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12317500000014

第14章 形成和谐互动的生态环境(2)

在一堂小学中年级的英语课上,Z老师请大家用已学的语言介绍自家养的宠物。老师首先请主动举手的A学生介绍,这位学生回答不仅语言流畅,而且内容丰富。老师微笑着欣赏着,在即时评价时赞赏道:“Youve done a good job.I really appreciate it.”(你介绍得太棒了,我真的很欣赏。)请了多位学生介绍后,细心的教师注意到坐在左排中间的B学生举手时显得有些犹豫,教师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并鼓励他试试。B学生害羞地站起来,用略显结巴的语言非常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宠物,其间还不乏结巴有错,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勉强完成介绍。最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说道:“Good!Youve made great progress.”(不错,进步挺大的。)这位学生很受鼓舞,也许是兴奋缘故,之后的投入就不那么胆怯了。受其影响,一些观望的学生也争先恐后地举手,投入到介绍的行列之中本案例选自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傅璟:《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途径》…

实施和谐互动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具备差异互动的能力,即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个体的表达表现,教师需要耐心倾听,迅速判断,有效回馈。互动中,教师不能再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学生,不能再急于求成替代学生回答,在回馈中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不同差异学生的个体思考与表达。当然,这种“等待”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每个学生探索过程中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环境材料、动作语言、操作方式等方面积极的回馈支持,并可以适度参与到学生的“工作”中去,及时支持、帮助、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自我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

实施和谐互动的教学过程,更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回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关注情感”是和谐互动的认知根基,“平等对话”是和谐互动的思想指引,“耐心倾听”是和谐互动的行为要求,“自主探究”是和谐互动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课堂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行为优化过程。“和谐互动”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都应该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在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改进策略,努力构建真正“和谐互动”的课堂。

来自学校的实践探索

探索1:风景与背景

师生共同演绎教与学的真正价值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严明。

课堂就是舞台,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课堂教学如同一幕幕的话剧,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正式演出,且没有彩排,剧中的背景和风景匹配程度决定着内容的精彩程度。课堂里的人物就是学生和教师。那究竟谁是风景、谁是背景,学生什么时候是风景、什么时候是背景,教师什么时候是风景、什么时候是背景呢?师生如何来演绎教与学的真正价值呢?虽说课堂的策划者是教师,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进程是由教师来掌控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若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能让每位学生在课堂里发挥出各自的能动性,能让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里都能获得提高,获得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风景,教师是背景,这样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也是我们所期望的公平课堂。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里的风景呢?

一、教师要改变抢当风景的习惯性行为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里的主角、课堂里的风景。教师必须摒弃“完成任务式”或“交差事式”的观念,不要总是唯恐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不舍得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得不到提高。而教师自己却很满足:“老师我已经把所有的知识都讲过,你学生还不理解,可不能再怪我老师,只能怪你自己无能了。”若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把问题讲清讲透就可以了,只顾自己讲,那么教师自然就是风景,则学生也就成了背景。

学生在教师头脑中的地位与形象,决定着教师对学生言词的分量和语气的轻重;知识和技能在教师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决定着教师对学生课堂灌输的程度和课后作业反复操练的频度。因为如果教师认为知识和技能最重要,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那么课堂灌输和课后的题海对教师来说就是简单有效的方法,而不会考虑学生承受的沉重的课业负担。此时教师担任的就是风景的角色。

二、让学生成为风景的策略

1.研究学生对课堂的喜好与认知基础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这是教师首先要研究的问题,不是说不要研究教材、教法,而是不能只研究教材、教法。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意愿;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纵观现在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来设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学生都是在老师设计好的环节中被老师领着走,难以有主动发挥的机会。教师采用固定、单调的教学方式,致使课堂缺乏趣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问卷,我们发现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是:教师教得有趣,教师阳光,语言幽默,教学方式多样、气氛活跃、方法有效、情境新颖等;教学内容要富有挑战性或有趣,学习可以自主,个性可以张扬。

其次,要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处在什么位置。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若教师对学生学前的情况不了解,有些问题学生早就会了,教师仍旧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必然对课堂失去兴趣,而不会的一部分同学混在其中,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致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得到相应需要的发展。如高一物理的“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这堂课,教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的自主探究与教师演示相结合,启发学生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样处理的逻辑依据很充分,但学生不太喜欢听。为什么?教材里不是有吗?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儿!教材是需要科学体系的连贯,满足各种层次的最低需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初中都已经讲过,在基础较好的高中,再详细讲就是无谓的重复。如果教师对学生了如指掌,应该让基础薄弱的同学回顾和陈述这些内容,让基础较好的同学用实例来表述其中的相互作用力的特点,让物理能力强的同学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让学生成为风景的好课。

