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2318400000014

第14章 奉贤“贤文化”建设与发展纲要(1)

一、“贤文化”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奉贤区的文化历史底蕴

位于上海市南部的奉贤区,土地面积704.68平方公里,北倚黄浦江,南临杭州湾,经2003年的调整辖有8镇一区(南桥镇、奉城中心镇、金汇镇、四团镇、青村镇、庄行镇、柘林镇、海湾镇和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

弘扬“贤文化”的提出源于奉贤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孔子弟子言偃曾到此地讲学,后人为敬奉贤人而得名。奉贤区历史悠久,距今约4000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栖息。奉贤区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仅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的人物志就收有785人,除仕绩、儒林、文苑、术艺等近300人外,85%左右的篇幅褒扬合乎道德伦理规范的人物。

综观奉贤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张弼的书法、袁凯的诗词、何良俊的笔记、宋懋澄的小说、黄之隽的杂剧,在全国享有盛名。文学家明代有袁凯、何良俊、宋懋澄、唐汝询,清代有何孟春、黄之隽、王光承、王光烈、金是瀛、吴骐等。书法家明代有张弼、陈裕、李待问,清代有厦山、庄仁鸿等。画家清代有高层云、尤士芬、庄仁咏、尤怀庭,现代有尤卓、王玉书、滕白也、王梦其。音乐家现代有吴梦飞、潘之望、程午加、朱炳良。现代学者有教育家阮尚介、包祥生,地质学家袁见齐、周赞衡,农学家夏永生、杨度春,生物学家王家楫,行政学家薛伯康,编辑家庄吕尘等。奉贤历史上有着众多文化名人,他们一起构建了奉贤璀璨的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奉贤“贤文化”建设与发展纲要

(二)奉贤区文化建设的动力

关于奉贤名字的由来,胡道静先生曾曰:“奉贤命名,有其历古传说,谓孔门高徒言偃尝过此地。所以古城青村有言子祠堂;衢道又有奉贤一街,十口相传,云即子游经行讲学所到。逮至建县,授为嘉名。”清雍正四年(1726)置奉贤县,隶属苏松道松江府,崇奉贤人成为奉贤名字最初的含义。

以弘扬“贤文化”为抓手成为奉贤区文化建设的动力,以“敬贤、学贤、齐贤”作为市民的行为准则,提倡“学贤人,说贤话,做贤事”的活动,继承“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传统,注重建构“开放、进取、向上”的精神追求,强调形成“尚德、成材、奉献”的社会风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弘扬“贤文化”已经成为调动奉贤区人民自我修养与文化建设的抓手、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成为促进奉贤区文化建设的动力。

(三)“贤文化”提出的意义

从历史意义、现实价值、未来意蕴看,奉贤区委提出的弘扬“贤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贤文化”的提出强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总体上我们过多地强调引进学习西方现代文明,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在引进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具有良莠不辨、囫囵吞枣的倾向,以至于一些消极颓废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影响了年轻一代。著名学者成中英将中国文化传统概括为四种基本原理: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原理,内外合用的理想政治原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原理,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原理。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贤文化”的提出便具有了发掘与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

2“贤文化”的提出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他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要途径。“贤文化”正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合的重要举措,也可增强奉贤区人民建设奉贤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贤文化”的提出强调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自觉约束。其实中国文化传统最根本的是对于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儒家文化处世的根本准则,作为强调伦理道德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强调自我修养个人规范的道德伦理。人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看作“内圣之学”,以圣贤为榜样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贤文化”是一种敬奉贤人提倡奉献的文化,“贤文化”的提出在注重个人权益忽略责任、注重个人欲望忽视奉献的语境中,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贤文化”的提出对于倡导重德重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形成一种文明向上的时代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贤文化”的提出是促进奉贤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只有注重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城市才真正具有发展的动力与后劲。奉贤区政府提出:全面开展“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文明创建。以创建文明城区为载体,大力弘扬“贤文化”,开展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评选“感动奉贤十大人物”,挖掘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让“敬贤、学贤、齐贤”成为市民的行为准则。这就构成了以弘扬“贤文化”为抓手的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在举全区之力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奉贤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在2009年10月12日颁布的《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贤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倡导‘贤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包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主题实践活动,多渠道、多形式挖掘、树立和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新时代贤人,发挥‘感动奉贤’等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贤文化’,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教育和‘两台一报’、‘言子讲坛’、‘宣传大篷车’、‘企业文化’载体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加强‘贤文化’的渗透提升,把‘贤文化’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贤文化”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二、“贤文化”定义、内涵

(一)“贤文化”的定义

贤文化是与奉贤地域文化相关的尚德重才的文化,其传承了“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文化传统,又融入了重视道德尊重人才的现代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相吻合。它既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个人精神修养境界;既是调剂人际关系的传统,又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贤文化是一种融汇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人文精神,具有推崇追求德才兼备的文化特性,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二)“贤文化”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传统的“贤文化”

奉贤之名源于孔门弟子言偃,据说先秦时期孔子兴办儒学,言偃为孔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并将孔门学说传播到南方。言偃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曾赞曰:“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因此被誉为“南方夫子”。相传公元前444年,言偃来到东海之滨开设学馆,不但教授弟子学文习字,更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导下,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将县名取为“奉贤”。敬贤、奉贤、学贤便成为奉贤地区的一种文化传统。

“贤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成为古代人修身的重要方式。孟子注重用贤:“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察贤用贤成为孟子竭力推崇的举贤之道,尊贤、举贤、用贤、师贤为历代哲人所推崇。

“贤”是指具有德行者。《荀子·王制》曰:“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尚贤使能成为一种风气,因此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并不赏识阿谀奉承者,而推崇贤良方正敢于进谏者,忠言逆耳利于行。“贤”又指具有才能者。《谷梁传·文公六年》曰:“使贤者佐仁者。”范宁解为:“贤者,多才也。”古代称推举有才干者的途径为“贤路”,《宋史·乔行简传》中有“夫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不当塞”之语。以有德行有才能者为贤者。尊贤、举贤、用贤、师贤既然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尊言偃为“贤人”便形成奉贤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它既是奉贤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又属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三)“贤文化”的现实内涵:具有现代性特点人文精神的“贤文化”

“贤文化”具有地域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的特点,又呈现出现代人文精神内涵,“贤文化”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色彩与现实意义,它在传承了儒家文化传统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素,在提倡“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文化传统中,融汇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切合的“贤文化”,以其自我精神修养注重提高文明素质,以其社会行为规范注重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以其调和人际关系注重构建和谐社会,以其现代生活方式注重改革创新,形成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吻合的“贤文化”的现实内涵。

“贤文化”提倡具有现代色彩的“尚德、成才、奉献”的时代追求,注重形成“开放、进取、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强调奋发有为、追求卓越、敢于拼搏、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努力形成“学贤人,说贤话,做贤事”淳朴和谐的社会风尚。在继承地域文化传统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融入现代人文精神内涵,“贤文化”并非仅仅是君臣父子伦理的规范,而是在充分尊重个人的权益基础上,强调个人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中奋发图强的成才作为,强调在尊重个人权益基础上的奉献精神,“贤文化”的提倡与现代社会的法律约束不同。它不是一种外在强制性的束缚制约,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与理性融合的服膺与推崇。

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的“贤文化”,应该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成为自我精神修养的途径,成为调和人际关系的良方,甚至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四)“贤文化”的未来趋势:全球化视野中走向世界的“贤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不仅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成为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务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与强调建设“贤文化”,对于奉贤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奉贤的今天与未来,都具有十分及时与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