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说,知青经历已经成为这部分人的文化印记,他们与没有知青经历的人们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他们的身上有着乡村文化的某些印痕,有着边塞文化的某些色彩,他们的处世方式、行为作风、心理心态等,明显有着与没有知青经历的城市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体现在知青身上的知青精神,这种吃苦耐劳、勇于奉献、认真务实的精神,从某种方面改造着、建构着城市文化,成为以商业交往为主的城市文化发展的某种动力。
在以赢得更大利益为目的的商业社会中,城市在建构起城市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良莠共存的市民文化,尤其形成了小市民文化的某些弊端。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就批评上海社会:“上海社会,分析起来,一大部分是困苦卖力毫无知识的劳动者;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在外国资本势力底下讨生活的奸商,一部分是卖伪造的西洋药品、卖发财票的诈欺取财者;一部分是淫业妇人;一部分是无恶不作的流氓,包打听,拆白党;一部分是做红男绿女小说,做种种宝鉴秘诀,做冒牌新杂志骗钱的黑幕文人和书贾;一部分是流氓政客;青年有志的学生只居一小部分,——处在这种环境里,仅仅有自保的力量,还没有征服环境的力量。”。陈独秀将上海社会视为龌龊社会,其中充斥着诈欺取财者、淫业妇人、流氓、包打听、拆白党等人,他们以欺诈、蒙骗、无赖、威吓等手段,在城市生活中坑蒙拐骗获得非法利益,成为城市生活中的好逸恶劳者,形成了城市文化中某些弊端,虽然社会的变迁中某些人物的身影业已消失,但是好逸恶劳却成为城市某些人群的症候。返城知青们以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改造与改变着城市小市民文化中的好逸恶劳的习气,任何游手好闲、非法牟利的手段,已经为知青们所唾弃,诚实劳动、按劳取酬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本能。处于任何窘境中的他们,也不会以损人利己的行为去谋取利益,也不会以坑蒙拐骗的伎俩获得好处,没有耕耘、不问收获已成为这代人最基本的人生准则。
城市是以商业交易为主的社会,在资本的积累与再生产中追求最大利益,成为商业化的城市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现代社会的自私自利也就是建筑在资本的积累与牟利中的。高植曾提到商业化城市的特点说:“近代文明使一切东西都商业化,物质的精神的各方面都商业化了。在中国内地还不明显,在上海这情形就十分明显了。事实上,上海是中国经济命脉的商业的总枢纽,你有钱,你可买小姐的青睐,若是没有钱,烧饼店的芝麻也莫想吃一粒,一切是钱说话。”陈独秀也曾经批评上海社会的金钱至上主义,“上海骗钱的法子很多,拿这种法子来骗钱来糟蹋新文化,更加是黑心到了极点了”。为了牟利费尽心机,这成为上海社会自私自利的一种倾向,仍然存在于现代生活中。返城知青们以勇于奉献的精神生活在城市里,他们将自己看作群体中的一分子,以诚待人、坦诚处世,不为个人的利益而斤斤计较,努力为集体的发展而含辛茹苦,不为个人的出人头地而落井下石,情愿为他人的进步而欢欣鼓舞。
城市生活改变了乡村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状态,为占领市场赢得利益便形成了城市生活剧烈的竞争,也形成了城市中非正常竞争中的投机取巧。陈独秀当年就批评上海社会的投机取巧:“你们提倡新文化反对黑幕,我就挂起新文化招牌来卖黑幕;你们提倡办平祟反对运米出洋,我就挂起平祟招牌来运米出洋;这种巧计,可比《三国演义》上的诸葛先生还要厉害。因此推论,打着‘毋忘国耻’的招牌卖日货,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拥护军阀官僚,也是意中事。所以什么觉悟,爱国,利群,共和,解放,强国,卫生,改造,自由,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底利器。”想方设法投机取巧获得最大利益,成为城市商场竞争中的某种弊端。返城知青们仍然保持着认真务实的精神,无论在创办企业,还是从事研究,无论是在教育战线,还是献身艺术,他们总以一种一丝不苟的姿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不企望不付出就有所获,踏踏实实从事每一项工作,不刻意钻营,不见利忘义,在认真务实中获得成功。
几十年来,返城知青们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功臣,虽然他们中的不少成员已退休,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尚在重要岗位上继续做着贡献。返城知青们虽然已经没有了最初回到城市的土气与尴尬,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有着鲜明的知青精神,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城市文化的繁荣而兢兢业业做着奉献,他们以乡村文化、边疆文化元素而构成的知青精神,改变着城市改造着城市文化。
一位老知青曾经说:“在知青们最困难的时候,乡亲向我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这是一种很难忘的情结。因此,虽然当时下乡的条件非常艰苦,但知青们了解了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也由此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当年的知青,后来往往都通过各种途径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而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支撑下,他们能够在已经对个人的幸福做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为改革开放做出新的贡献,他们无疑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正是知青的底层生活的经验,正是这种强烈的生意责任感,使这一代人身上具备了独特的精神品格。
