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民生论
12317200000036

第36章 国内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情况分析(1)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汽车消费的不断升温,全国各地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越来越普遍。据初步统计,2007年5万人次中等规模以上活动平均每周2场次,除西藏、青海之外其他省市都在举办汽车文化及其相关活动。从这些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设置、形式特征、规模效应、承办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支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筹划、定位、举办上海汽车文化节,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一、 国内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概况

自2006年11月至今,目前能够公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2007年国内各类中等规模(5万人次)以上的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超过94场次,截至8月底,已经举办60余场次,另有34场次计划在下半年的后四个月举办。平均每个月举行汽车文化相关活动7—8场次,每周约有2个城市在举办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分布在除西藏、青海之外的中国大陆地区的几乎所有省市,其活动规模和举办频率,各地区间所呈现出来的差距十分明显。其分布密度和规模效应,依次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和西北地区,明显呈现从东南至西北递减状态,表明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社会关注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这些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的内容设置,比较芜杂,甚至泥沙俱下,商业促销行为比较普遍,缺少对汽车文化的系统研究,很难看出其活动背后有关于汽车文化的理论支撑。2007上海汽车文化节通过开展“文明方向盘”系列活动,在全国率先倡导汽车文明,围绕汽车社会主流价值观设置活动内容,虽是开端,立意有魂。并且,呼应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出“汽车让生活更精彩”的主题思想,为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所认可,争取到市重大节庆活动办公室的支持,被列入市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名录。

在形式特征上,全国各地的汽车文化及其相关活动主要有汽车节、汽车文化节、汽车嘉年华、汽车展览会、汽车交易博览会、国际车展等多种形态。但总的来说,倾向于销售展览、产品展示,甚至商业促销的很多。与此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可以形成节庆内涵积淀、真正产生汽车文化生活影响的活动比较少。一般是将汽车与文化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作为节庆本身应有的社会人文基础较弱。

举办主体多为各级政府、商业机构或临时组织,缺乏专业精神,没有长期持久地经营运作的组织架构。在管理上,没有专门的机构、机制、规程和科学手段,对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尤其是有政府背景,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节庆活动,缺乏对融入其中的国有资金和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控。盲目市场化运作手段又往往使汽车文化活动充满商业功利气息,难以保障其社会公益性,无法实现打造人民大众的节日目标。

二、 国内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汽车社会正在到来,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市场广阔。按照一般国际标准,每百户家庭拥有20辆汽车的城市就可以称为“汽车社会”。从“八五”初到“十五”末的十五年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比例从15.8%上升至58.5%。如果按照汽车保有量来界定是否进入“汽车社会”,以我国现在的汽车增长速度,进入“汽车社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截至2007年6月,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接近5000万辆。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三年后,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亿辆,其中私家车将达到8000万辆,比2006年增加6000余万辆。如果两年后中国的私家车保有量达到或超过4000万辆的话,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后市场的消费额将达到5000亿元规模。以成都为例,号称中国私家车第三城的成都,目前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超过45万辆,其中85%以上为私家车,而这个数据每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幅。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和潜能,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前景广阔。

(二) 必须矫正目前人们对于汽车认识上普遍存在的单一价值取向。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我们对于汽车的认识观念,主要是从经济财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地位角度去看的。在这种单一价值观念主导下,汽车的代步功能让位给财富、尊荣、豪华的享受欲望,汽车、汽车产业、汽车社会的副作用大多被忽视。汽车市场销售,尤其是价格昂贵的高价汽车展示促销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中,成为一个被特别关注的热点。这样的汽车文化活动是一种繁荣假象,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必须矫正对于汽车的认识观念。汽车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汽车产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拉动GDP的增长,但是,汽车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存在物,汽车产业对于社会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从汽车消费的角度来说,家庭购买小汽车,既是经济富裕、生活小康的表现,又是站在一个新的生活层面上,对自己身份、角色、责任的一种挑战。开展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倡导汽车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就是要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对汽车产业、汽车消费进行有效地趋利避害,努力推动和谐文明的汽车社会发展。

(三) 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形式创新与节庆内涵积淀的矛盾需要突破。在我们收集整理的汽车文化活动中,目前还有许多诸如汽车模特大赛、汽车摄影大赛、汽车特技表演、老爷车展览等雷同的活动形式。你有我也有,你办我也办,跟风模仿十分明显,缺乏内在价值理念支撑和社会文化意义的追求。同样的活动简单重复,会使人感到厌倦,出现审美疲劳。如何设计出既有形成节庆活动的内容积淀,又可以不断丰富内涵,打造人民大众积极参与的节庆活动,是当前举办汽车文化节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关系。

结合嘉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现实,我们要考虑将率先倡导“汽车文明”,努力践行“汽车文明”作为文明特色项目加以落实推广,继续努力动员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消费、运动、教学等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同时,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大张旗鼓地传播汽车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切实从学习驾驶、购置汽车、汽车登记注册、汽车年检等汽车消费过程的关键环节上,加强汽车文明教化,促进汽车文明习惯的养成。这是我们筹划举办上海汽车文化节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

(四) 政府财政投入以确保公益性,引进市场机制激发社会参与,两者形成合力,是现阶段办好汽车文化节庆活动不可偏废的机制手段。在市场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举办汽车文化及相关活动,需要政府扶植和支持,投入财政资金,才能确保其公益性的实现,更好地引导汽车社会发展方向。同时,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激发和鼓励社会参与。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我们受市场环境状况和监管机制水平的限制,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可逆转。所以,上海汽车文化节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运作,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必要投入。根据市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管理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监督管理,对市场化运作项目的监督考评。

(五) 对于汽车文化培育发展中的组织、机制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快落实。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的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完成,其功能效率的最大限度发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汽车文化的培育发展属于围绕汽车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争取到“上海汽车文化节”的举办权,并且被列入市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名录,对于嘉定发展汽车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在参与2007上海汽车文化节的运作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如何设置相应的组织、机制,加强汽车文化课题研究,通过不断筹划汽车文化系列活动,继续举办上海汽车文化节,促进汽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繁荣,应当摆上议事日程。

建议在2007年上海汽车文化节闭幕后,抓紧调研,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如“上海汽车文化发展协会”、“上海汽车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汽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可与市有关方面合作联办),为上海汽车文化节及其汽车文化的培育建设提供持续发展的保障。特别是2009上海汽车文化节,将考虑与上半年举行的上海国际汽车展相结合,许多准备工作必须提早研究、策划、启动,不然将直接影响下一届上海汽车文化节的筹办水平。

2007年9月29日

附2007年全国各地中等以上规模汽车文化相关活动名录(按举办时间排列)

1. 2007年1月26日—4月5日

首届成都赛车文化节

2. 2007年2月20日—2月24日

金猪新春汽车咨询展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