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都市相比较,上海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充分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上海的创新意识,发展上海的创新技术,充分延续与放大上海世博会的效应。在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应该将上海定位为“长三角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可努力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服务与管理的经验教训。(2)强调打造服务性的上海市政府。(3)强调上海的服务经济为“长三角”与全国服务。(4)注重加强上海的服务经济的国际水平与国际竞争力。(5)强化上海的服务经济走向世界。在强调上海成为长三角服务经济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拓展文化产业具有国际性影响与声誉的品牌产品,增加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服务特性,真正拓展上海文化产业的国际和全国市场与影响。
4建设常态化良好的城市管理制度与体制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4天里,为了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我们在诸多运营与管理方面精心设计严格把关,在世博会展览期间对于诸多可能遇到的困境与难题有了充分的预测与准备,使上海世博会在一天103万大客流的情况下,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问题。上海世博会运营期间,在交通、安全、餐饮、参观、演出、论坛等方面,都有诸多值得褒奖的地方。上海世博会后,我们在总结上海世博会的经验中,应该将一些有关的管理经验制度化,甚至将有的做法逐渐融入我们的体制管理中,在建设常态化的城市管理制度与体制中,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城市文明。
(二)推进与弘扬中国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形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声誉,在上海世博会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形象,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与地位。
1以和睦庄重的大国形象拓展国际交往
上海世博会有二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几乎成为中国热闹的外交新舞台。各国展馆设立过程中,各国展馆世博会馆日的举行,外国政要参观上海世博会等,都形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外交的重要契机。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的184天里,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盛会。外交部长杨洁篪在谈到上海世博会的外交时认为:“世博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活动密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他认为世博外交最突出的主要有:首脑外交卓有成效,民间外交积极活跃,绿色外交丰富多彩,公共人文外交实现跨越等。《世博大舞台外交新天地——杨洁篪谈世博外交》,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1日。有记者统计,截至2010年9月29日,“上海世博会已累计接待7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批其他重要来访团组;配合完成150多个外国国家馆日和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成为世博历史上参展方最多、规模最大、出席规格最高的一次盛会。仅在4月30日开幕式当天,就有5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重要王室成员、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其他重要外国贵宾共襄盛举”。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与诸多国家展开了世博外交,发展了友谊,加深了了解。在上海世博会后,上海逐渐改变了以小国、弱国为主要对象开展外交的形象,以和睦端庄的大国形象拓展国际交往。中国仍然以不称霸、和睦友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在促进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以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塑造中国和谐稳重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与影响。
2以和谐丰富的中华文化加强国际交流
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古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历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成为东方文化传统的某种代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了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在不断引进西方现代文化过程中,也努力将中国的文化送到世界其他国家去,中国的国画、剪纸、书法、饮食、京剧、曲艺等为世界各国所了解和喜爱。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文化展览的大舞台,让外国友人在参观世博会期间进一步接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世博会后,我们应该考虑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在不断打造中国文化精品力作中,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送出国门,无论是京剧、地方戏,还是绘画、书法,无论是现代芭蕾舞,还是传统戏剧。以和谐丰富的中华文化加强国际交流,延续与放大上海世博会的效应,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声誉。
3拓展与深化孔子学院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工作2004年11月,中国国家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韩国成立了首家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此后,有近300家孔子学院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从世界各地所设立的孔子学院看,目前基本上以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学生提供汉语教学为主,而大多缺乏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华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提高了其声誉,设立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应该加强中华文化的教学,应该拓展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通过切实可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国的学生。
(三)在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华人华侨扬眉吐气,他们为中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他们为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影响而欢呼。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在提升城市文明、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重要作用。
