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国学正义
12316700000015

第15章 国学之教化(4)

《淮南子·主术训》总结了前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落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凫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更令人称道不已的是《淮南子·本经训》还对滥砍盗伐的后果进行了描述:逮至衰世,镌山石,锲金玉,擿蚌唇,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刳胎杀夭,麒麟不游;覆巢毁卵,凤凰不翔……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而万物不繁。兆萌芽卵胎而不成者,处之太半矣。

用上面的话对照现实,今人怎能不汗颜?

《汉书·贡禹传》反对开采地下矿藏,认为“凿地数百丈,锁阴气之精,地藏空虚,不能含气出云;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必由此也”。真是一语中的。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话被认为“缺乏真凭实据”而未予采信,结果还是人类自食恶果。

唐玄宗时一个叫杜支的朝廷官员奉命造车,他看中通往两京道路旁的槐树,准备砍伐,然后补种其他的树。管辖区的县尉叫张造,出来干涉,组织砍伐,还说出一大通道理:“近奉文谍,令伐官槐。若欲造车,岂无良木?恭惟此树,其来久远。东西列植,南北成行。辉映秦中,光临关外。不惟用资行者,抑亦增荫学徒。拔木塞源,虽有一时之利,深根固蒂,须存百代之规。矿神尧入关,先驻此树,玄宗幸岳,见立丰碑。山川宛然,原野未改。且卲伯所憩,尚自保全,先皇旧游,宁宜翦伐?思人爱树,诗有薄言,运斧操斤,情所未忍。”李肇:《唐国史补》。

这才是堪舆学精髓之所在。

3 中医

中医非科学,非理性,也非迷信,它是一个神秘的独立的文化体系。以往人们对中医的第一个误解在于认为中医是治病的。从中医的主旨看,它不是治病的,是“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

人们对中医的第二个误解是陷于中医属不属于科学的无谓争论。中医不属于科学,这是毫无疑问的,完全没有必要争论。

人们对中医的第三个误解是把中医与西医相提并论,说长论短。殊不知,非同类事物是不能比较的。

人们对中医的第四个误解是把中医理解为是研究人体的学问,实际上中医是研究人体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其内容大致包括:

阴阳五行学说就阴阳而论,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火为阳,水为阴;轻而浮者为阳,浊而降者为阴;气为阳形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就人体而论,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体为阳,里为阴;功能为阳,器官为阴;热证为阳,寒证为阴;化气为阳,成形为阴。以上是断定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五行相生相克,互相转化,是断定病理的重要依据。

藏象学说藏是脏器,象是外部的病理征象,二者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以汉字“相”为例。“相”由木与目组成,说的是肝脏有病眼睛会发黄,二者的关系就是藏与象之间的关系。

气血学说中医认为气与血是人体最重要的两种物质,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通过血气运行状况了可以断定一个人是否健康。

经络学说经络看不见、触不到,但它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崇洋媚外的人竭力否定中医的价值,就是因为他们害怕这种违反科学的现象存在于世间,害怕中医会动摇科学的霸权。其他如病因学说、诊法学说、治则学说、本草学说、方剂学说、养生学说等说从略。

人们对中医的第五个误解是认为中医没有理论根据,实际上中医的理论根据就是自然。中国的人文文化法自然,中医也是法自然。中医与伦理学的父慈子孝、文学的诗词歌赋以及政治学的忠君爱国都是一脉相传的,没有大异,唯一的不同,中医是从养生学的角度研究天人关系,仅此而已。

阴阳、五行这两个自然界的现象被运用到人体,阳与阴分别代表男女、表里、虚实、热寒,五行则是四季及其季节交替总共五个时令与人体五脏之对应:

肝脏主春

心脏主夏

脾脏主季节交替

肺脏主秋

肾脏主冬

五行可以反映五脏所恶:

心脏恶热

肺脏恶寒

脾脏恶湿

肝脏恶风

肾脏恶燥

五行可以反映化液情况:

心脏化汗

肺脏化涕

脾脏化涎

肝脏化泪

肾脏化唾

五行可以反映五脏所藏:

心脏藏神

肺脏藏魄

肝脏藏魂

脾脏藏意

肾脏藏志

五行可以反映五脏所主:

