艺术才力、经济实力和活动能力,才使第二代海派书画具备了相当的底蕴、勃发的能量和豪迈的气魄。然而正是王一亭身份的多重性和角色的多元化,影响了对他的客观评价和深入研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一个艺术流派的发展及影响,其创作形态和社会地位,都和这个艺术流派的中坚人物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王一亭正是以其特有的能力和能量,使海派书画的鼎盛期显得有声有色,他是第一位真正把海派书画做大做强的传奇人物。

王一亭出身贫寒,是依靠其堂舅父蒋秀才的资助才在朱道台的私塾附学八年。后为生计所迫,只得到上海怡春堂裱画店当学徒。这对于自小就喜好书画、求知欲甚强的王一亭来讲,无疑是工学结合、艺事并举的好机会。他在这里相识了大画家任伯年及开钱庄而喜好书画的儒商李薇庄。这位手脚勤快、颇有悟性的小学徒跟任伯年学画相当勤奋,因而画艺渐进。而儒商李薇庄系著名女画家李秋君之父,是宁波士绅名门,系长期寓居上海的富商,他见才15岁的王一亭办事勤快能干,人亦聪明灵活,于是在1881年介绍其到“慎徐钱庄”当学徒。尽管钱庄的学徒生活辛苦繁忙,但王一亭依然坚持在晚间学画,并到当时的“广方言馆”攻读英语,后又去“恒泰钱庄”继续学生意。在钱庄的社会实践、经济活动及人际关系使王一亭在商界、金融界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并迅速地成长。1885年年仅20岁他就被提升为“天徐号”的跑街先生(跑街先生类似于后来的业务员,收入丰厚,大都由资深从业者担任)。这在当时的钱庄行业中是个特例,不久王一亭又以出色的工作业绩晋升为经理,专搞航运经营。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聚、发展,至20世纪初,已进入了经济迅速发展期,而此时刚过而立之年的王一亭已为自己在商界赚得了第一桶金,在上海工商界脱颖而出。与此同时,王一亭从未放弃对书画艺术的创作与钻研,1895年他在参加怡园雅集时就认识了吴昌硕,至此他已成为海派书画界中的前沿代表人物。历史与机遇似乎垂青于王一亭,而王一亭亦以自己的勤勉、睿智把握了机遇,进而成为海派画界、商界的大腕。

1902年,35岁的王一亭开始担任“大阪商船”的买办,其高薪收入一下子使他成为有产阶级。1907年他又受聘于“日清汽船会社”任买办。也就在这一年,他与李平书、沈缦云等人集资20万两,创办了“立大面粉厂”,从此正式跻身上海实业界、商界。他与商界同仁创办了两家银行,先后担任“华商电器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大有面粉厂”的董事,并参加同盟会,在辛亥革命的上海起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11月3日上海随即起义,革命军在占领上海市区和闸北后,攻打“江南制造局”受阻,首领陈其美只身入内劝降被扣,王一亭知悉后焦急万分,马上任命自己刚从日本归国的长子王孟南组织敢死队,并任队长,蒋介石任副队长,再次发动进攻,终于攻克“江南制造局”。11月4日,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府”成立,陈其美任都督,王一亭出任地方政府的交通部长,后改任商务部长。王一亭与陈其美、宋教仁等都系莫逆之交,陈其美在湖州道场山的墓地及宋教仁在上海闸北公园的墓地均由王一亭出资修造。民国后,王一亭先后担任“上海总商会”、“上海商业联合会”的主席,他在晚年热衷于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吴昌硕在《白龙山人小传》中评曰:“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赈,夙夜彷徨,不辞劳苦,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者无算。”王一亭曾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国际救济会等社团的要职,并在上海创办了孤儿院、残废院、习艺工厂等。1933年1月1日《湖社》第62册刊出启示:“沪名画家王一亭先生等发起书画家援助东北义勇军展览会,俾作大规模艺术界之捐助。筹备处设在上海英租界威海卫路150号中社14号,中华民王一亭佛像画国救国团体联合会办公处内。现正征集各地方出品,同志大家望多赐件焉。”在当时的上海慈善界,王一亭募集的赈济之款达到一亿多。对于海外灾情,他也给予赈助,如当时日本关东发生地震大灾难后,他亦慷慨捐资,有日本人称其为“王菩萨”。1983年王一亭的墓迁往吴县洞庭东山杨湾时,日中友协会长宇都宫德马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以示感激当年救济之情。王一亭虔诚信佛,50岁后吃素,每天早上7时起床,拜佛画画,到10时开始工作,曾在《梅瓶》画上题诗为:“五十后习禅,每日写佛一帧。”1925年曾率中华佛教代表团一行20多人赴日参加“东亚佛教大会”。日寇入侵上海后,考虑到王一亭在上海的地位声望,曾逼其出任伪职,王一亭坚辞不就,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此后,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抛家别业远避香港,体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二、对海派书画领袖的推介之功

经商、从政、行善、事佛,是王一亭从青年、中年至晚年的人生轨迹,然而从艺却是他贯穿始终的追求。王一亭的书画功力深厚、风格雄健,深得缶老神韵。也就是说他在当时不仅是一流的书画家,亦是一流的艺术活动家,他以书画为载体,与经商、从政、行善是相辅相成,搞得有声有色,体现了一位海派书画界准领袖的能量,因而与吴昌硕被尊为“海上双璧”。

以往由于受到某些历史概念的影响,对于王一亭的研究与评价仅局限于一般的水平与常识范围。实际上,王一亭是个颇有开拓意识及建树精神的综合型精英,他在书画艺术上善于纳新汲古,在商品经济上又长袖善舞,从而把艺术资源和商品贸易资源等整合成一种社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