1加强确立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宣传演绎,发挥华侨华人的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不断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与确立了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形象。在184天的展览期间,与各国展馆人员的交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中国馆与各省市馆的展示,世博会志愿者的良好服务,游客之间的交往等,都在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同时,弘扬了中国文化,升华了中国形象。华侨华人来自世界各国,回家看上海世博会,使游子归乡中看到上海世博会的精彩纷呈,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华侨华人们离开上海世博会后,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到世界各地,人人都是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个个都是上海世博会的义务宣传员,用录像、照片、言语等向人们宣传上海世博会的生动与精彩,向人们演绎中国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华侨华人的宣传演绎,了解上海世博会,进一步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2寻找世博后上海与上海文化走向世界新途径,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扩大了上海在国际上的声誉,也扩大了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上海世博会的184天里,上海热情迎接来自四海的宾朋,游客们在参观世博会之余,也参观了上海许多地方。无论是新外滩的浏览,还是东方明珠的俯瞰;无论是新天地的漫步,还是城隍庙的游览,上海以其融会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人文景观,展示出独特的历史魅力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后,上海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加快了走向世界的脚步。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上海国际文化交流大都市的特性日益彰显,上海世博会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从整体上看,在以往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上海请进来的多,而走出去的少,上海的文化产品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上海世博会后,在上海的发展中,应该加快与加大上海与上海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努力探索与寻找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在推介上海的文化产品,打造上海的文化品牌,塑造上海文化的国际声誉等方面,发挥华侨华人的重要作用。不仅以政府官方的形象,而且也以民间民众的姿态,在寻找走向世界新途径的过程中,使上海真正成为可与世界一流大都市比肩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3参与上海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的重要过程,发挥华侨华人的媒介作用进入“十二五”阶段,经济转型、文化转型成为此时期上海的重要任务与特点。上海世博会成为促进转型的助推器,上海世博会的效益延伸将充分体现在经济转型与文化转型中。中央直接要求上海推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上海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必须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这成为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十二五”期间,上海强调发展“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这成为上海今后经济发展产业优化的主要动力。
华侨华人生活在世界各地,诸多人对于世界最新的高新技术有比较多的了解,有诸多出国人员也接受高新技术的教育,甚至不少高层次的华侨华人在国外高新技术公司与产业工作。在上海高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华侨华人可以推荐此方面的人才回归祖国,可以加强国外高新技术的公司和产业发展与上海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合理合法地引进国外尖端的高新技术,推荐与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公司和企业落户上海。在发挥华侨华人的媒介作用中,为上海的转型出一份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应该充分总结上海世博会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城市文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拓展与延续上海世博会的效应。加强对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影响,加强对于文化大国中国的世界形象的打造,真正让世界了解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真正让世界更加了解了一个和平发展、充满活力、敢于担当的中国。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参观美国世博会》,《海南日报》,2010年5月2日。
《〈走读世博〉二十:1876年世博会上的中国形象》,新浪世博2010年5月25日。
见王韬:《漫游随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陆建德:《世博会:一百五十年的回顾》,《中华读书报》,2010年12月22日。
王敬诚、徐振强:《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上海是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理想城市》,世博网2002年11月27日。
姬少亭、陆文军、季明:《上海世博会外国场馆蕴含中国元素》,新华社上海2010年5月2日电。
《蓝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人民网2010年10月31日。
李学梅等:《海外政要称赞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新华网2010年10月30日。
王姣雁:《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世博会对上海影响深远》,中国经济网2010年12月10日。
郭可:《全球媒体中的上海世博会及城市形象》,中国网2010年6月2日。
温如军:《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结果:上海位居第一北京位居榜眼》,《法制晚报》,2010年8月30日。
《温家宝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9月24日。
《主题: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伦敦时报》,2010年5月7日。
郝亚琳、潘清:《胡锦涛:世博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新华网2010年4月30日。
[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国投资家:世博会对投资中国的启示》,新华网2010年7月12日。
王丹蒂等:《上海世博遗产丰富影响深远世界为中国喝彩》,新华网2010年11月1日。
蔡建国:《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红旗文稿》,2010年5月10日。
季明、叶锋、许晓青:《上海世博会彰显中国“和谐外交”新魅力》,新华网201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