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策,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将文化发展与繁荣看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研究与弘扬知青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青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学者安娜·尼古拉耶芙娜·玛尔科娃认为:“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经验的传承(传递),这常常被称作历史的因袭功能,或信息功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符号体系,它是社会经验世代相传和国际间传递的唯一机制。”文化传统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经验的总结与阐发,2000万知青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构成了知青精神,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历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这种社会历史的经验具有总结传承的重要价值,让我们的后辈了解这段历史,并了解知青精神,将知青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仅具有丰富中国文化传统的意义,甚至具有传递社会经验的世界价值。
(二)知青精神是促进城市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加拿大文化学者D.保罗·谢弗将文化看作“未来的钥匙”,“在建立一个更为平等的国际关系体制中,应保留人类文化遗产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就使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播和被所有的人民和国家利用,它是今后人类生存和世界进步的真正希望”。从某种角度说,知青精神已经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文化引导未来,文化推动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软实力。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可以说知青精神已成为重要的动力,在促进城市发展文化繁荣中,老知青们仍然兢兢业业地做奉献。将知青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对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知青精神是推动城乡交流,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长期城乡对立的境况中,知识青年们顺应时代潮流担当了城乡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他们将城市文明带到了乡村,又将乡村的文化带回了城市。随着知青们的返城后在事业上的成功,随着知青们对于上山下乡之地的怀念,他们不断往来于城乡之间,有诸多老知青们为其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尽心尽力。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知青精神已经成为推动城乡交流、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传承与弘扬知青精神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在城市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努力关心与帮助乡镇边塞的发展。有人提出了打造知青文化、学习知青精神的观点,他提出:“我们打造知青文化,就是弘扬和延续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创建新中国的大无畏精神,它包含了奉献、吃苦耐劳、勤俭、团结友爱、宽容礼让、胸怀大度、勇往直前、善于开创等的知青做人精神,从而通过学习知青精神,教育我们的后代,发扬和开创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青精神是社会学习的榜样,知青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知青精神是验测人生道德规范的标尺。”在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打造知青文化、研究知青精神是当务之急。
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1978年知青返城从版纳开始》,云南网2008年10月14日…
许人俊:《文革后的知青返城浪潮》,《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5年第5期
黄乃彬、杨晓明、国毅:《三代人谈“知青精神”》,《华商晨报》,2008年9月20日。
李光起:《感悟知青》,上海知青网2009年6月12日。
黄乃彬、杨晓明、国毅:《三代人谈“知青精神”》。
吴丹江:《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大型画册代序》,乌有之乡网2006年11月16日。
程约汉:《对中国知青文化节的几点想法》,乌有之乡网2006年11月16日。
转引自贾宏图:《我们的故事2》,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4页。
程约汉:《对中国知青文化节的几点想法》。
周秋含:《用艺术的形式展示知青精神》,《重庆晚报》,2006年7月19日。
贾宏图:《张刚,你是这样的人》,《我们的故事》,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262页。
贾宏图:《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的故事2》,第414页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353页。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30页
陈独秀:《上海社会》,《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7页
高植:《在上海》。
陈独秀:《再论上海社会》,见《独秀文存》,第589页。
陈独秀:《再论上海社会》,见《独秀文存》,第589页。
邓伐檀:《可贵的知青精神不应该被遗忘》,柴春泽联盟网2004年11月17日。
[俄]安娜·尼古拉耶芙娜·玛尔科娃:《文化学》,王亚民、宋祖敏等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6页。
[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朱邦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2页。原汤:《打造知青文化学习知青精神》,博客2008年2月15日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