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12318400000001

第1章 白玉兰与大苹果:上海、纽约都市文化之比较(1)

上海与纽约,都是国际化的大都市,白玉兰与大苹果分别成为东西方两个都市的象征。早春时节绽开洁白如玉的白玉兰被定为上海的市花,象征着一种创新开拓、奋发向上的精神。大苹果传说出自爵士乐“成功树上苹果多,你选了纽约,就选了最大的苹果”;又说源于经济衰退时纽约苹果扮演了重要角色。白玉兰与大苹果,两种不同的象征物,一艳丽,一甜蜜;一洁白,一红润;一可观赏,一可品味,它们分别蕴涵着不同的都市文化、都市精神。“选择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1986年经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决定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被选为上海市市花的白玉兰,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没有其他城市比‘大苹果’,即纽约州的纽约市,能够更全面地代表美国的富有、多元化和创造精神。”

上海与纽约,分别是东西方两个发展得最快的国际大都市,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在文化同质与异质的关系中,比较上海与纽约的都市文化,对于总结都市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对于比照上海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推进上海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上海、纽约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大都市之一。自南宋咸淳三年(1267)设立上海镇,至元二十八年(1291)设立上海县,到明代中叶1553年上海筑城,上海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取消海禁,上海得到空前发展。如果从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算起,上海都市发展的历史仅一百六十余年。

自1524年4月韦拉扎诺船长的“法国王妃号”发现这块不可逾越的大陆,到1609年3月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德孙发现这块“群峰环绕的陆地”,到1626年4月荷兰人米纽伊特以60荷兰盾的价格与印第安人达成了曼哈顿22平方英里土地所有权的交易,称之为新阿姆斯特丹。至1664年,英国人理查德·尼科尔斯占领了这个地方,改称纽约(即新约克,英国有约克郡)。1668年纽约建市,在此后英国统治的一百余年间,纽约并未得到快速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波士顿、费城等城市。从19世纪开始,纽约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1850年,纽约已经跃居美国第一大都市。

上海、纽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上海在开埠之初,整个上海县人口不足25万,至1942年上海市的人口已到达392万,外国侨民已有15万。至1949年,上海市人口已增至554万,非上海本地人口达到471万,占上海市总人口的85%上海在开埠后迅速发展成大都市,移民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200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1778万司徒任远、高清:《上海人口密度全国之最》,《劳动报》,2006年3月17日。,目前上海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4个民族。纽约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市民来自一百二十余个国家,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全市人口中有36%为外国移民。白人占全市人口的35%,黑人占28%,西班牙人等占27%,亚洲人占10%。据统计,在纽约的人口结构中,国外出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9%(全国平均为11.1%)。据2006年统计,纽约人口已达到1881.85万。

上海、纽约都是经济中心都市之一。在上海发展的历史中,它已逐渐成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它既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及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2007年上海生产总值达到12001.16亿元人民币,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纽约不仅是美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世界上诸多大公司的总部设在纽约,纽约是美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它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特别是以金融、贸易、旅游为主的城市,其服装、印刷、化妆品等行业均居全国首位,机器制造、军火生产、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292亿美元,占全国4.49%。

上海、纽约都是文化中心都市之一。由于经济的发达、城市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等,上海自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无论是文化出版、戏剧影视,还是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上海都成为全国最为发达之地,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人才的积聚。纽约是美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它积聚着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和艺术中心,美国三大广播电视公司和一些最有影响的报纸都把总部设在这里。百老汇歌剧、麦迪逊大道时装、自由女神像、卡内基音乐厅等,已经成为纽约文化的代名词。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世界都市已成为影响和主宰世界的重要核心,世界都市已吸纳了世界文化的主要内容。[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陈晓林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0页。作为世界性大都市的上海、纽约,在其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中,吸纳了世界文化的主要内容,影响并主宰着世界文化的某些方面,作为都市发展主要动力的都市文化,已成为制约都市发展的基本因素与重要方面。上海与纽约在诸多方面的相近,使我们对于这两个都市的文化比较有了可能。弗吉尼在谈到现代都市时指出:“所以说,研究城市是考察世界与我们生存之谜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于上海、纽约两个城市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考察世界与我们生存之谜,努力让城市使生活更加美好。

上海、纽约,作为国际性的文化大都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

陆士谔1909年写的小说《新上海》就对于上海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现象作了揭示与针砭:话说上海一埠是中国第一个开通的地方,排场则踵事增华,风气则日新月异。各种事业,都由上海发起,各种新笑话,也都在上海闹出。说他文明,便是文明;人做不出的,上海人都能做得出。上海的文明,比了文明的还要文明。说他野蛮,便是野蛮;人做不到的,上海人都做得到。上海的野蛮,比了野蛮还要野蛮。并且在别处地方呢,“文明”、“野蛮”四个字是绝对相反的。文明了,便不会野蛮;野蛮了,便不能文明。上海则不然,野蛮的人,霎时间可化为文明;文明的人,霎时间可变为野蛮。做文明事情的,就是这几个野蛮人;做野蛮事情的,也就是这几个文明人。不是极文明的人,便不能做极野蛮的事。

