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12317600000025

第25章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8)

其实,读书和写作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慢功夫。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戏说“作家”就是“坐家”,真是调侃到家了。大家都知道武侠大师金庸。当年,他在香港办报,身为报社老板,每天亲自写千字的小说(连载)和千字的评论,而且一写就是二十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毅力。因此,我赞成一位论者的话:“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毅力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力量。从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来看,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繁重的工作同时,能耐得住寂寞,并且锲而不舍地坚持读书学习。如“十几年来,做过大量的调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分析过数万个学习个案,统计处理了无数的数据”的特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龚春燕,“在最初的几年,阅读了五十多部理论书籍和两千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一百多万字的笔记”的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几年来阅读量达三百多万字,记下了二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的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等等。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有志者,事竟成!

当今的时代,也许我们从书中读不出“黄金屋”,读不出“颜如玉”,但阅读毕竟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况且,我们已进入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数量暴增,每个人都要把读书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著名作家曹文轩所说:“尽管在这个非常自由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但我依然认为,读书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高贵的精神追求。”

教师是一个专业,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信息和新的知识,就不得不重视读书学习。读书,是教师生存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理应是教师的一种风度、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都应该扎扎实实地“业余读书”,努力提升自己的读书境界和审美层次,让“读书学习”与生活同行,与生命同在。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祥芹先生说:“闪光的人生始终伴随着阅读,高明的阅读不断改变着人生。”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删除了读书这一重要内容,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系统稍显紊乱的社会,我们的内存又如何生成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观?苏轼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请记住这些名言,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读书,都能成为读书人,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课。正如一位论者所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沙柳:是啊,人们常说: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可以接过来说: 读书不是万能的,不读书却是万万不能的。高尔基有句话讲得好:“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要知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语)。请相信读书的力量,书读得越多,我们与世界就越接近,生活对于我们也就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意义。

十三、 教师阅读书目推介(以语文教师为例)

从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50%的本体性知识(学科),30%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职业知识以及20%的人文和科学背景知识构成。

(一) 本体性知识

1. 汉语知识

唐汉: 《汉字密码》,学林出版社,2002年

本书是理解汉字的一本极好的通俗读物,既可以用来了解探究汉字的密码,也可以用来当辞典使用。全书分上下册,共分为八章,分别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详细梳理了上千个基本汉字的源流。

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强调集中识字,此书对汉字的解读便是成组解读、梳理源流的。识字任务主要集中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低段儿童对图画比较敏感,因此汉字的图画性质也最能引发他们的兴趣。而到了中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之时,这样的汉字教学,能让他们对文言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有更清晰的认识。

2. 文本解读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

“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被视作一部不能逾越的经典。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典,《论语》主张的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论语》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它核心内容是怎样做人,或者说是如何进行道德和人格修炼。《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孔子及其弟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言行,在当今社会中依然能够释放出新的活力。

杨伯峻先生所注的《论语译注》,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享有盛誉。

(2) 王水照等译注: 《古文观止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古文观止》是自清朝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游记以及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大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

王水照等所注的《古文观止译注》,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的最佳读本之一。

(3) 蒋勋: 《蒋勋说唐诗》,中信出版社,2012年

我们常常说最好的诗人在唐代,这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可那真是诗的黄金时代。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说不尽的灿烂与华美。本书是作者的系列图书之一。作者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代之文学”——唐诗,娓娓道来。为了让读者了解唐诗的脉络,全书分十讲,分别讲述了大唐盛世、春江花月夜、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这本书能够为读者丰富古典诗词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书是根据叶嘉莹先生于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及大连三地做的系列演讲整理而成的,是她最受读者欢迎的一本诗词鉴赏书籍,也是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在文本解读方面重点推荐的图书。全书共讲解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6人的词,基本上涵盖了最重要的一批词人。

此书以词家为线索,运用西方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批评方法,对唐宋词的演进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感性的介绍,对重要作品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5) [美]莫提默·J.艾德勒、[美]查尔斯·范多伦: 《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度增订改写为新版。主要作者艾德勒曾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本书不是为那些喜欢资讯式阅读的读者而写,而是为寻求提升理解力的读者而写。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主要讨论四种不同的阅读: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在作者看来,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的任务是揭开外衣或者撕去肌肉,看清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3. 学科理论与实践

王荣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书分为五个板块: 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其中涉及相当一批名师名课。作为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对这些名师名课的重新审视,对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革命性地将观课评教的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即使讨论教学方法,也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讨论。这种角度,切中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脉搏。此书对于语文教师的价值是巨大的,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必读书籍之一。

(二) 职业知识

1. 教育学

(1) [苏]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本书集中了苏霍姆林斯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100个重要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就主要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教师素养问题、阅读问题、后进生转化问题、思维问题、记忆力问题和学习兴趣问题。这是一部教育经典之作,堪称中小学教师必读的“教育圣经”。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认为:“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什么都不学,但不能不读苏霍姆林斯基;在职的教师和校长,在教育学著作方面可以什么都不读,但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一定要读,否则,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恐怕很难。”

(2) [日]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

这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作者佐藤学深入地分析了广泛存在于教学、科研以及综合课程中的形式主义,指出其根源在于将学生从“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这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中抽取出来所造成的“主体性神话”,以及教师之间缺乏真正的合作关系。

在佐藤学看来,这种从教室和一线教师那里萌生的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2. 教育管理

(1) [美]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余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全书共分八章,帕尔默一开始便指出: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书中颠覆了我们关于教学的许多观念,将许多支离破碎的东西用心灵整合起来,它检讨我们的认知方式,要求我们将知识当成一种信念,将教学当成生生不息的对话,而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 认识自己。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和理解,将会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自己,用心灵拥抱教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职业之中,重新燃起教学热情,并在不断重读中获得勇气。

(2) [美]艾伦·布兰克斯坦: 《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林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书的哲学和价值基础,与《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最佳实践》一脉相承,也是作者在多所学校十五年教育改革研究经验的结晶。本书的核心是作者提出的创建优质学校的六条原则,分别为: 1. 共同的宗旨、愿景、价值观和目标;2. 确保所有学生学有所成: 预防和干预系统;3. 以教与学为中心的合作团队;4. 利用数据指导决策和可持续发展;5. 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6. 发展可持续的领导力。在书中,作者对这六条原则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它既是一本充满方法与策略的书籍,更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籍,值得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一读。

(3) 郑杰、徐红: 《谁是教育的敌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本书以对话形式展现了教学和教育管理方略。书中就中小学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解决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者的本真展示,这样的对话或许也能调动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阅读本书,你不妨也来思索: 什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谁是教育的敌人?

(4) 钟道然: 《我不原谅: 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三联书店,2012年

中国教育怎么了?建议家长和老师都来读一读这本《我不原谅: 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它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控诉中国教育现状的一本书。如何改变目前功利化的教育现状不是一个简单工程,让我们就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做起——让教育心态不那么功利,让孩子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不做应试教育的“困兽”。

(三) 人文基本知识

1. 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