心脏主脉

肝脏主筋

脾脏主肉

肺脏主皮

肾脏主骨

五行可以反映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五行还可以反映出脉象:

心脉钩

肺脉毛

肝脉弦

脾脉代

肾脉石

五行还可以反映出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苦味入心

辛味入肺

酸味入肝

甘味入脾

咸味入肾

五行还可以反映出情致与五脏的关系:

精气并于心则喜

精气并于肺则悲

精气并于肝则忧

精气并于脾则畏

精气并于肾则恐

五行当然还表明五脏与世上五种最重要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肺属金

肝属木

肾属水

心属火

脾属土

中国人从未对五行的理论进行过证明,也确实无需证明,就像我们认识到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知道这个规律就可以了,无须证明确实如此。

中医告诉我们的是:人是自然的造物,而非基督教所教导的“自然是人的造物”。人要活得健康长寿,唯一的办法就是“法自然”。这就是中医的精髓。中医给中国人带来的好处第一是养生防病,第二是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从而帮助人们实现天人合一,第三中医在某些场合确实也能治病,但并不能治那些公认的不治之症。要说中医治病,也主要是治心理病(如贪婪、疯狂)、思想病(如老子天下第一)。

现在,到处都是中医养生方面的书籍,这正是中医衰败的征兆。发扬中医并不须要创新,因为中医道理尽在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金匮要论》、《伤寒论》、《本草纲目》)中。

六、 教化对器物的影响

1 器物

器物包括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瓷器、漆器、家具等。它们和教化都有着紧密联系。玉代表坚贞不屈,所以古代士大夫都佩戴玉,王公大臣死后也以玉为必不可少的殉葬品。随着士(士大夫或士族)的不断增加,加之朝廷处于保护自然环境对玉矿石开采的限制,玉石供应日趋紧张,佩玉的习俗渐渐松动。但玉石的选材与雕刻工艺则不断在提高。

青铜器是西周代表性器物。从大的方面看青铜的用途分为两类:第一是青铜祭器,第二是兵器。在资源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青铜用于了祭器的铸造,足见当时的执政者对天神是多么毕恭毕敬。中国传统文化之没落从青铜器用途的改变可见一斑,现在青铜器已经不再用来祭祀,变为了纯粹的古董,与敬天不再有关联。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非常高,在某些方面,即使是今人也无法超越(如始皇陵出土的铜马车的工艺水准)。

瓷器是中国代表性器物。须要注意的是,今人已经达不到古代官窑的工艺水平,造不出与像古瓷器那么精美的仿制品,这是今人的悲哀,也是古人的骄傲。

漆器传入日本之后,成为使用率很高的器具,而且保持住了精美的风格。

中国古代木制家具,受到材质限制,最远可以追及明代,明代之前的家具已经不多见。

2 建筑与园林

中国的建筑总原则是“天人合一”,由于天象是分等级的,所以作为天象模仿物的建筑也是有等级的,而且等级要严格执行,不能僭越。

中国园林完全是诗的物化。华夏的诗词文赋是采自然之精气然后用心将其铸成,华夏的园林是采自然之精气然后用手将其构造,本质是都是在还原自然之美。

建筑是由砖瓦灰砂石构成,但其影响却能深入人心,甚至深入民族魂、深入国民性。年轻的康熙皇帝不喜欢门槛,嫌门槛碍事,令苏麻差人将它拆除。不久,康熙觉得随随便便地进宫不够庄重,后悔当初莽撞,复令苏麻差人将门槛修复。此举说明康熙回归了传统的价值观,可以认为对朝政的影响不小。

19世纪,列强将世界最奢华的园林群——圆明园焚毁。颐和园幸免于难。无疑,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是中肯的雨果的原话是:“有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但是作为国人,如果内省的话,应该说圆明园自身过于豪华、过于雕琢、过于创新、过于臃肿……圆明园之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圆明园背叛了中国园林的精神。

3 绘画

在古代中国,绘画创作是极少数画家的事情,鉴赏品味则是君臣士大夫乃至一般文人的事情。从对待王羲之《兰亭序》手迹的态度上甚至可以看出明君与昏君之分水岭:

