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07

第7章 坚持人人机会均等的基本原则(4)

三、基于学情提问,关注学生的提问和应答问题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的,以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为前提,教师在设计提问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情,设计的问题要处于多数学生思维上的“最近发展区”,即要“跳一跳摘到桃子”,这对于学生既新颖又富有挑战性,能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提问,像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即使学生花了许多时间提问,也无法获得结果。如一位教师在上“生物的变异”这节课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向学生提问:变异在生物进化上有什么意义?此时我们看到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不知所措,以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是很自然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不仅没能达到提问的效果,还很有可能逐渐减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若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改为:1.假如从现在这一刻起,地球上的生物只有遗传没有变异,结果将怎样?2.假如在地球上刚刚形成原始生命的时候,生物就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结果又将怎样?将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转化设计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假设,通过对两个假设的分析、思考、讨论和交流等,将零散的信息内化整合,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总结出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

在恰当的时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学习“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这节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实验没有成功?”“为什么我本来不想让我的腿跳起来,可还是跳起来了?”“为什么我叩击的是膝盖下面的韧带,而跳起来的却是小腿呢?”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是很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是学习的动因,一个好的问题产生和明确之后,学生本能地就有一种想知道答案的冲动,这种冲动必然能激起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愿望。同时学生的提问还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在公平讨论、辨析、交流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学习信息的相互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从而使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差异,对课堂提问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应答是很正常的,教师若能从教学公平的视角出发,对学生的错误应答进行有意义的引导点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生男生女的奥秘”时,有同学认为: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各有两条性染色体。这样的应答暴露出对已学知识的遗忘,反映出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的障碍。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若精子和卵细胞中各有两条性染色体,那么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性染色体呢?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还能不能保持其恒定性?这样的分析不仅让学生很快发现了错误,更有利于对人体性别遗传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由于在学生的错误应答中及时捕捉到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更有实效、更有针对性。

探索4:数活动《逛街》中看教师的公平意识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王莉娟、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幼儿园宋文漪。

随着课堂教学公平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已具有课堂教学中实施公平教育的意识,从设计教学活动、考虑活动的实施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的评价等等方面都会思索如何使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公平、最适合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

数活动“逛街”设计之初,选择活动的教学点是来自于中班幼儿的教学主题“在马路边”,因为该主题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于马路边的一些物品或者生活经验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兴趣,因此将活动的情境定位在逛街上,是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的。

中班上学期,幼儿对于数领域的认知点落脚于数数范畴,所以结合数数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再运用是不错的一种尝试。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隐藏了很多关于公平教育的理念,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学得快乐,得到有效的发展,尤其是人人发展。

一、“数数马路”教学观察与反思

1.课堂实录

幼儿共同观看大屏幕,在媒体课件中与老师互动。

老师:有很多条马路可以让我们去逛一逛,该去哪一条呢?请数字翻翻牌来帮帮忙,大家一起来说:“1、2、3,停。”

幼儿兴趣盎然地齐声高喊:“1、2、3,停。”当数字翻翻牌停在一个数字上时,孩子们欢呼:“8、8,是第八条马路!”

2.针对性分析

数活动是比较枯燥的活动之一,让孩子们在3分钟之内有效地掌握一定的数领域认知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要帮助幼儿开心地学,使每一个孩子都乐意参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从翻翻牌选择逛街路线开始,采用游戏情境极强的数字翻翻牌,目的就是让活动的多媒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将每一个孩子都牢牢地聚拢在活动中,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的过程中学得快乐。

3.教学建议

(1)教学公平的平等性原则指出:每个学习者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只有在任何一个教学过程中,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使之快乐地接受学习,才能真正地体现公平教育。

(2)教学过程中的人人积极参与,是幼儿阶段教学平等的最好体现。教师观察幼儿的参与性就是体现在观察幼儿的情绪体验上。态度的积极与否,情绪的投入与否,都是教师需要调度和鼓励的方面,因而活动前期的注意力调动尤为重要。

二、“我们来乘车”教学观察与反思

1.教学实录

在“逛街”的过程中,老师设置了乘车的情境,预设不同的车辆出现。媒体中出现一辆出租车、两辆商务车。

老师:每辆车上可以坐几个人呢?

孩子们开始讨论。幼儿一:“可以坐5个人。”幼儿二:“可以坐7个人。”幼儿:“……”

最终孩子们达成共识:除司机外,出租车可以坐4个人,商务车可以坐6个人。

老师:你可以选择喜欢的车辆来乘坐,不过选好之后要数一数人数对不对。

接下来孩子们根据不同车辆的乘坐人数,选择自己喜欢的车辆,并在车辆前排成一排,同时还进行了人数确认,确定是否合适。完全正确后,车辆出发前往目的地“逛街”。

2.针对性分析

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运用了游戏的形式请幼儿乘车。在模拟上车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兴奋,很自然地融入游戏的情境中,他们很主动地来到自己喜欢的车子前,同时为了让车子能启动,他们又很主动地相互验证,确认每辆车的人数是否正确。每一个过程中孩子们都主动参与,得到了多次的练习机会,个个都达成了教学的目标。

3.教学建议

(1)每一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要求他们在接受一个新的问题时就能产生共识,所以老师给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机,通过可以接受的游戏形式,帮助他们理解不同车辆需要乘坐不同人数的概念,并运用自身的感官去尝试体验,如此真实地感知乘车的一些简单规则,掌握人与物数量对应的概念。这样的过程是尊重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孩子,给予他们同样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公平地接受新的认知经验,得到同样的提升和发展。

(2)允许差异存在,发现差异存在亦要通过教学缩短差距,幼儿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投放材料设计活动。教师们要根据集体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不同认知层次补充设计活动材料,让幼儿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