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面向每一个学生,心中装着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与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成为最美的风景。

2.教师要舍得把时空留给学生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知识,还应该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让学生养成积极的社会价值判断。灌输是难以发展学生能力的,只有经过思考、体验、问题解决等过程,才能内化、提升为能力,自主也是学生在课堂里的最迫切的要求之一。如果每堂课总是以老师为权威,进行传授和严厉的监督训练,课堂上往往就会出现专制、服从、压抑、沉默的气氛,学生被动接受,思维狭窄、交流贫乏、自学缺方法、合作无激情。

教师要在每节课上给学生创设有思维质量的问题,要舍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讨论、动手操作与交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能说出的结果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学生能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才给予他们帮助与指导。教师是要扮演一种“指导者”的角色,不可包办替代,抢了学生的“镜头”。

教师对课堂不肯放开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分担心学生说不出、做不来,害怕浪费时间,且自己准备的大量内容又讲不完,还不如直接全“灌给”学生。岂不知大多数学生是灌不进的,何况学生也不是容器。另外,教师准备的那么多内容,究竟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有必要讲那么多吗?教师准备讲那么多,也反映教师既缺乏担当,又显底气不足。有的教师认为讲少了,就是学生没学到,同时也害怕学生说教师讲课不到位,考题类型没讲到;有的教师认为大容量讲授加上训练的题海,“漏网”现象就肯定不会出现,学生考不出来,只能怪自己,不能再怪老师了。

3.提问、交流与合作的引领技术

提问不一定都是为了引发思考,有时候是为了引起注意,有时候是为了强调重点,有时候是为了活跃气氛……其目的都是让课堂鲜活、有灵气,让学生在这样宽松的课堂里听课,让学生在课堂里的心情愉悦,学习自然也就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没有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学生完全被动地听讲,很容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独生子女的时代更需要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的分组讨论、小组研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交流与合作要有规则,否则就是流于形式,甚至阻碍合作。如在某次对外展示课里有趣味的情景引入,有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一般来说这是一堂不错的课。课后外籍专家并不认同,连问三个问题:“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必要吗?”

“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分组讨论站起来的学生不也是这样回答吗?”

“老师不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吗?”

反问:“那你看该怎么处理呢?”

外籍专家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应该要求站起来回答的学生:

①介绍本组每位同伴的观点;

②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归纳本组认为正确的结论;

④说出谁的想法对自己有启发。”

为什么要涉及这四个方面呢?理由是:要做到

①,必然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会倾听”;要做到

②,是要回答的人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这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做到

③,是回答问题的本身,这是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要做到

④,是要回答的学生对提供帮助的同伴表示感谢,这是促进学生之间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这怎么理解呢?可以想象,如果那位学生讨论时的观点是错误的,讨论后他回答正确,老师会表扬他,而告诉他的那位同学心里就想了:这是我想出来的,他想的不对,是我告诉他的,结果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要是我不说,他又说不正确,说不定老师会叫到我,被表扬的就是我而不是他了。可以想象,这样他们下次还能继续合作吗?

可见,分组讨论不等于合作学习,如果分组讨论之后只是请某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一下结果,这种讨论确实是浪费大家的时间。教师只注重了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而对学生讨论之后的回答缺乏有效要求,未能体现分组讨论的合作与持续合作的内在价值及其“隐含动力”。这种课堂表面合作、形式活跃,实则低效甚至负效。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讨论后的问题回答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上述四点就是规则之一。

对学生的一般发言也要强调规则,即要让每个学生既能成功地表现自己,又要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具体要求:

(1)自己发言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让别人听得清晰,以显示自己的自信。

(2)听同伴发言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要善于发现别人话语中的问题和不足,听后能给予中肯的建议或补充,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和看法,增进课堂的学术气氛,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师生共度年华、创造奇迹、施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这里,学生的思考、提问、表达、分享、自主,知识、情感、道德、精神、价值观等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风景;在这里,教师的关注、尊重、引领、评价是“教学相长”的背景;在这里,师生共同演绎出教与学的真正价值。

探索11:构建和谐高效对话,

实践课堂教学公平作者为上海市黄浦教育学院杨捷。

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践教育公平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聚焦课堂,重构课堂生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教育公平的理想,是很多教师在探索和研究的主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即复杂的对话,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对话体系是实践教育公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对话是决定教学有效的因素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学生亲力亲为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实现这种学习方式转变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