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2318400000054

第54章 上海世博会效应与上海的转型及发展(3)

三、化解世博会效应延续放大的瓶颈、问题与风险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中国人百年梦圆,更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契机。有学者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就预测上海世博会将带来六大效应: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提升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形象,改善上海基础环境,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如何打破瓶颈、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从而充分延续和放大世博会效应,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一)将上海定位长三角服务经济中心城市,以世博会促进上海经济转型上海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海转型的根本。上海提出的学习型城市的定位,显然并未把握到上海城市的特性。上海曾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1年)。近年来强调了上海发展的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两个中心”目标(2009年)。虽然,上海城市的定位始终与“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等关键词有关,但是却往往与“服务经济”无涉。根据上海近些年的发展趋势与上海的经济转型,上海城市发展可定位在“长三角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并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服务经济大都市。

现代服务经济涉及的范畴包括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餐饮、物业、信息、文化等服务行业。根据2009年6月发布的《2009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上海居首位,南京、杭州和无锡紧随其后,而南通、扬州和泰州位列最后三位,16城市之间差距显著,部分城市还没有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做好充分准备。在强调上海发展服务经济的同时,注重突出上海在金融、商贸、航运、旅游、物流、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在将上海定位为“长三角服务经济中心城市”时,可努力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服务与管理的经验教训。2.强调打造服务性的上海市政府。3.强调上海的服务经济为“长三角”与全国服务。4.注重加强上海的服务经济的国际水平与国际竞争力。5.强化上海的服务经济走向世界。

(二)营造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以世博会促进上海的创新意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现代创新意识的大展示,无论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理念,还是低碳、节能、环保等创新思路与概念的呈现,都为促进上海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海“十二五”经济转型过程中,创新已成为其关键的核心。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的经济真正转型;只有努力创新,才能使上海真正延续与放大世博会的效应。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一贯强调创新,他曾说:“上海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动力在于创新,希望还在于创新。”

政府出台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在进一步创新管理的基础上,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方案》,到2012年将培育500家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完善15个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在国家创新工程的影响下,上海应该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风,促进上海真正形成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

上海的创新首先应该是增强创新意识,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经济创新,也应该体现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教育创新等多方面。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会展的影响下,促进上海的创新意识的增强,加快上海竞争和谐的创新氛围的形成。这大概需要注重如下几方面:1.建构上海的创新体制。2.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基地。3.引进培养创新人才。4.投资重大创新项目。5.奖励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在充分总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上海的创新意识,发展上海的创新技术,充分延续与放大上海世博会的效应。

(三)建构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机制,以世博会促进上海人才集聚上海在经济转型中,注重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其现代高新科技的丰富含量成为高新技术的智库。由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需求,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远远落后上海的发展进度,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及其之后,应该将引进上海的高新技术人才问题放到重要地位。上海在注重“九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推出了《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预计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值要达到11000亿元,比2008年增加4500亿元左右。

最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上海谋划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上海的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强调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聚焦优势,重点突破;形成合力,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了以下六项主要任务:一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四是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五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六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必须尽快建构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1.建立上海世博会高新技术人才研究与引进机制。2.建立高新技术领军人才引进机制。3.建立以高新技术项目人才短期驻沪机制。4.建立高新技术人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机制。5.建构高新技术人才集聚高地策略。6.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特殊待遇机制。

上海应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新技术智库的契机,分析上海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与趋势,注重领军人才与稀有技术人才的引进。努力使上海形成高新人才资源高地,构成上海人才国际化的目标,逐渐形成全国乃至国际高新人才集散中心。

(四)构想提高上海市民文化素质举措

以世博会改善上海人文环境

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诸多展馆展示出各种不同的场景,阐释着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追求与呈现。

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数据》,“上海市1580.67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为179.5万人,占11.36%;高中学历者377.67万人,占23.89%;初中学历者603.86万人,占38.2%;小学及文盲419.64万人,占26.55%。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总人口64.75%,接近2/3”。上海政府:《上海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数据》,转引自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人民政府网页2009年8月25日。与国际上发达都市相比,显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如1999年受过大学教育的占城市全体居民的比例,纽约为24.4%,东京为34.27%,香港为21.3%。

在外来人口统计中,受教育程度更低。外来流动人口387.11万人,其中初中学历者占55.2%,小学学历者占24.5%,文盲与半文盲5.2%,三者累计达84.9%;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4.7%,高中学历者占11.2%,两者累计仅15.9%。

据统计,公共图书馆1998年纽约为204个,伦敦为415个,巴黎为83个,东京为194个,香港为52个,而上海2000年只有31个。博物馆1998年纽约为150个,伦敦为92个,巴黎为100个,东京为160个,而上海2000年只有11个。同上。

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促进上海文化环境改善的契机,上海应该构想提高上海市民文化素质的举措。这大约可以考虑如下几方面:1.增加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2.提高城市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3.切实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工作。4.强化外来人口的文化教育。5.拓展夜大学、业余大学、老年大学的工作。6.将教育问题列入各单位有关人员的考核指标。7.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力度。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演绎下,对于城市未来美好生活进行了各自不同的设想与展示。只有提高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在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五)明确上海文化发展的定位,以世博会促进上海文化转型2010年上海世博会促进了上海的经济转型,其实也促进了上海的文化转型。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其文化的定位应该与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与城市的特性吻合。

上海作为港埠城市,具有开放的特性;作为移民城市,具有多元的特色;作为商业城市,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形成了上海都市文化海纳百川、多元并存、经济发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西合璧、追求创新,兼容并包、多元交融,商业气息、追求实利,在良莠并存中逐渐形成了上海文化的传统。

上海作为港埠城市、移民城市、商业城市,形成了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上海文化发展的定位应该建筑在这些基础上。上海文化发展的定位应确定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这种定位是由上海城市的特点与文化传统决定的:开放性的港埠都市使其具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必然;多元性的移民都市决定其成为文化多元创新中心的必然;商业化的消费都市决定了其成为商业文化发展都市的必然。

2010年上海世博会突出与强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个性,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多元创新中心、商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定位。在上海世博会突出上海城市的形象的同时,加大上海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上海在长三角文化中心的地位。

2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上海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延续与放大上海世博会效应,如何打破瓶颈、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李玉梅:《韩正:不失时机推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市市长韩正答本报记者问》,《学习时报》,2009年8月20日。

《上海世博会有望进一步打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之窗》,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5月28日。

杨联民、李刚:《上海“十二五”规划将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2月3日。

《俞正声强调:上海必须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新闻晨报》,2010年3月25日。

《一场高科技嘉年华六大科技创新装备上海世博》,人民网(北京)2010年5月10日8:39:48。

《上海“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建设四个中心》,《东方早报》,2009年11月12日。

沈威风:《城市定位不明确中国大城市规划正在迷失》,《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11月19日。

高植:《在上海》。

丁水木等:《转型时期的上海市民社会心态调查和对策研究》,《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刘立涛:《上海市民素质2010年要达发达国家上世纪末水平》,中国新闻网2007年3月14日4:37。

姜丽钧:《九成市民担心诚实守信会吃亏》,《东方早报》,2009年10月13日。

李清华:《定位策略在现代城市形象塑造的运用》,《新闻界》2009年第3期。

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

《中国城市文化网2009年10月13日。

蔡晨艺:《专家:上海世博会将带来六大效应》,新华网上海频道2010年2月5日。

姜泓冰:《上海交大发布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人民网2009年6月2日。

《俞正声强调:上海必须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2009年6月

《聚焦企业创新驱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试点方案〉要点摘编》,《文汇报》,2010年7月30日第4版。

夏梦璧:《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启动》,东方网201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