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28

第28章 实施适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4)

知觉主导思考是儿童前概念的特征之一。学生往往将推理和理解建立在可观察到的一些特点上。因为他们曾在“发豆芽”的过程中,观察到豆类种子萌发过程中长出的根、茎、叶,因此有的学生认为种子里面有根、茎、叶;有的学生认为种子里面有能长出根、茎、叶的东西,他们将其称为“种子”或“籽”。针对学生形成错误认识的原因,L老师让学生解剖一些豆类种子并观察其内部结构,通过比较这些种子结构上的相同点,归纳豆类种子的结构特点,并自主修正原有的错误认识或不完整的认识。

正因为学生缺乏对种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所以他们对种子各部分的功能没有太多思考。L老师同样采取亲眼观察直接感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并实施去除种子某一部分的对比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探究这一部分的功能。同时,她又尊重学生在探究能力、坚持意志、家长支持等多方面的差异,将活动目标分为三级,允许学生差异发展。

学生更愿意向着既具有挑战又力所能及的目标努力。为激发每个学生探究的积极性,L老师将探究种子各部分功能的任务分解为三个小任务并分别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找到继续攀登的阶梯。而所有学生的努力都能得到老师的奖赏。无论学生完成了哪个层次的任务都能得到笑脸,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而得到相应数量的笑脸。成功的喜悦,探索未知的需求,以及教师的奖励,将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深入探究。

同时,任务评价单也是学生和教师收集教与学数据的工具。学生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对自己和同伴进行客观的评价,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质量,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四、反思

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与评价,对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否有效?L老师对学生进行后测并与课前调查作比较,结果如表16、表17所示:表16学生关于种子结构的前后认识比较课前课后认知情况人数占学生数认知情况人数占学生数正确正确393.7%不完整515.6%不完整26.3%不完整、错误515.6%不完整、错误2268.8%错误

表17学生关于种子各部分功能的前后认识比较课前课后认知情况人数占学生数认知情况人数占学生数正确正确299.6%不完整412.5%不完整39.4%不知道2887.5%错误

从表16和表17可以清楚地看出:1.对于种子结构,课前68.8%的学生具有错误认识,课后93.8%的学生具有正确认识,表明基于每位学生已有经验并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修正错误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识;2.对于种子各部分功能,课前87.5%的学生“不知道”,课后96%的学生具有正确认识,表明基于每位学生实际情况并允许差异性发展的分层任务和多级评价,能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以学定教是一种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发展的有效做法,但要切实落实,教师还必须将评价的焦点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必须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在理念和行为上实现以下四个转变:1.从关注教学到关注学生。2.从承认差异、弥补差异到关注差异、允许差异发展。3.从将学生分层到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分层。4.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提升度。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探索24:在发展性教育评价中促进学生

发展的个案研究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曹正。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D

性别:男

年龄:17岁(高二年级)

学校:上海市上外附属大境中学

学习程度:中等偏下

主要特征:

1.理解能力强,好表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乐于发表意见,但自尊心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

2.上课时常走神或眺望窗外或趴下睡觉,有时会影响周围其他同学的听讲,但因其思维较为活跃、有发散性,在班级有一批追随者。

3.对待作业的态度是偶尔感兴趣的内容会自己做一些,大部分是不做,但从不抄作业。

4.学科学习中最厌烦背诵,所以很多需要背诵得分的基本知识点反而表现较差,成绩忽上忽下,对自己的要求不高,高考目标不明确。

5.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喜欢的老师的话会多听一些,但性格上整体来说比较内向,不是属于能够对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的学生。

分析与诊断:

1.小D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有些特殊,他是家里几代以来的唯一一个男孩子,又是生活在大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非常溺爱这个孩子。其父母是开棋牌室的,常常都是半夜回家,从不过问其学习。小D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姑母管,但因家里人都非常溺爱他,所以很多教育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未真的走进过这个孩子的内心。因此,从性格上来说,这个孩子比较内向,不善于向人敞开心扉,也经不起挫折。

2.在学习问题上,这个孩子始终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态度又不好,所以初中老师对他的印象也不是非常好。但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从初三下开始发力,考上了市重点出乎全家人的意料之外,因此对其宠溺更甚了,可以说是要什么给什么。这更加强了这个孩子的自负心理。

3.进入高中以来,始终没有想过到底为什么要读高中,读了高中以后要进怎样的大学怎样的专业,所以一直浑浑噩噩地度过了高一,加上初中的基础并不扎实,成绩每况愈下。

二、研究的目的与重点

【研究期限】

一个学期。

【研究目的】

发展性教育评价作为公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同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它是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发展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进步幅度的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践行公平教育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被评价对象,尊重被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注重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教育活动。

