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12317600000049

第49章 后记

当前,要研究教师专业化,我们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在社会变革和教育转型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在这场深刻而又艰苦的教育转型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质量既取决于教师教育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教师相关的制度建设。

“教师发展”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要研究教师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我看来,专业化的核心关键词是那个“化”字,那是个动词,“化”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甚至是终身的。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既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教育过程,它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形式。诸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方式,以需求为导向的在职培训,以读书为习惯的学习态度,以教科研为指导的科学精神,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一系列举措,都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

关注教师发展,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在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说,“以人文本”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但同时也包括教师的发展。我们提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性由谁来启迪?要靠教师。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得好:“如果说学生成才是教育工作的着眼点,那么,教师发展就是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其实,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尽管本书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其着力点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道出了“优秀教师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这一真谛。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人才资源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质量和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头戏”。

十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走访了许多学校,听了许多课,了解了一线教师的生存状况和内在需求,并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本书的形成从主题到内容,都与本人从事的教师教育工作直接相关。书中收录的文字,有我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点滴体会,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粗浅看法,有关于教师读书经验和方法的介绍,还有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和我个人观点的提炼。这些文字,大部分是我在全国各地所作的一些报告的讲稿,很多是“命题作文”,也不乏自己的研究与思考,带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即兴色彩;有些报告的全文或部分通过录音整理和改写之后,已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教师报》、《东方教育时报》、《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建设》、《教育发展研究》、《基础教育》、《上海教育》、《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科研》、《素质教育大参考》、《现代教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不难看出,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提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对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但考虑到书稿的“历史感”和个人思考的轨迹,这次出版时未对旧稿作太大修改,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貌。

实际上,关于教师发展的任何一个话题,展开后都是很庞大的。但从根本上说,是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共识,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可以这么说,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思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并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和理性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有“要我发展”和“我要发展”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内外动力”的激发和助推。对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曾精辟地指出: 从教师成长总体看,第一是机遇,也就是说教师即使“有素质、有能耐”,但碰不上机会,也不容易成长起来。所以,范围、机制、体制对教师的成长很重要。第二,就是想干、拼命地干。教师不光要有较好的知识底蕴、有投入工作的热情、有战胜困难的激情,还要不断地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成长的“动力源”,组织、调动好“动力”分配,以求发现机会、珍惜机会、抓住机会,从而加速成长。

从外在因素方面来讲,许多地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和培养,名师基地的带教制度,有效的教师培训和出国进修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是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不过,被动地让一个人发展是不够的。人的一生是不断发现自我、不断自我成长的一生。对教师而言,我坚信陆游说的“功夫在诗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或一次培训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教育的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知识、经验、情感、理性等学习或习得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我反思和修炼获得的。比之外部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这本书包括了我近十年来对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师发展问题的思考,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探索,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才是有效的。

我曾在大学任教,也当过中小学教师,后来又从事教师培训和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我深深地体会到: 人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有时候是你为自己努力,也有时候是你为别人付出,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人在为你奉献。

不管怎样,本书的出版,总算了结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不免有如释重负之感。但这里我要说的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与帮助。有道是: 一个人独行可以走得快,但结伴而行可以走得远。因此,在本书完成之际,我的内心充满喜悦,更充满感激之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我的《唐宋词的魅力》一书,其图书策划、编辑和装帧水平都很高。此次又蒙好友刘广汉先生厚爱,同意将拙著纳入出版计划。书稿交出后,责任编辑刘冬雪女士认真地审阅全书,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没有他们的关心和努力,本书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面世。感谢刘广汉先生的信任,感谢刘冬雪女士的辛勤劳动!

我要特别感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长王洁研究员,她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并为本书撰写序言,其精辟的见解和优美的文字为本书增色不少。

我还要感谢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和区教育学院的领导,多年来给了我很多机会和支持,特别是唐海宝书记、王伟鸣局长和奚晓晶院长的亲切关怀与热情指导,当难相忘;感谢同事们在工作中对我的智慧支撑和具体帮助,他们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著,让我感动;感谢我的学生和同事夏军博士,他在收集、整理书稿的过程中协助做了一些具体工作。这么多年来,其中的人和事虽无法用文字一一表达,但我十分珍惜这一份情谊。因为我相信,这也是一种缘分。

当然,借此机会,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周忠桂女士,她几乎是我写下的所有文字的第一个读者,正是她的关爱和理解,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另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研读了许多相关领域的理论著作,同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由于本书是断断续续写成的,各部分之间虽然不无关联,但终究难成体系,粗疏与缺憾之处,只好请读者原谅了。我希望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当然更希望大家对书中的内容和观点提出批评、建议,以便将来有机会再版时修订、完善,实现“更上一层楼”的美好愿望。

潘裕民

2012年9月教师节前夕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