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12319000000015

第15章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识。出嫁(11)

[14]指玛丽娅·德米特里耶芙娜·伊萨耶娃。关于她的情况,可参阅Γ。普罗霍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恋爱史》,收入文艺集《红色全景》,1928年7月,页56—64;М。Л。斯洛尼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恋爱史》,纽约,1953年;Н。И。亚库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克麦罗沃,1960年;Л。Π。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莫斯科,1962年。

[15]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大概指陀思妥耶夫斯基1866年2月18日致亚·叶·弗兰格尔的信,因为1866年底的信阙如,而1866年2月18日的信则刊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第1卷——《传记、书信和札记》,圣彼得堡,1883年,页288上。在此信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亚·叶·弗兰格尔写道:“……您至少在家庭里是幸福的,而命运却不让我获得这巨大的、人类唯一的幸福。”(参阅《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集》,第1卷,页432)

[16]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安·瓦·科尔文克鲁科夫斯卡娅的恋爱史记载在后者的妹妹索·瓦·科瓦列夫斯卡娅所写的《回忆童年》中。(参阅索·瓦·科瓦列夫斯卡娅,《回忆录与书信》,苏联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1961年)不过,在这些回忆录中,没有写到像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所说的那个情况,即:安·瓦·科尔文克鲁科夫斯卡娅曾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未婚妻(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后来又由于双方思想观点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得不“向她提出,解除婚约”。据索菲娅·瓦西利耶芙娜所述,安娜·瓦西利耶芙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向她求婚后,就立即对妹妹说:“他所需要的根本就不是像我那样的妻子。他的妻子必须完全献身于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他,想到的只有他。可我做不到这一点,我自己要生活啊!”(索·瓦·科瓦列夫斯卡娅,《回忆录与书信》,页120)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安·瓦·科尔文克鲁科夫斯卡娅之间的关系部分地反映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科尔文克鲁科夫斯卡娅的心理和精神面貌可以通过《白痴》中阿格拉雅的形象获得了解(关于这一点可参阅爱德华·哈利特·卡尔所著《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伦敦,1931年),也可以从阿赫玛科娃(《少年》)和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个人物中见到眉目。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安·瓦·科尔文克鲁科夫斯卡娅的关系请参阅И。什帕达鲁克的文章《科尔文克鲁科夫斯基一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载《涅曼》,1966年,第11期,页143—150。

[17]长篇小说《赌徒》有许多地方具有自传的性质,其中反映了1862至1863年和186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国旅行期间对轮盘赌的长期迷恋和他对Α。Π。苏斯洛娃的爱情。(参阅Α。Π。苏斯洛娃《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接近的岁月》,莫斯科,1928年;Α。С。多利宁,《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苏斯洛娃》,收入《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和研究汇编》,Α。С。多利宁编,列宁格勒,1924年,第2卷,页153—284)

[18]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哈萨克的启蒙者、民族学者和旅行家乔坎·钦基索维奇·瓦利汉诺夫是于1854年2月在鄂木斯克认识的,当时,乔坎·钦基索维奇在那儿的中等武备学校求学。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瓦利汉诺夫结识以后,两人就成了亲密的朋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65年12月14日给瓦利汉诺夫的信中说:“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包括对自己的亲兄弟在内,像对您那样依恋。”(《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集》,第1卷,页200)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瓦利汉诺夫的关系,请参阅В。曼努伊洛夫《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朋友乔坎·瓦利汉诺夫》,《列宁格勒图书研究所学报》,1959年,第5卷,页343—369。

[19]索菲娅(索涅奇卡)·亚历山德罗芙娜·伊万诺娃(婚后姓赫梅罗娃;1846—1907)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外甥女,维拉·米哈伊洛芙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婚后姓伊万诺娃)的女儿,女翻译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喜爱她,十分珍视她头脑的清晰和心灵的纯洁,在给她的信中把自己创作上的秘密和私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告诉她。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把自己的长篇小说《白痴》献给索·亚·伊万诺娃,并称她为自己的女儿。有关索·亚·伊万诺娃的材料,见М。В。沃洛茨科伊《陀思妥耶夫斯基家族纪事(1506—1933)》,页194—199。

[20]安·瓦·科尔文克鲁科夫斯卡娅在1866年11月上旬的信中对作家述说了自己个人的感受,告诉他文学方面的构思计划,并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倾诉了自己对他的友情。(参阅文艺集《红色全景》,1929年5月,页40—41)

[21]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是给她的父亲戴孝。

[22]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阿·康·托尔斯泰的剧本《伊凡雷帝之死》的意见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所知道的只有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在她的《回忆录》的结尾(见本书页382)所写的那个情况:陀思妥耶夫斯基打算于1881年2月初在苏·安·托尔斯泰娅家举行的家庭演出中扮演《伊凡雷帝之死》中苦行僧这个角色。作家的女儿回忆说,有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给我们读普希金和阿列克赛·托尔斯泰——他最喜爱的两位诗人——的诗歌。”(柳·费·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女儿塑造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Α。Γ。戈尔恩费利特编,莫斯科彼得格勒,1922年)

[23]写到过这一点的有德·瓦·格里戈罗维奇、Β。Β。季莫费耶娃(O.波钦科夫斯卡娅)(参阅《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Α。С。多利宁编,莫斯科,1964年,第1卷,页127;第2卷,页126)和尼·尼·斯特拉霍夫(参阅《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第1卷——《传记、书信和札记》,页317)。同时,常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见面的拼版工人М。Α。阿历克桑德罗夫回忆道:“我对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的第一个印象与大多数初次和他打交道的人对他的印象相仿,那些跟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关系不大密切的人也有这样的看法。”(《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第2卷,页218)

[24]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是个忧郁而急躁的人,作家的童年并不像安娜·格里戈利耶芙娜所说的那样,总是非常“幸福、安逸”。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7年3月9日给亚·叶·弗兰格尔的信中写道:“我最为您担心,我的朋友,为您和您父亲之间的关系担心。我知道,十分清楚地知道(根据经验),这样不愉快的事是难以忍受的[……]像您父亲那样的性格是多疑、忧郁、病态的敏感和宽宏大量的奇特结合。我不熟悉他本人而对他作了这样的结论;因为我曾在生活中两次体验过像您和他的那种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集》,第1卷,页215)作家的弟弟安德烈·米哈伊洛维奇安德烈·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5—1897)是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弟,工程师,《安·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忆录》的作者。在他的《回忆录》(列宁格勒,1930年)中描绘了他们的母亲玛丽雅·费奥多罗芙娜,说她是个罕见的善良女性,富有同情心,温柔体贴,具有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才能。《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辽沙的母亲的形象可能来自对玛丽雅·费奥多罗芙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