因此在本案例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希望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通过对小D的个案研究,使该生体会教师的关注和关心,在充分发挥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小D克服性格上的缺陷,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高中学习的目标,并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其不留遗憾地度过高中三年。

三、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策略一:在学生解答中发现学生闪光点,挖掘学生潜力案例一:在一次课堂提问中,教师问及同学们对现代生物技术的了解,小D同学不仅说出了许多比较前沿的生物技术,比如转基因工程中培育的有荧光蛋白的动物,克隆动物的发展等,还说出了比较冷门的比如端粒酶与癌症之间的关系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发表了自己对一些生物技术的辩证观点,让同学们对他的回答赞叹不已。

针对小D对学科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予以充分肯定,并明确指出他将来可以往生命科学领域发展,可以从一个对某一领域的关注者变为对该领域的研究者,甚至成为引领者。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特定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认知层次也注定了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或许小D的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就在于他对自然科学的喜爱。

策略二:以同伴引领方式用“问题—探究”式组织学生解决问题案例二:在学习“细胞分化和植物细胞全能性”时,列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小D成为一个小组的负责人,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科普读物、网络等课程资源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畅想,并在全班做汇报。小D小组的汇报让全班同学都耳目一新,PPT做得非常精美,内容充实,并且小D还就细胞全能性展开了小组的畅想,例如如果该技术能应用于动物有何利弊,他还谈及了小组成员在该课题准备过程中的分工、遇到的困难等。

同伴引领解决问题是因小D的个性比较特殊以及其对生命科学的喜欢而想到的一种自我激励和同伴激励相结合的策略方法。此类“问题—探究”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评价方法和奖励措施。在评价过程中将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能自我评价,还能客观评价他人。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品质的塑造。此外,在此策略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为真正落实公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策略三:感情交融,用宽容平等的对话理念走近学生案例三:在对小D的学习生活观察一段时间后,教师找一个比较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与之进行对话。对话中不仅关注了小D特殊的成长背景,更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观察,用事实给予其表扬和激励,并且明确提出小D可以高三选修生命科学或者大学选择与之有关的专业继续发展等建议。这次谈话很成功,也得到了孩子的回应。

对高中生,我们有时会认为他们已经开始初具人生观、价值观,有些已经很难改变,但其实他们还是孩子,很多想法并不成熟,特别是对于在家庭教育环节中有所缺失的孩子来说,渴望得到长辈的指导,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当然这样的对话不可能只用一次就能改变什么,需要教师不断跟进,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变化并给予一定的对话和指导,当然对话必须是基于宽容平等基础上的,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

策略四: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四:在一次阶段考试中,小D的生命科学成绩取得全年级第一,这大大激发了其内心的一种渴望被老师、同伴、家人认同的情绪,并且在这次考试后他明确了自己的加试科目和大学专业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小D原来因为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等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但在生命科学课堂上因为教师的关注、同伴的激励,使其渐渐恢复信心,抛弃自负。操作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操作性行为,通过强化定律,可以塑造积极行为。教师的称赞、积极关注等行为正是对孩子最大的奖赏。

四、效果与思考

在对小D为期一个学期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中,渐渐感受到小D的转变,其中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一个原本对自己没有明确目标的孩子变成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也已经有了确定方向的孩子。在对生命科学学习的深入后,我还鼓励他多看课外书,多拓展视野,并且着手准备区级和市级的生物竞赛。在性格上,小D原本自负的性格也得到了改善,作业大部分时间都能独立完成,上课也经常出现和老师的呼应或者是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切磋。不只是本学科,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虽然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也不可能在短短一个学期中彻头彻尾改变,但我想随着教师的持续关注,这个孩子必能有所成就。

笔者认为,现今,我们所探讨的教育公平应该不仅仅包括宏观上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各个层面的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公平。常常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学生,学习较差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期待等。因此,如果要对这些现象加以改进,必须要求教师用公平宽容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对所谓“后进生”的评价中,找出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激励措施,并用以学定教的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必须承认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包括最适合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探索25:通过即时性激励评价,体现教育公平的个案研究作者为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朱晓琳。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优化各种环节的设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总是认为知识点的呈示过程优化,学生的参与度也会随着增加。有时,学生的情感却是教学效益的决定因素,特别是那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激励才是一味改善他们学习动机的良药。

一、问题提出:一次不顺畅的课堂对话

在七年级的一次思想品德课上,为了让学生体会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我问:“从小到大父母给予了我们哪些关心和照顾?”由于班上的男同学小邓平时很少参与课堂问答,我便邀请他回答。“不知道!”小邓回答道。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迅速聚集到他的身上,几秒钟之后又注视着我,场面十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