在文明与野蛮的交织矛盾中揭示上海的某些特点,开拓创新、引领潮流。

乔治·J.兰克维奇在《纽约简史》的前言开篇就引了约翰·斯坦贝克的一段话:纽约是一座丑陋的城市,一座肮脏的城市。其气候令人厌恶。其政治像是唬孩子。其交通几近疯狂,其竞争更是你死我活、残酷无情。但有一件关于它的好事——一旦你住进了纽约,一旦它成了你的家,那么所有其他地方都会显得不够理想。

在不满与厌恶中揭示纽约某些特点,充满竞争却令人眷恋。

作为现代移民城市,上海与纽约有着类似的文化特征:(一)文化的开放性。注重面向世界各国文化的开放,无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无论是外国文化,还是外地文化,上海与纽约都几乎来者不拒。(二)文化的包容性。由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在这两个国际性大都市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生态,甚至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区域,不同的文化都可以在这两个都市找到其生存之地。(三)文化的竞争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融汇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竞争的态势,在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中,也存在着适者生存的竞争境况,不同文化各自形成其凝聚力,在与不同文化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四)文化的创新性。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创新是其内在的动力,只有在借鉴汲取不同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断创造某种文化的新的因素,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具有再生力。上海、纽约在其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吸纳了世界文化的主要内容,构成了这两个都市文化的特性,影响并主宰着世界的某些方面。

上海、纽约在其各自的发展中,虽然有着移民性国际大都市的共性,但是仍然有着它们各自的特性,白玉兰与大苹果作为这两个国际大都市的象征物,就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这两个城市各自都市文化的某些特性。

自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欺凌,1945年日寇投降后,上海又遭遇了内战的蹂躏,上海城市遭到了破坏。自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户口制度的确立,上海改变了长期以来移民城市的特性,融入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时代中,不间断的政治运动影响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上海文化的建设。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上海文化建设与发展总落后于经济的腾飞。

虽然有1861—1864年的南北战争、1914—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是在总体上,纽约并未遭受更多的破坏,在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中,纽约显然有着十分迅速的发展。“一百年前,疯狂发展的新大陆,提供了历史悠久的地方无法提供的市场、机遇和希望,现代摩天楼经过几十年套用古典语汇的忸怩之后,终于找到属于建筑也带有美国特点的艺术语言。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约成为世界著名财团和企业总部云集之地,在曼哈顿街头仰着脖子看看,你可以找到现当代摩天楼杰作的半数。”傅刚、费菁:《纽约怎样成为文化之都》,《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24日。20世纪下半叶上海发展的停滞、纽约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这两个都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距离,也形成了文化的落差。

朱克英(Sharon Zukin)在《城市文化》一著中谈到文化之都时指出:“文化之都仅仅发挥其艺术贸易中心的功能是不够的,它必须成为艺术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场所。把城市空间改造成‘文化空间’有赖于文化之都两方面的发展:它不仅需要廉价的空间、漂亮的建筑、充足的艺术工作者以及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投资这些物质资本,而且也需要视觉符号资本,即视城市为洋溢着艺术、文化和设计氛围的地方,她强调文化之都必须将城市空间改造成“文化空间”,这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在现代城市的空间中,公园、广场等地已经逐渐发展成重要的文化空间,成为都市市民休憩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间。

在纽约有诸多公园,它们在多年的建设中已经成为纽约市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纽约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间:Greenwood Cemetery、Prospect Park、East River Park、Evergreen Cemetery、Forest Park、Washington Square Park、Juniper Valiey Park、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Central Park、Highbridge Park、Riverside Park、Bronx Park、Pelham Park、Van Cortlandt Park。纽约市有各类大小公园36446个,每1000居民拥有公共用地和保护地(包括公园用地)为4.5公顷,公共用地和保护地占其18.9%。

上海在解放以后建设了不少公园,改革开放后上海新建了许多公园: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东平森林公园、上海大观园、浦东世纪公园等,并且新建了许多街道绿地。据统计,至2003年底,上海共有公园136座,总面积达1473.4公顷。但是仅占上海市6340.5平方公里的2.3‰。虽然,近些年来上海的公园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部分公园已经取消了门票,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文化场所,但是与纽约相比,上海市在公园等文化空间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此我们以纽约中央公园与上海的人民公园作比较,寻觅纽约在文化空间建设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

位于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它南起59街,北抵110街,340公顷的巨大面积的中央公园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岛的中央,使它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等同为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中央公园于1873年全部建成,在市区中心有一片长方形的绿阴被众多拔地而起的高楼环抱,这就是有“纽约绿洲”之称的中央公园。整个公园占地面积达843英亩,有茂密的树林、湖泊和草坪,甚至还有农场和牧场,有9000张长椅和6000棵树木,园内设有动物园、运动场、美术馆、剧院等各种设施。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段开辟出这样一个公园,无疑是一大创举。公园的地下还建造了公路,既不影响车辆过境,又不打扰参观者的宁静。一百五十年来,纽约中央公园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面积,迎接着不同兴趣的广大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