梁朝战乱,王羲之《兰亭序》手稿流落到社会,先落到智永和尚手中,智永于太建年间将宝物送给了陈宣帝。隋朝灭陈,有人将《兰亭序》献给杨广。智果和尚从杨广那里借来翻拓,等到杨广当上皇帝,竟然忘记讨回。智果法师圆寂之后,由其弟子辨才收藏。李世民知道此事后,从辨才那里高价买下了《兰亭序》手迹。贞观十年,唐太宗下令翻拓十本,分送亲近的臣子。唐太宗死后,在褚遂良的建议下,将宝物陪葬。民间也有唐太宗从儿子手中强夺《兰亭序》手稿的说法。本人不以为然。

西方人擅长画人体,而且多是裸体,中国人擅长山水画,直到顾恺之(344—405)才有了人物画。史载,某年建康(今南京)欲修建一座寺庙,寺庙主持为筹集不到资金而焦急万分。就在主持一筹莫展之际,来了一位后生,说要捐助一百万。在场的人无人相信他的话。主持万般无奈,准他一试。后生先将墙壁粉刷成白色,然后开始在上面画维摩诘维摩诘:菩萨名,意为清净无垢。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即以此菩萨之名为其名字。画像。画到第三天,他给佛像开光点睛,于是一位华美无比的菩萨便跃然壁上。围观者如梦方醒,欢呼雀跃,纷纷解囊,不一会儿就凑足了一百万。这位后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顾恺之。

对于中国画先有山水画,然后才有人物画的现象,我有一种解释。这是因为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人则一人一面。既然中国的认识论是“道法自然”或“法天地”,当然以天地为素材比较便利。要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加以描摹难度会大大增加。正如唐朝的谢赫对中国绘画要旨的总结: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揣摩移写。

总之,中国绘画是人按照美的原则与自然的巧妙融合。

4 书法

世界上文字种类不计其数,能把文字作为审美对象的凤毛麟角。书法高手书写的汉字,其书法价值可以与绘画并驾齐驱,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奇观。这反过来证明,汉字确实集自然之精华,是呕心沥血地加以组合与取舍最终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的造物,但并未脱自然之彀,它把宏大的自然压缩在尺幅之内,又不失自然之气魄。欲办此事,何其难也!中国人却做到了。做到的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对待书法极其虔诚,把书法视为磨练性情与修养身心的手段,与背书作文一样。相传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幼儿时即表现出书法才华,他刻苦练习,每日耗纸百张,三年下来去却无长进。后来遇到一位擅长书法的赶考秀才,米芾便前去拜师。秀才应允,但提出一个奇怪的条件,他对米芾说:“你要跟我学书法,必须买我的纸。我的纸五两银子一张。”米芾明知价钱昂贵,为了求学还是掏出银子买了一张纸。米芾铺好纸,将毛笔舔好磨,却迟迟下不了笔,终究这是一张值五两银子的纸。这样,思考了三天仍然未能下笔。第三天秀才来了,看桌子上的纸仍是一张白纸,问米芾缘故。米芾说:“纸张太贵,一直在思考,未敢妄动。”秀才说:“现在你写给我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果然大有长进。秀才抢过笔在“永”的后面写了七个字,连起来就是“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写罢秀才把五两纹银还给米芾,转身告辞。从此,米芾以纹银的故事为鉴,用心写字,终成数一数二的大书法家。

有一种现象值得高度注意:中国人崇尚诗文远远甚于书法,这意味着从汉字的审美功能看,诗文第一,其次书法。今天,汉字的审美功能已经去其大半,诗文尽失,仅余书法,我想,这不但值得诗文家悲哀,同样值得书法家深思。

5 巫术

巫是古代中国人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通过巫字的结构组成可以知道:巫是一种社会角色,巫在空间上沟通天与地(工),在时间上沟通人与鬼(左边的人表示人,右边的人表示鬼)。远古时这个角色由部落最高的首领担任,黄帝就是出色的巫。后来,从事沟通阴阳工作的男性称其为觋(xí),女性称其为巫,渐渐转变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做一些诸如求雨、祛病、祈祷、驱鬼、治病之类的工作,这种工作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巫术。巫术未必灵验,但从宏观角度考察,对社会有很多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强化人们的全方位意识。全方位意识就是随时想到,世界是由阴阳构成的,因此有阳世也一定有阴间,有“有”的世界也一定有“无”的世界,我们看不见无的世界,但我们必须通过信仰保卫无的世界。